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ging,f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即时的、无辐射的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探究针刺穴位后脑功能激活区产生的效应机制中。目前研究表明,多数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激活区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将对2003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概述,以期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整理出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有关针灸作用机制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奠定基石出。  相似文献   

2.
《针刺研究》2009,34(3)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关于经络的研究;②关于针灸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③针刺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④核磁试验设计方法;⑤核磁试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表明,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发病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Pub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近10年国内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偏头痛的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纳入8篇文献。fMRI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对偏头痛患者失调的三叉神经痛觉通路、前额顶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下行疼痛调节机制、疼痛矩阵或疼痛调节相关脑区进行调节,达到治疗作用。对8篇临床研究所纳入的对象与对照的选择、扫描时点、fMRI分析方法、穴位选择、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兰蕾  吴凤  曾芳  梁繁荣 《中国针灸》2013,33(5):426-430
目的:通过剖析近年来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国外发表文献,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acupuncture”和“fMRI”为检索词,检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Pubmed数据库,最终纳入38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主要从针刺镇痛的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的中枢响应特征、针刺效应的时间特性3个角度切入研究.然而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活动显著不同于患者,针刺疗法也不同于现代疗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尽量规避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偏倚.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阅读与分析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神门穴的相关文献,探索生理与病理状态下针刺神门穴特异性激活脑区的情况.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激活的脑区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会形成复杂协调功能连接效应,激活的脑区多与自身情绪控制与情绪加工相关,印证了“心主神明”的中医理论.运用fMRI技术在无创条件下分析神经系统内...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足三里的中枢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迎萍  刘浩  徐平 《四川中医》2007,25(1):98-101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发表的有关针刺足三里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论文,了解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价值,阐述不同实验设计中针刺足三里引起脑功能兴奋的情况,并就传统理论对足三里穴位功效认识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探讨运用fMRI研究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相关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外关穴真、假针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外关穴真针刺、假针刺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真针刺和假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同时,运用GE公司3.0T 超导MRI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45、37、44、40、22、13、37、47区、海马、杏仁核、黑质等区域,外关穴假针刺则能显著激活BA46、44、41、13、40、37、19区等区域,与假针刺对比,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8区和小脑等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赖新生教授的"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fMRI探讨针刺合谷穴和后溪穴主治疾病的中枢神经生理学机制及两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分为针刺合谷穴组与针刺后溪穴组,每组各20名。采用改良后的组块设计方案,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两组健康志愿者左侧合谷穴或后溪穴任务态fMRI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和组间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02,α≤0.05)。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豆状核、壳核、小脑,右侧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额中回、颞中回、缘上回、丘脑、丘脑底核、尾状核、扣带回,左侧额下回、枕中回和脑岛;针刺左侧后溪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脑岛、小脑,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尾状核头和体,左侧扣带回、丘脑和腹后内侧核;针刺左侧合谷穴和后溪穴,组间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合谷穴组较后溪穴组右侧额中回、额下回激活减弱,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激活增强。结论:本研究为"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谷穴治疗汗症、后溪穴治疗颈项腰背部疾病以及两穴的镇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并进一步从中枢神经层面表明了部位相近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Lu YJ  Huang Y  Chen JQ  Lin RY  Xiao HL 《中国针灸》2011,31(4):367-370
回顾近几年的文献,明确对关键脑区进行研究对穴位特异性的界定及脑功能成像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界定关键脑区的两种方法:求真法及证伪法,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以此说明这两种方法进行关键脑区界定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晶  彭伟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36-339
功能磁共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可以对大脑的高级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其出现为针灸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查阅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外关and fMRI”或“针刺and外关and功能磁共振成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激活脑区不同,以及外关穴与外关穴组穴针刺脑激活区具有差异性。结论: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皮层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人体穴位时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兴奋的现象,探讨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方法:分别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光明6例、阳陵泉6例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伏兔6例、足三里6例,均为健康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时大脑的功能状态。结果: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阳陵泉穴,对侧枕叶视皮层均有明显兴奋,其中5例受试者(光明穴3例、阳陵泉穴2例)双侧枕叶视皮层都有明显的兴奋区;针刺后枕叶视皮层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的水平为(3.31±1.2)%。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伏兔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兴奋,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4.28±1.5)%。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兴奋,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引起大脑兴奋的区域相同。提示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针刺合谷穴后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时间变化规律,探索针刺后效应作用.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odified temporal cluster analysis MTCA)方法对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引起了脑功能的变化,MTCA方法得到了针灸过程中脑功能变化的时间曲线.结论 MTCA方法对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探索针灸后效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分析基于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在针刺镇痛机制临床研究领域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和结果,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现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中英文7个数据库中fMRI应用于针刺镇痛机制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105篇文献,研究生理状态49篇,病理状态56篇,涉及疾病15种,以偏头痛(18篇)为研究热点。fMRI在脑功能研究领域中以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为原则进行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纳入文献研究结果发现,针刺可以调节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疼痛矩阵”、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等多个脑区,通过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脑区相互作用以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近10年来中文数据库中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总结.认为针灸在干预抑郁大鼠行为学方面效果显著,其机制研究主要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内分泌障碍、神经营养和神经再生功能失调、海马神经元改变、细胞信号传导和免疫功能改变等方面进行,旨在为针灸干预抑郁症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针刺太冲调节抑郁症脑功能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前后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26例及健康志愿者13名,运用3.0T磁共振分别在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各组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正常对照组右侧额叶(BA11)fALFF值降低,抑郁太冲组右侧额叶(BA6)、右侧额中回(BA10)、左侧额上回中部(BA32)、双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楔前叶(BA7)fALFF值降低,抑郁非穴组左侧顶叶(BA42)、右侧顶叶(BA40)、左侧枕叶(BA17)fALFF值降低,抑郁太冲组左侧前扣带回皮质(BA32)与双侧额叶(BA8、BA46)、右侧颞叶(BA22)、左侧后扣带回(BA23)、双侧顶叶(BA40、BA7)、双侧尾状核功能连接增强。结论:针刺太冲可影响多个脑区功能的变化,并作用于与抑郁症情感调节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近10年来中文数据库中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总结,发现其机制研究主要从中枢神经递质、免疫调节、一氧化氮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