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自治区2006-2007年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广西诺如病毒腹泻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及描述性分析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诺如病毒腹泻疫情报告及个案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西共报告9起(城市1起,农村地区8起)诺如病毒腹泻疫情,累计病例117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75例(6.39%),临床诊断病例1099例(93.61%),无死亡病例.疫情暴发地点主要为农村地区的学校、监狱、自然村屯,农村病例数构成(86.20%)高于城市(13.80%)(P<0.01);病例时间分布有明显季节性,2006年病例时间分布与2007年分布不一致,2006年病例全部集中在9、10和12月,2007年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总病例数的78.75%(452/574);病例年龄主要为10~19岁(39.52%)和20~29岁(28.88%),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2.19∶1,职业分布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服刑人员.病例症状较轻,病程一般为2~3 d,具有自限性.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和食物、人传人接触传播等多途径传播.共采集81份病例和10份密切接触者急性期粪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RNA阳性72份和5份,检出率分别为88.89%和50.00%.结论 广西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多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初夏季节.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重点针对疫情好发地区,采取健康教育、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饮食卫生等综合措施,减少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西地区诺如病毒腹泻疫情报告及个案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西共报告6起诺如病毒腹泻疫情,累计病例257例,99.61%为临床诊断病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暴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病例时间分布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春秋季的3、10和11月;病例年龄主要为1~10岁(29.13%)和11~20岁(54.72%);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食物、人传人接触传播等多途径。共采集87份病例、48份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检出诺如病毒RNA阳性数分别为44份和4份,检出率分别为50.57% 和8.33%。结论 广西地区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学校,应重点针对中小学校, 开展健康宣教,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加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监测工作, 减少诺如病毒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细菌性痢疾(菌痢)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今后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07年广西菌痢暴发疫情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6—2007年广西共暴发菌痢疫情9起,集中在农村村屯和乡镇学校,其中学校5起;暴发时间为3—12月,无明显季节性;病例症状以发热、腹痛和腹泻为主;病原以福氏志贺茵为主(主要为2a型),其次为宋内志贺菌;传播途径仍以经水传播为主。结论广西菌痢暴发疫情仍处于较高的散发水平,农村和学校是菌痢暴发的高危地区;今后需加大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及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控制菌痢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诺如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广西诺如病毒聚集和暴发疫情报告及个案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比较罹患率、报告及时性、建立病例地理分布等指标。结果 2016—2020年广西共发生诺如病毒疫情50起,累计病例数2 707例,疫情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33.75%;50起疫情发生于城市29起,农村地区21起,罹患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 = 58.863,P<0.001),疫情主要发生场所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共38起,占总报告数的76.00%(38/5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20岁年龄组,占74.17%(2 008/2 707);疫情分布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在一个潜伏期(1~2d)内疫情报告率为74.00%;对50起诺如病毒疫情进行基因分型,诺如病毒GII型感染占86.00%(43/50),其次混合型GⅠ和GⅡ基因型并存占8.00%(4/50)。采集病例肛拭子664份和外环境标本361份,检出率分别为51.66% (343/664)和9.44%(42/361)。结论 广西诺如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疾控中心在监测的基础上做好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加强疫情防控相关措施,提高集体单位应对疫情能力及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某大学1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和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1月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月18日,历时11d,累计报告病例141例,罹患率为0.76%(141/18600);其中教职工罹患率为0.15%(3/2000),学生罹患率为0.83%(138/16600)。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进食A餐厅烧味套餐增加发病风险(OR=6.87,95%凹:3.11~15.19)。174份样本中共检出21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中病例的阳性检出率为47.62%(10/21),厨工的阳性检出率为7.19%(11/153);经测序,检出毒株均为Gll.4-sydney2012株。结论该次事件为1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在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好发季节,应继续加强对集体单位、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解杭州市某大学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波及范围,并确定疾病暴发的病原学病因以及流行病学病 因。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 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样本采用RT PCR 检测诺如病毒(norwalkviruses,NV)核酸。结果显示,2014年 11月26日~12月5日西湖区某校共发生诺如病毒胃肠炎病例82 例,罹患率为1.11%;病例主要集中在 12月1~3日,占总病例数的80.72%;病例以学三楼和学二楼为主,占59.04%;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 (61例,74.39%)和腹泻(44例,53.66%)为主。生活用水使用井水的罹患率(1.64%) 是使用市政自 来水的罹患率(0.23%)的7.13倍。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同宿舍或同伴中有同学出现呕吐症状是独立危 险因素(犗犚=5.01,95%犆犐=1.44~17.45,犘=0.011)。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9份患者肛拭子诺如病毒核 酸阳性。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 型引起的急 性胃肠炎暴发,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为食用受污染的井水,同时,接触传播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井水 中图分类号:R1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1 0069 03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泉州市某封闭学校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可疑传播因素;采用ELISA、RT-PCR等方法对人体和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07年3月29日开始至4月13日结束,共发生腹泻病例99例,罹患率13.9%。从6份病人粪便标本中均检测出诺如病毒核酸片段。疫情特点符合经食物和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被污染的早点,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广州市共报告22起群体性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共计病例934例,每起疫情的罹患率波动在0.88%~37.93%之间。10—12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25:1;发病年龄最小的5月龄,最大的91岁,10—39岁共发病572例,占总病例数的61.24%;13起疫情发生在学校,学生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58.78%。所有疫情均未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22起疫情的病例均以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儿童病例以呕吐为主,成人病例以腹泻为主。22起疫情共采集粪便标本219份,检出诺如病毒抗原81份,阳性率为36.99%,其余标本均未检测到诺如病毒抗原。结论广州市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多发生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单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1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及病原体,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病例定义,在深圳市发生疫情的村子进行病例搜索,使用感染性腹泻个案调查表对所有搜索到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分别调查58例病例及74例对照的生活习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PCR方法分别对病人粪便、肛拭子标本及村民饮用的水样进行诺如病毒核糖核酸(RNA)检测,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可能传播途径。结果该起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10月23日,疫情历时11d,共搜索到97例病例,全村罹患率为9.41%(97/1031),以2岁以下的儿童为多,占53.1%。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病例组饮用生的山泉水及就餐前用生的山泉水冲洗碗筷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13份病例粪便和肛拭子标本中,检测出12例诺如病毒阳性,阳性率为92.3%;检测7份水样(包括1份水源水、1份水池水、3份病例家中水龙头水和2份洗碗水),其中2份水龙头水和1份洗碗水检出诺如病毒,其余均为阴性。结论此起群体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可能主要因水源污染和生活接触传播所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对暴发疫情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和散发诺如病毒阳性患者全部进行现场问卷式调查,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应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选择阳性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北京市共计报告急性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8起,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全部确认为院内感染暴发。在报告的409例急性散发病毒性胃肠炎病例中,共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患者158例,检出率38.63%。其中40~44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55.00%,55~5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低,为21.74%。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仅6个月,平均年龄为40岁。男性患者84例,女性74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最为接近,为GⅡ/4型变异株。结论诺如病毒是2006—2007年北京地区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北京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属同一类GⅡ/4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11.
徐斌  黄夏萍  唐莉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62-2765
目的分析南宁市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肠道传染病29961例,年均发病率114.53/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为0.09/10万。共发生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18起,报告病例1258例。发病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痢疾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7.52%和37.97%。南宁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郊县高于城区(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段。结论应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肠道传染病预防的健康教育以减少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发生,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综合性防治是控制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连市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水痘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7~2009年报告的82起水痘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累计报告水痘暴发疫情82起,其中13起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952例,暴发点平均罹患率为1.38%。2007~2009年分别发生14起、138例,32起、529例,36起、285例;发生暴发疫情最多的是甘井子区(21起),发病最多的是甘井子区(274例),平均罹患率最高的是中山区(3.05%);发生暴发疫情最多的是小学(40起),发病最多的是小学(544例),平均罹患率最高的是托幼机构(4.99%);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发生26起、262例,35起、375例,9起、169例,12起、146例;952例病人中,男性557例,女性395例;0~4岁153例,5~9岁564例,10~14岁204例,≥15岁31例;托幼儿童339例,学生611例,其他人群2例。[结论]大连市的水痘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夏季多见。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福田区2004-2006年流感疫情暴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2004-2006年流感疫情暴发流行情况,为制订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流感疫情暴发资料进行现场流行病调查分析,并对流感病例采集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2004-2006年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44起,报告流感样病例817例,2004-2006年发病率分别为15.44%、12.75%、15.26%,男女发病无显著性差异,疫情以中小学生等聚集人群为主(90.5%),采集其中流感样病例标本400份,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阳性的有A型30份、B型13份,A、B型同时阳性1份,并分离出流感病毒株4株,病毒阳性分离率为1.0%,皆为A型(H3N2)亚型。44起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2004-2006年深圳市福田区局部地区特别是中小学校存在流感的暴发流行,流行优势毒株为A型(H3N2)亚型,同时存在B型流感的小范围流行。及时进行疫点消毒、合理隔离病人、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滨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滨州市2006~2007流腮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滨州市2006~2007年合计报告流腮353例,年均发病率为4.74/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分布于7县(区),不同县(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以散发为主(占87.82%)。1月、12月和5~7月发病200例,占病例总数的56.56% 1~15岁发病312例,占88.38% 男女性别比为2.18 学生、散居儿童分别占62.04%、17.84% 353例病例中有免疫史者67例,占18.98% 不详者200例,占56.65%。[结论]滨州市近两年流腮发病有上升趋势。应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流腮的发病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省2011-2013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株变异情况,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效果,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全省报告16起流感暴发疫情,发病999例,平均罹患率为5.85%(999/17 077),无死亡病例。暴发病原类型主要是新A(H1N1)亚型、A(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暴发时间以冬春季节为主(2-3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13起,占81.25%);9起(56.25%)发生在农村,7起(43.75%)发生在城市及县城;发病人群罹患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和成人;A(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暴发疫情中首例发病时间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处置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1,P=0.004)。结论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加强学校流感样病例监测,提高事发单位报告敏感性,及早对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控制流感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河豚中毒发生的特点,分析河豚中毒的原因,为探讨河豚中毒诊治和预防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阴市1977-2007年发生的29起河豚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77-2007年合计发生河豚中毒29起,中毒312人,死亡12人,病死率为3.85%。其中,发生在第1季度的10起、106例,第2季度13起、142例,第3季度2起、19例,第4季度4起、45例;男性254例,女性58例;农村16起、168例,城镇13起、144例;中毒原因为加工烹制方法不当19起、257例,拣食丢弃的河豚(鱼籽、鱼肝)中毒的6起、34例,误食4起、21例。[结论]农村是河豚中毒的高发地区,加工烹制方法不当与误食是河豚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0~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HFMD的爆发,以及相关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在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符合条件文献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此次系统评价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文献78篇,结果显示:HFMD爆发的平均罹患率2008年以来略有上升,3~6月为爆发高峰,城市罹患率(6.2%)高于农村(5.3%),中部地区罹患率(2.6%)低于东部(7.0%)和西部地区(6.9%),80.8%的HFMD爆发发生在托幼机构,爆发病例多集中在2~5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结论HFMD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应加强对HFMD爆发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以便预防和控制HFMD的爆发。  相似文献   

18.
2005-2008年攀枝花市西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西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疫情资料和流腮暴发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分析西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5-2008年攀枝花市西区报告本地区流腮病例672例,年平均发病率99.74/10万;发病年龄以5~14岁最多,占74.40%(500/672);职业以学生最多,占64.14%(431/672);发病月份以3~7月居多,占67.71%(455/672),各街办均有发病。共发生暴发疫情4起(2005年1起,2008年3起),发病181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发病率高于有免疫史者(P〈0.01),无免疫史者发病率高于免疫史不详者(P〈0.01),免疫史超过5年者发病率高于少于5年者(P〈0.01)。结论攀枝花市西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有暴发疫情发生;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95—2013年安顺市食源性疾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20年来安顺市食源性疾病发病规律以寻求降低食品风险的依据和食品安全措施。方法采用Excel2007和Epinfo软件对199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安顺食源性疾病报告事件作流行病学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结果 1995—2013年共报告103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3 587例,死亡61例。7、8月是高发季节。中毒原因以微生物为主,报告事件数为33起,占总事件数的32.04%(33/103);中毒人数为1 419人,占总病例数的39.56%(1 419/3 587)。死亡原因以化学中毒尤其是鼠药中毒为主,占死亡病例的55.74%(34/61);其次为不明原因死亡,占死亡病例的26.23%(16/61)。发病和死亡主要集中在农村人口中,中毒发病起数农村高于城市,中毒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χ^2=153.077 8,P〈0.01),但中毒病死率农村远高于城市(χ^2=28.177 8,P〈0.05)。结论安顺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在农村家庭与学校食堂,针对安顺市在高发季节对高发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