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疾病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随着青少年的发育成熟,毛囊口出现角栓,皮脂腺分泌功能也明显增加,因皮脂含有较多脂肪酸等成分,适合P.acnes的生长及繁殖,从而成为痤疮最主要的病因之一。P.acnes的致病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痤疮是好发于青春期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有关.研究证实,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称P acnes)在痤疮的多个致病环节中起核心作用.本文就P acnes在痤疮发病中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及毛囊导管上皮角化过度等三方面进行综述. 一、P acnes的炎性致病机制 P acnes在痤疮发病中参与炎症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释放脂酶,使机体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痤疮是一种多发于面颈和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损容性[1].近年来由于痤疮治疗过程中系统或局部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 acnes)耐药性日益增强,且存在交叉耐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2].我们采用Au-rora光波射频治疗机联合痤疮清除术、氯霉素导入及外敷中药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因此也称为“青春痘”.临床表现为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多种形式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痤疮丙酸杆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痤疮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机制尚不明了.最近研究证实痤疮丙酸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2,TLR2)依赖途径激活单核细胞,进而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炎症[1].  相似文献   

5.
寻常痤疮是一种青少年高发的毛囊皮脂腺单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雄激素升高、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角化异常、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面部痤疮瘢痕常在痤疮愈合后发生.痤疮瘢痕的治疗是痤疮并发症治疗中关键的部分,针对痤疮瘢痕,临床上有传统手术治疗、化学换肤术、光电治疗等手段,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提升,软组织填充、...  相似文献   

6.
痤疮是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85%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痤疮[1]。目前局部和系统治疗以抗生素和异维A酸类药物治疗为主,且取得了较好疗效[2],但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痤疮属于一种因毛囊皮脂腺单位病变所致的皮肤疾病,青少年为高发群体,主要临床表现为炎 症病变、结节、丘疹、脓包等,面部、背部、胸部等为其主要发病区域。现阶段,临床尚未具体明确青少 年痤疮的发病机制,认为雄激素亢奋、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定植、皮脂分泌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均 可能诱发该病。痤疮的治疗方案多样,包括药膏、口服药物、物理疗法等,但疗效不一。随着医疗技术不 断发展,在青少年群体痤疮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研究均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就青少年痤疮的发病机 制及治疗方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探讨结肠肿瘤组织中CD68+和CD163+2种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用CD68和CD163分别标记巨噬细胞,光镜下计数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统计并比较两者与结肠癌病理特征的相关度差异。2种标记的巨噬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均有较多浸润,且前者多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浸润数量均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但CD163+巨噬细胞的相关性更大。巨噬细胞在结肠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其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CD163+巨噬细胞的浸润与结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VD)能否通过调节肾组织巨噬细胞M1 及M2 表型活化从而防治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损伤。 方法 利用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SD 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对照组1(NC-1 组,n=8)、对照组2(NC-2 组,n=8,对照+骨化三醇0.1 μg·kg-1·d-1 灌胃)、DN 组(n=24)、DN+VD 干预组(VD 组,n=24,DN+骨化三醇0.1 μg·kg-1·d-1 灌胃),定期检测血糖、体质量,收集尿标本,分别于干预后8周、14周、18周末处死动物,检测Scr、BUN和尿蛋白变化;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Western 印迹法检测nephrin、podocin、CD68 以及M1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诱导型氮氧化物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M2巨噬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63、精氨酸酶1(Arg-1)、甘露糖受体(MR)表达。 结果 (1)与两对照组相比,DN 组Scr、BUN、24 h 尿蛋白量及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程度显著增加(P<0.05),podocin、nephrin蛋白表达下降(P<0.05)。VD干预后能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现象(均P<0.05)。(2)与两对照组相比,DN组肾组织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呈时间依赖性。VD干预后能显著减少CD68+巨噬细胞浸润数量(P<0.05)。(3)进一步确定肾组织巨噬细胞M1、M2活化表型发现,8周、14周、18周末DN组iNOS、TNF-α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VD干预后能明显抑制同期DN肾组织iNOS、TNF-α表达(均P<0.05);8周、14周末VD组CD163、Arg-1、MR蛋白表达与D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8周末VD组CD163、Arg-1、MR蛋白表达较DN 组显著升高(均P<0.05),CD163/CD68 蛋白表达比例亦显著增加(P<0.05)。(4)相关分析显示,M1 标志物iNOS 与nephrin、podocin 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707,P<0.01;r=-0.712,P<0.01);M2标志物CD163与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627,P<0.01;r=0.613,P<0.01)。 结论 活性维生素D具有调节巨噬细胞表型活化的能力,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型活化并增强M2型活化,进而发挥足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效果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6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组,每组18只,采用全层皮肤切除制备创伤修复动物模型,丹参组采用丹参注射液修复创面,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1d、3d、7d测量伤口未愈面积,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区域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皮肤创伤未愈合面积测定结果显示损伤后1d、3d、7d对照组和丹参组大鼠创伤皮肤未愈合面积均逐渐缩小,3d、7d后丹参组未愈合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可观察到损伤后3d丹参组小血管内红细胞淤积情况较对照组轻,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在大鼠皮肤表皮细胞、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有表达,但以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为主。损伤后1d、3d,丹参组VEGF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大鼠创伤皮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婴幼儿血管瘤中巨噬细胞的分布及其表型变化过程.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婴幼儿血管瘤标本43例,分别使用CD68、CD16/32、CD163标记非特异性巨噬细胞、M1和M2型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变化.结果 ①CD68阳性巨噬细胞在增生早期大量出现,聚集于婴幼儿血管瘤新生血管的周围;增生中期数量减少,弥散于瘤体中;增生晚期和消退早期,数量进一步减少,散落于瘤体中.②M2型巨噬细胞在小于3个月的血管瘤标本中表达明显,在大于3个月的标本中迅速减少.③M1型巨噬细胞在部分增生晚期和消退早期标本中表达明显.结论 巨噬细胞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增殖与消退过程;早期出现的巨噬细胞为M2型,在增殖中扮演重要角色;M1型巨噬细胞可能参与消退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TLR4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中的表达。方法分别在动物样本和临床样本中检测TLR4表达。动物样本:将2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大鼠通过向膀胱内灌注1mL硫酸鱼精蛋白(PS)和1mL脂多糖(LPS)建立IC/BPS大鼠模型,对照组膀胱灌注2mL生理盐水;模型建立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甲苯胺蓝(TB)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等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症浸润、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及TLR4的蛋白、mRNA表达水平变化。临床样本:本研究共纳入60例临床样本,30例女性IC/BPS患者,30例膀胱癌患者。采用HE染色、TB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受试者膀胱组织中炎症细胞、肥大细胞、TLR4阳性染色细胞的数目。结果动物样本:与正常大鼠相比,IC/BPS大鼠膀胱组织中炎症及肥大细胞浸润加剧,TLR4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临床样本:与癌旁健康膀胱组织相比,IC/BPS患者的膀胱组织中炎症细胞、肥大细胞及TLR4阳性染色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5)。结论 TLR4在雌性IC/BPS大鼠及女性IC/BPS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提示TLR4在IC/BPS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β抑制剂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模型的影响并检测巨噬细胞亚型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RIRI组、PKCβ抑制剂+RIRI组(Inhibitor+RIRI组),每组6只。术后24 h取血清、左肾组织标本,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和病理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CD68、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CD20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RIRI组大鼠血清Scr、BUN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均为P0.05),Inhibitor+RIRI组大鼠血清Scr、BUN含量明显低于RIRI组(均为P0.05)。Sham组肾脏无明显损伤,RIRI组肾脏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小管结构损伤明显,Inhibitor+RIRI组肾脏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小管结构损伤轻于RIRI组。RIRI组大鼠肾组织中CD68、iNOS及CD206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ham组(均为P0.05);Inhibitor+RIRI组CD68、iNOS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RIRI组(均为P0.05);Inhibitor+RIRI组CD206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RIRI组(P0.05)。结论 PKCβ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RIRI,这可能与PKCβ抑制剂改善缺血肾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Wistar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A组(腹腔注射氯磷酸盐脂质体)、B组(腹腔注射PBS脂质体)、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 d后摘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68、CD163、CD8及GranzymeB阳性细胞个数;CD8与TUNEL双标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T细胞的凋亡.结果 (1)A、B、C3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3组中,CD68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之间比较;CD163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之间比较;CD8阳性细胞个数在A、B组,A、C组之间比较;Granzyme阳性细胞个数在A、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68、CD163阳性细胞个数在A组明显少于B、C组;而CD8、GranzymeB阳性细胞个数在A组明显多于B、C组.(3)相关分析显示,针对全部肿瘤组织,CD68与CD8阳性细胞之间,CD163与GranzymeB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与GranzymeB阳性细胞之间,CD8与CD163阳性细胞之间无明显相关.(4)A、B、C3组中T细胞(CD8)凋亡率在A、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B、C组.结论 氯磷酸盐脂质体可有效清除大鼠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清除后,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增多、凋亡减少.肿瘤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在肿瘤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程较长(≥3年)的糖尿病是否影响胰腺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极化, 以及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6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胰腺癌手术的患有长程2型糖尿病或无糖尿病患者的标本8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组织切片中CD68和CD163的表达。运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曲线, 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长程2型糖尿病(DM)组的CD68+ TAMs (P<0.05)、CD163+ TAMs (P<0.01)及CD163+/CD68+比例(P<0.01)均高于非糖尿病(NDM)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程2型糖尿病与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局部浸润和CA19-9的水平明显相关(P均<0.05)。长程2型糖尿病和CD163+/CD68+比例是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 长程2型糖尿病明显缩短患者的RFS和OS。结论长程2型糖尿病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明显相关, 并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聚集于肿瘤中, 这些巨噬细胞同时大量极化为M2型...  相似文献   

16.
桂先革  曾晖  陶可 《中国骨伤》2019,32(11):1026-1033
目的 :通过构建和比较经Wnt5a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分别与骨髓干细胞(MSCs)2D单层贴壁与骨髓液跨小室共培养模型,旨在探索Wnt5a信号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对MSCs成软骨分化产生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集6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的巨噬细胞、MSCs和骨髓液,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8~71岁。膝关节囊滑膜组织常规消化取得单细胞,经反复贴壁并行Fi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和抗CD14抗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巨噬细胞纯度。将上述经鉴定的巨噬细胞置于IFN-γ联合TNF-α刺激48 h后,再使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lacZ或Wnt5a转染24 h,分别与MSCs 2D单层贴壁或骨髓液构建跨小室共培养模型,采用HE染色、软骨特殊染色、X-gal染色、抗Wnt5a、抗Ⅱ和X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对细胞形态与增殖能力、病毒转染效率和成软骨分化能力等进行检测。结果:抗CD68免疫组化显示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巨噬细胞明显增多。抗CD14流式细胞术证实经分离的滑膜巨噬细胞纯度为90.31%,IFN-γ联合TNF-α刺激后发现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素蛋白-1(MCP-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巨噬细胞被激活;rAAV-lacZ转染3 d后,X-gal染色发现其能有效转染巨噬细胞,效率高达97.50%,且至少持续21 d;rAAV-Wnt5a转染巨噬细胞后通过刺激其Wnt5a的表达,而增加两种模型中的Wnt5a表达,抑制MCP-1的分泌,两种模型中Wnt5a组MCP-1表达量分别为14.76和61.51 pg/ml;此外,rAAV-Wnt5a转染后能促进细胞增殖及成软骨分化、软骨基质合成。结论:在巨噬细胞与MSCs 2D单层贴壁或骨髓液跨小室共培养条件下,r AAV介导的Wnt5a过表达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而促进软骨稳态的维持以及MSCs成软骨分化,巨噬细胞可能通过Wnt5a信号影响软骨稳态与MSCs成软骨分化。  相似文献   

17.
神经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该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单核/巨噬细胞(CD68)的浸润情况。方法应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肾组织中NGF及CD68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糖高脂可成功诱导胰岛素抵抗,小量STZ可使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标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继续喂养6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肾重/体重增加等特征,肾组织出现明显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等病理学改变。②糖尿病组大鼠肾组织中NGF、CD68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且NGF、CD68二者数量呈正相关。结论①糖尿病模型建立后6周,已出现糖尿病肾病早期改变。②NGF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糖尿病肾脏损害过程,且此炎症反应至少部分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及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无精子症大鼠模型中对睾丸内环境的修复能力。方法:将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无精子症模型大鼠睾丸生精小管中,注射后30 d HE染色观察生精小管细胞组成和结构,免疫组化检测CD44、CD106和c-kit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20 mg/kg白消安组中大鼠附睾中精子数量明显减少(P0.01)。分离得到的BMSCs表达CD44和CD106,而不表达c-kit。BMSCs注射移植30 d后,HE染色显示移植组生精小管内形成新的细胞,部分细胞表达CD106,部分细胞表达生殖细胞表面标记c-kit。结论:BMSCs在移植组无精子症大鼠生精小管中能够分化为生殖细胞,对受损的不育大鼠生精小管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皮肤毛囊的形态发生与Wnt-10b/β-catenin信号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不同胎龄的SD大鼠胚胎及1~3 d新生鼠的背部皮肤,采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对SD大鼠胚胎毛囊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同时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染色,观察Wnt-10b及β-catenin在毛囊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结果 在第14、15天时,胚胎背部皮肤逐渐南单层向多层转化,毛囊最早形态发生的时间约为胚胎第15天后期、第16天早期;毛囊基板形成之前,Wnt-10b及β-catenin均匀表达于表皮;当毛囊基板形成后,Wnt-10b及β-catenin仅仅强表达于基板;随着毛囊继续发育,Wnt-10b及β-catenin的表达局限于紧贴"真皮浓缩"的毛囊上皮及毛基质细胞;毛囊之间的表皮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SD大鼠背部皮肤毛囊的形态发生很可能始于胚胎第15天后期、第16天早期;Wnt-10b及β-catenin参与调控毛囊发生的启动和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选择新生1d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接种在胶原修饰几丁质膜(C-CBM),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覆盖物,评估其修复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 将16只裸鼠随机分4组(n=4):Ⅰ型胶原组(A组)、几丁质膜组(B组)、几丁质膜+ ESCs组(C组)和Ⅰ型胶原修饰几丁质膜+ESCs组(D组),制备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术后定期取材,组织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和CD200表达,观察创面早期滤泡性毛囊增生情况.结果 6周创面愈合皮肤以D组修复较好,肉眼观察创面较厚、红润,有皮纹;A组和B组的修复则较薄、呈淡紫色,易出血;C组愈合较慢;并发现表皮巢形成有规律地增多,D组>C组>B组>A组;D组CD34和CD200在手术后3d开始有毛囊干细胞增生,CD34表达延续到第4周,CD200表达延续到第6周,而C组CD34出现在第4周后,CD200出现在7d,D组是C组的2倍,A组和B组新生毛囊干细胞较少.结论 ESCs在C-CBM上生长良好,细胞可利用胶原的天然材料的黏附性,充分扩展,并参与创面修复,这些结果显示仿生膜有可能成为诱导性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