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沛霖导师针刺治病注重调气,其调气理论是以《内经》为基础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内经》的针灸调气理论,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所谓"神"即"神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示。它包括精神、意识、心理活动等。《灵枢.本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治神"首见于《内经》,均是涉及针灸,是对医者在针刺治疗时掌握自身和病人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内经〉中的治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内经》中的治神黑龙江中医学院张东军嫩江农场局中心医院王珺哈尔滨市量具刃具厂医院马玉新祖国医学认为神的活动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之一。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形传神以立,神须形以存”。[1]“形俱神生”。而在形神之中.精神意识对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协...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指导着中医各科的理论和实践,笔者在工作中用《内经》理论指导推拿临床之后,疗效大为提高。现总结几点心得体会,探讨如下:1着重治神《素问·宝命全形》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又说:...  相似文献   

5.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6.
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通过对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系统论述 ,形成了其独特的养生之道。其理论的形成、发展 ,受成书年代即战国秦汉时代知识总流的制约和影响。因而 ,除了具有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外 ,与先秦诸子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受《周易》、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为主 ,《内经》的养生法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天人相应、调神养性、未病先防等几个方面。1 天人相应《周易》认为 ,人类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和制约 ,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 ,从而形成天人二者的和谐与统一。如《文言传》所说 :“…  相似文献   

7.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瑞 《国医论坛》2000,15(4):47-48
神为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论神必言形,写形必察神。探究《内经》中“神”之特性,离不开哲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和影响。1 自然性就“神”的起源而言,早期发轫于上古哲学思想,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将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对此《荀子·天论》补充道:“列星随旋,日月遵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夫是之谓‘神’。”言“气能生神”、“气乃神之祖”,强调神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淮南子·泰训》篇形象喻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  相似文献   

9.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10.
肝肾理论导源于《内经》。它寓意深刻 ,执简驭繁 ,阐述了肝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相互滋生 ,同盛同衰的密切关系。肝肾通过经气相互灌注而沟通联系。两者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同盛同衰 ,休戚相关。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灵枢·五音五味篇》曰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亦曰 :“督脉起于肾下胞中”。一源而三岐 ,而胞中为男子精室 ,女子胞宫 ,为肝肾所主。冲任同起于会阴 ,与肝肾经脉相互关联。正如叶天士所说 :“八脉丽于下 ,隶属于肝肾。”正经如沟渠 ,奇经即是湖泽 ,肝肾需借奇经之灌溉以调节补充 ,奇经亦需肝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志刚 《山西中医》2001,17(4):63-64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 ,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临床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等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并发肾病、神经病变、化脓性感染、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及视网膜损害等疾病 ,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 ,《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之中 ,然颇为系统精详 ,对后世中医消渴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现浅析如下。1 提出上、中、下三消 ,为三消分型奠定了基础《内经》依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分别有“…  相似文献   

13.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4.
田雁华  李志荣 《陕西中医》1999,20(8):368-369
本文从针刺之要在于辨神,针刺之法必本于神,针刺之后宜于养神三个方面论述了《内经》调神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价值,认为能不能掌握调神方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桑曜指导黄永昌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215500)《内经》素、灵162篇,气血理论贯穿始终,对临床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除邪疾”之用,临床不可不通。1作为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6.
龙日辉 《四川中医》1995,13(11):8-9
“神”,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内经》,代有阐述.近年来,关于“神”的讨论已有很多文章发表,它们从哲学、医学、心理学、文字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神”的涵义、功能、发生发展、临床运用等诸方面,从而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日臻完善,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特别是益智养生、心理治疗.但是,这些研究似对《内经》“神”的概念发掘不够深入.为了追本溯源,弄清“神”的本初涵义,本文对《内经》一书中有关“神”的章句逐一摘录,具体分析其特定含义,以及其共通内涵,冀能为“神”之讨论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17.
探讨《针灸大成》中有关调神穴位的规律。对《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心烦易怒、恍惚健忘、悲愁不乐的穴位进行全面总结,统计常用穴位及经络,分析其中规律。用于治疗心烦易怒的穴位中神门穴出现的频率最高,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数占比例最高;治疗恍惚健忘的穴位有16个,大多分布于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悲愁不乐的穴位有29个,以手少朗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运用最多。《针灸大成》中记载调神首选神门穴治疗,手少阴心经为首选经络;其选穴规律为首选原穴、络穴,其次井穴。  相似文献   

18.
“治神”一词首见于《内经》。治神要求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调治医患的精神,使二者皆要安神定志,专注于针下。《内经》认为治神是针刺取效的重要环节,在临证中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柳芳 《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46-47
针灸效应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时间条件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作为针灸处方四大要素之一的时间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2]:一是总的治疗时间,即总疗程;二是每疗程的间隔时间;三是选择施术的时间;四是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五是所需留针的时间;六是巩固疗程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