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例1:女,14岁。劳累后心悸、气促3年入院。检查:中央型青紫,心界向右扩大,无明显心脏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心电图示双室壁肥厚,X线胸片示两肺充血性改变,肺动脉段膨隆,双心室肥大。心脏彩超及心血管造影提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在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常见者为室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及动脉导管未闭。但双腔心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闭锁之先天性心脏病联合畸形实属罕见,我科收治一例,因缺乏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杂音,致使生前未作出诊断,现报导如下。病例摘要:患儿,男性,58天,住院号205358,因生后青紫,近20天发热、咳嗽、青紫加重住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6℃,呼吸72次/分,脉搏170次/分,体重3000g,全身皮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胎龄39周顺产,出生体重3000 g,无窒息。因胎儿期心脏B超提示血管环(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左锁骨下动脉起自动脉导管)收入新生儿监护室。生后第1天心脏B超:血管环;轻度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生后4 h,因早产、生后呼吸困难4 h入院。患儿生后第3天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生后第42天心脏彩超示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血栓,考虑PICC置管相关血栓形成。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治疗2周后心脏彩超提示血栓缩小。病程中未出现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儿好转出院。该文主要介绍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血栓的多学科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昆山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及管理模式。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昆山市出生的活产儿22 212例,在生后7 d内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对于初筛阳性的新生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确定诊断,对彩超诊断异常患儿定期随访。结果初筛新生儿中确诊心脏彩超异常33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86例,室间隔缺损(VSD)6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20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CHD)1例,肺动脉狭窄(PS)5例,其他合并两种及以上先天性心脏异常53例。昆山市初筛儿童中心脏彩超异常发生率为1.5%,其中以PDA(0.56%)最高,ASD次之(0.53%)。对334例心脏彩超异常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其中手术23例(6.89%),缺损自行闭合93例(27.84%),失访83例(24.85%),需进一步干预138例(41.31%)。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病筛查-转诊-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筛查水平。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6个月,7.2kg,身高72cm。先心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结扎和主动脉中断纠治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时发现呼吸稍促,听诊心音遥远。心脏彩超检查示心脏术后无残余分流及残余梗阻.心包内大量积液。急诊收入院.行心包积液引流术。术前血常规、生化和电解质检查无异常。术前禁食6h。入室前30min口服咪唑安定3.5mg。入室后患儿安静,呼吸40次/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儿童期主肺动脉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对3例儿童期主肺动脉窗予以经导管介入封堵,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1个月、14岁及2岁。1例属非限制性缺损,2例属限制性缺损。1例采用逆向法(主动脉端至肺动脉端)通过缺损,2例采用顺向法;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采用动脉导管封堵器。结果 3例病例均成功封堵,2例无残余分流;1例有中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无残余分流。3例均无左冠状动脉、肺动脉阻塞及主动脉或肺动脉反流。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儿童期大的(非限制性或限制性)主肺动脉窗是安全、可行的。选择介入的主肺动脉窗需是中间型,无伴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明显减少不适感、不需体外循环、无手术瘢痕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单纯动脉导管未闭非体外循环下缝扎术的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6年6月共收治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10±6.5个月(3个月~12岁),其中7例术前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在全麻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A组行动脉导管结扎术,B组行动脉导管结扎 缝扎术。结果两组均于术后8~14d(近期)及半年后(远期)复查心脏彩超,A组近期残余分流4例,半年后愈合1例,残余分流3例,均在1.5㎜以内,其中2例心脏大小基本正常,1例心脏稍大;B组近、远期复查均无1例残余分流,心脏恢复良好。结论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结扎 缝扎术可减少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1岁8个月,体重9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患儿入院后明确诊断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经完善检查,于入院后第8天行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中见主动脉显著增宽,右冠状动脉窦瘤部明显扩张,主肺动脉0.8 cm,左肺动脉0.8 cm,右肺动脉1.0 cm,右心室显著增厚,腔内见粗大肌束,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闭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0cm,主动脉骑跨70%.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直径0.8 cm),切开右室流出道,连续缝合修补室间隔缺损,心包片重建右室流出道.术中主动脉阻断40 min,转流3.5h,术后停机困难,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延迟关胸回ICU.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 ,16个月 ,7 2kg ,身高 72cm。先心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结扎和主动脉中断纠治术后 1个月。门诊复查时发现呼吸稍促 ,听诊心音遥远。心脏彩超检查示心脏术后无残余分流及残余梗阻 ,心包内大量积液。急诊收入院 ,行心包积液引流术。术前血常规、生化和电解质检查无异常。术前禁食 6h。入室前 30min口服咪唑安定3 5mg。入室后患儿安静 ,呼吸 4 0次 /min ,HR 15 0次 /min ,Bp 80 / 5 0mmHg ,SpO2 96 % ,予开放右手背外周静脉。麻醉诱导 :阿托品 0 1mg ,咪唑安定 0 5mg ,芬太尼 0 15mg和维库溴铵 0 8mg ,2min后经口插入I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出生早期床旁心脏超声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1例VLBWI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日龄≤3 d并且住院时间≥14 d。根据出生14 d及28 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直径大小分为3组:大PDA组(PDA直径≥2 mm)、小PDA组(PDA直径<2 mm)和PDA关闭组(PDA直径=0 mm),比较3组间生后72 h的心脏超声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生后72 h心脏超声参数预测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PDA直径≥2 mm)的价值。 结果 生后14 d时,大PDA组有17例,小PDA组11例,PDA关闭组23例;生后28 d时,大PDA组有14例,小PDA组9例,PDA关闭组26例。3组患儿间胎龄、出生体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及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2 h的PDA直径、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输出量/上腔静脉血流与生后14 d及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左心房/主动脉根部直径与生后28 d时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有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生后72 h PDA直径预测生后14 d及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841和0.927;其次是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和0.833。 结论 生后72 h的床旁心脏超声指标,尤其是PDA直径及左肺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可预测VLBWI生后14 d和28 d动脉导管持续开放,为后续PDA早期目标性治疗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合并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缺损的主-肺动脉侧枝血管(APCAs)的临床表现、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集的137例不合并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缺损的APCA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7例APCAs患儿中,男87例、女50例,年龄1小时~17岁3个月,发现APCAs的中位年龄为0.16岁。合并肺部疾病者99例(72.3%),合并心脏疾病者115例(83.9%)。137例患儿中曾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3例,误诊为心肌病、肺结核各1例,1例因肺部病变延长抗肺结核治疗时间。APCAs起源于降主动脉130例(94.9%),起源于锁骨下动脉5例(3.6%),起源于肋间动脉、椎动脉各1例(0.73%)。结论 APCAs多合并肺部疾病及心脏疾病,可能被误诊。  相似文献   

13.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为极少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因其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与动脉导管未闭相似,常易误诊。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加强对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导致的隐源性咯血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住的3例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导致的隐源性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例患儿均为年长儿,以咯血为首发症状,除合并轻微咳嗽外无其他典型临床症状;3例患儿均行胸部CT、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及支气管镜检查,例1和例2患儿胸部CT均提示肺内片状阴影,例3未见异常;例1患儿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支气管内异常结节影,例2、3患儿未见异常;3例患儿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均未能明确咯血原因;最后均通过主动脉及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确诊,并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论 年长儿童的隐源性咯血要警惕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并予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弓离断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可  韩玲  戴汝平  周其文  罗毅  梁永梅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44-445,I003
患儿男 ,5岁 7个月。生后 4个月发现心脏杂音。曾发育较差 ,活动量大时气促。体检 :血压 :左上肢 110 /70mmHg(1mmHg =0 133kPa) ,右上肢 10 0 /70mmHg ,双下肢 130 /80mmHg;P2亢进 ,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闻及 2 /6级收缩期杂音 ;口唇及指端发绀。经皮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左上肢 0 89,右上肢 0 90 ,左下肢 0 90 ,右下肢 0 86。心电图 :窦性心律 ,电轴右偏 ,右室肥厚。X线检查 :两肺血增多 ,肺动脉突凸显著 ,左心室增大 ,心胸比例 :0 5 4。超声心动图 :距主动脉瓣上 17mm的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间隔巨大回声缺失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脏超声对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分析1例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诊治过程中肺脏超声同胸部X线的变化。结果患儿,男,出生2天,因呼吸困难入院。入院胸片示先天性心脏病改变(肺血增多型);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脏超声示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肺实变及支气管充气征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现。经过抗感染,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等治疗,复查肺脏超声提示A线出现、实变消失。3周后患儿治愈出院。结论肺脏超声对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比胸部X线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0.47(1.2~2.4),导管最狭窄直径平均(1.78±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  相似文献   

18.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型术姑息治疗婴儿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球囊导管扩张术扩张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右心室出口,用以姑息治疗的方法。方法 在心导管室中,对月龄2-12个月的16例法洛四联症必,以球囊导管扩张其右心室出口处后,测量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室及肺动脉的压力。以右心室、肺动脉及(或)主动脉摄影,分别测量肺动脉环,左肺动脉及右肺动脉第一分枝处,升主主降主动不直径,以及肺动脉指数,3 ̄16个月后随访,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1)术后即刻主动脉  相似文献   

19.
一足月儿生后两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动脉导管未闭后,口服消炎痛三剂,第九天再作彩超动脉导管已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患儿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PAH婴儿23例,在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于静脉麻醉下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行右室造影及肺动脉主干测压,再行降主动脉侧位造影观察动脉导管型态大小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测压,分别记录压力数值,抽取升主动脉、肺动脉及下腔静脉血各1 ml行血气分析,计算肺血管阻力,术中试封堵有效后可释放封堵器。术后24 h和1、3个月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正位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均痊愈出院,短期随访未出现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分别对封堵术前及术后压力变化进行组内比较,主肺动脉压降低[术前(68.3±17.5)/(21.4±3.7) mmHg,术后(52.4±8.7)/(15.6±3.5) mmHg,1 mmHg =0.133 kPa],升主动脉压升高[术前(83.5±5.9)/(51.3±3.6) mmHg,术后(88.2±5.1)/(52.4±2.7) mmHg],降主动脉压升高[术前(81.4±3.3)/(48.2±2.7) mmHg,术后(86.5±4.7)/(51.5±3.2) mmHg],封堵术前后组内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55/3.945, P<0.01;t=-2.696/-1.193,P<0.05;t=-4.167/-3.745,P<0.01)。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PAH婴儿在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加强围术期管理的条件下,开展介入封堵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