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行假体隆乳术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对106例求美者应用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行假体隆乳手术,并对手术方法及术后1~18个月的随访进行了总结。结果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易于假体置入,手术操作灵活方便;术后乳晕部的剥离范围内感觉障碍较轻微,乳头感觉良好,切口瘢痕较隐蔽。结论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的假体隆乳术较传统乳晕缘切口有较多的优点,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乳晕切口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经乳晕不同切口行乳房假体隆乳术的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28例女性就医者接受经乳晕路径假体隆乳术。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11例采用乳晕缘下半环切口入路,B组17例采用绕乳头基底部纵行乳晕切口入路。并对两种手术方法及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进行了总结。结果: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易于假体置入,手术操作灵活方便,保留乳房外形效果更好,术后乳晕部的剥离范围内感觉障碍较轻微,乳头感觉良好,切口瘢痕更加隐蔽。所有就医者于术后接受随访均感满意。结论:和常规经乳晕缘切口相比,绕乳头基底部纵行乳晕切口入路有较多的优点,在美学方面有明显优势,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行假体隆乳术的临床体会。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对106例求美者应用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行假体隆乳手术,并对手术方法及术后1~18个月的随访进行了总结。结果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易于假体置入,手术操作灵活方便;术后乳晕部的剥离范围内感觉障碍较轻微,乳头感觉良好,切口瘢痕较隐蔽。结论绕乳头基底部乳晕切口的假体隆乳术较传统乳晕缘切口有较多的优点,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经乳晕切口实行双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分析79例行乳晕切口双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小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运用BREAST-Q中文版隆乳术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满意度评价。数据通过QScore软件进行百分制的转换。结果所有隆乳术患者术后无血肿形成、无感染发生,近期出现乳头溢液2例,假体异位1例,乳头、乳晕感觉障碍6例(其中1例为双侧),无菌性静脉炎4例。在71位完成远期随访的患者中,出现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包膜挛缩1例。所有患者术后双乳对称,外形自然逼真、丰满圆润,活动度良好,不影响哺乳,满意度高。结论经乳晕切口双平面假体隆胸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进假体隆乳术乳晕切口入路,减少术后切口瘢痕。方法:采用横向环乳头基底部乳晕内切口,行假体隆乳术,术后观察切口瘢痕生长情况。采用横向环乳头基底部乳晕内切口行硅凝胶乳房假体隆乳术48例,术后1周拆线,结果:48例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缘乳晕皮肤几乎无牵拉张力,瘢痕小。1月左右随访,切口疤痕无增生,非常隐蔽。3个月随访,几乎不能察觉瘢痕,切口瘢痕已稳定,随访1~3年,患者对切口隐蔽度及乳房外形非常满意。结论:横向环乳头基底部乳晕内切口行假体隆乳术,术后切口瘢痕早期即非常隐蔽,且手术操作方便,长期随访效果好,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并发症少、便于手术操作、无明显痕迹的隆乳手术方法。方法:笔者在2006年2月~2009年3月间采用垂直乳晕绕乳头基底部内侧切口,将乳房假体置入乳腺后间隙或胸大肌后间隙,行假体隆乳手术。结果:126例行隆乳手术就医者,术后乳房解剖形态自然、逼真、无明显瘢痕,乳头乳晕感觉无异常,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用该方法进行假体隆乳手术具有安全、损伤小、手术部位直观、假体便于置入、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方法不适合乳晕小的就医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患者425例,对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425例内窥镜下隆乳患者中1例术后右侧假体上移,术后6个月后给予修复,恢复情况良好。本组425例患者术后恢复快,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不明显,形态理想。结论:内窥镜辅助隆乳术手术安全,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开展乳晕切口隆乳术,我科自1994年以来,对7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乳晕内上或内下弧形切口,及单指置放假体的技巧,在胸大肌下间隙置放硅凝胶假体,术后乳房形态满意,随访3个月至1年无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及纤维挛缩等并发症。本方法通过小切口置放大容量假体,手术操作简便易行,避免了神经损伤,使切口隐蔽的乳晕切口隆乳术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保留乳头乳晕乳房切除(nipple-areola complex-sparing mastectomy,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科22例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血运障碍,包括单纯环乳晕切口9例,环乳晕边缘延长切口3例。单纯环乳晕切口1例NAC完全坏死,手术切除乳头乳晕,其余11例局部换药后好转。1例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例皮下积液合并感染手术取出扩张器,经清创换药后好转。扩张器暴露1例,手术取出扩张器更换假体。扩张器上移7例,待Ⅱ期更换假体手术时调整位置。结论可以通过改进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减少NSM联合Ⅰ期扩张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65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行乳晕小切口联合脂肪抽吸术,并予以术前心理护理、各项术前检查和皮肤准备,术中有效配合,术后密切观察、加强伤口及引流管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血肿、乳头乳晕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9例乳头乳晕感觉轻度减退者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未发现感觉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乳晕小切口联合脂肪抽吸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5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行乳晕小切口联合脂肪抽吸术,并予以术前心理护理、各项术前检查和皮肤准备,术中有效配合,术后密切观察、加强伤口及引流管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血肿、乳头乳晕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9例乳头乳晕感觉轻度减退者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未发现感觉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与乳晕入路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腋窝入路与乳晕入路行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患者各30例,对比其优缺点.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乳房形态、手感、乳房活动度无明显差别.结论:腋窝入路的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无乳腺导管损伤的风险,无乳晕瘢痕,对于难以接受乳晕切口的患者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晕切口入路乳腺良性病变切除同期行隆乳术的临床应用,并总结手术要点。方法:本组32例患者,根据患者情况,标记切除乳腺良性病变范围,设计拟置入假体所需剥离范围,选择适宜假体。采用乳晕外缘弧形切口2.5~3.5cm,使切口中点、乳腺病变中心及乳头在同一条直线上。分离乳腺病变区域皮肤与腺体,沿乳腺导管方向梭形放射状切开腺体,切除乳腺病变,然后置入假体,常规留置负压引流3~6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4.7±18.6)min,术中出血量(38.4±5.6)ml,术后引流(3.6±1.4)d,单侧乳腺引流量为(198.6±22.5)ml。术后门诊随访12个月,2例患者出现乳头、乳晕感觉异常,2例患者出现局部腺体轻度凹陷,1例患者出现BakerⅡ级包膜挛缩。其余患者乳腺外形丰满圆润,手感柔软,活动度好,无假体移位、双侧不对称及双峰乳形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乳腺良性病变的隆乳患者,经乳晕切口切除乳腺病损后再行隆乳术,这种手术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开展乳晕切口隆乳术,我科自1994年以来,对7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乳晕内上或内下弧形切口,及单指置放假体的技巧,在胸大肌下间隙置放硅凝胶假体,术后乳房形态满意,随访3个月至1年无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及纤维挛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乳晕切口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处理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对94例168侧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治疗并置入假体,其挛缩程度均为Baker分类法Ⅲ、Ⅳ级.94例均采用乳晕切口,根据原假体置入腔隙及乳腺、胸大肌厚度等条件,采取重新剥离腔隙、去除或不去除包膜组织,甚至二期手术,于胸大肌或乳腺后间隙置入假体等方法综合处理,术中严格止血.结果 术后94例中46例获得门诊随访,其余病例均获得电话随访,时间6 ~37个月,平均9.9个月,术后包膜挛缩复发Ⅲ级者2例、Ⅳ级者1例,其余病例乳房外观均丰满、挺拔,柔软度较好,电话随访病例均对乳房塑形效果满意.本组病例均无血肿、感染、乳房假体破裂、乳房下垂及上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乳晕切口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综合而有效地处理,术后包膜挛缩复发率较低,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乳房塑形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乳晕切口法解剖型假体隆乳术治疗轻度乳房下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假体(又称泪滴型假体)隆乳术矫正轻度乳房下垂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术前依据原乳房三维形态,测量胸乳距、乳房基底宽度、乳头至乳房下皱襞距离等数据,以确定所需采用的假体类型、容量及下垂乳房下皱襞距离,选用乳晕切口对36例轻度乳房下垂者应用麦格410解剖型假体行隆乳术。结果全部隆乳者术后乳房挺拔,下垂基本得到矫正,受术者均表满意。结论应用解剖型假体的隆乳术是目前矫正有增大乳房容积愿望的轻度乳房下垂者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视下经乳晕切口对假体隆乳术后不同情况下包膜挛缩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0月,对65例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治疗,均采用乳晕切口,视原假体植入腔隙及乳腺、胸大肌厚度等条件采取重新剥离腔隙、去除或不去除包膜组织甚至Ⅱ期手术的方法,术中严格止血。结果:本组6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术后包膜挛缩复发者2例,其余病例乳房外观均满意。结论:应用直视下乳晕切口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个性化的有效处理,术后包膜挛缩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鼻和隆乳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鼻和隆乳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对注射PAHG隆鼻19例,注射隆乳58例术后并发症就医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中6例同期植入鼻假体,3例同期植入乳房假体。结果:注射隆鼻取出术后,切口Ⅰ期愈合好,同期植入鼻假体就医者的鼻部外形满意,术后随访3~15月,局部无红肿,假体无晃动及外露;注射隆乳取出术后,有3例切口延迟愈合,其余Ⅰ期愈合良好,术后一年内随访,乳房未触及明显硬结。同期植入就医者的乳房形态好,乳房外形及手感均感满意。结论:在MRI扫描照片引导,手术直视下清除PAHG及切除变性组织,才是最大限度地取出PAHG的方法。在就医者有强烈要求且术中清除较彻底,局部组织较为完整的前提下可考虑同期行假体植入。否则取出至少3个月后重新评价局部情况,判断是否行假体植入。  相似文献   

19.
自1997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乳晕切口行隆乳术及乳房假体置换术,即经乳晕内的半圆形切口,将乳房假体置入胸大肌深面。共22例的临床实践表明:经乳晕内切口行隆乳术,不仅可以不损伤乳腺组织,而且可以将乳房假体置入胸大肌深面,经乳晕内切口行乳房假体置换术,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腋路内窥镜辅助下和盲视下行假体隆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5月于本院隆乳就医者120例(240侧乳房)为研究对象,其中内窥镜辅助下隆乳46例(92侧)为实验组,盲视下隆乳74例(148侧)为对照组。术前常规选择假体,设计剥离范围;实验组在直视下电凝剥离胸大肌后间隙,离断胸大肌下缘起点;对照组用剥离铲剥离胸大肌后间隙,尽量顿性离断胸大肌下缘;常规置入假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情况、乳头感觉、就医者满意度及术后1年Ⅲ/Ⅳ包膜挛缩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就医者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术后双乳形态、对称性等无明显差别,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出现1例乳头双侧或单侧感觉迟钝(占2.2%),对照组出现3例乳头感觉减退(占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1d引流量及去除引流装置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平均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实验组满意率为97.8%(4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6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年发生单侧或双侧Ⅲ/Ⅳ包膜挛缩者2例(4.3%),对照组6例(8.1%),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内窥镜辅助腋路下行假体隆乳较传统腋路盲视下假体隆乳具有腔隙剥离精准、止血彻底、双平面形成完全、并发症少和手术满意度高等优势,是临床上经腋路假体隆乳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