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T模拟定位系统外激光中心准确性的质量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CT模拟定位系统外激光中心准确性的质量保证(BBQA)的摆位、扫描、操作技术及其在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保证中的作用。方法 Vertical column、BB、Jig、飞利浦PQS—Falcon型CT扫描机及ACQSIM工作站、激光定位系统。扫描BB并将其图像传输到ACQSIM工作站处理,得到等中心坐标后,移动外部激光系统,定位并检测。结果 外激光中心应正好在BB上,如果有超过1mm的误差,则应调整激光定位系统。结论 BBQA在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保证中占十分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定位的精确度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放射治疗CT模拟和常规模拟定位的对比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目的 对比食管癌放射治疗中CT模拟和常规模拟定位的优劣。方法 对10例食管胸段癌病例,同时行CT模拟定位和常规模拟定位。全部设机架角为0°、120°、240°的等中心3个野,照射野长度为所见病灶上下各扩大3?cm。常规模拟野宽度分别为前野6?cm,后斜野5?cm,CT模拟野宽为大体肿瘤区(GTV)最大径外扩大10?mm。对以上二种定位方法所描述靶区大小、等中心位置、照射野大小的差异和剂量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二种定位方法等中心点位置在X、Y、Z3个轴上分别相差(4.2±2.6)、(3.4±2.7)、(15.4±10.6)?mm。二者的照射野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宽(6.0±1.1)?cm对(5.3±0.5)?cm,t=3.54,P<0.01;长(12.8±3.0)?cm对(16.4±4.1)?cm,t=6.17,P<0.01]。GTV完全被90%等剂量线所包括的计划中CT定位有10例、常规定位只有1例;脊髓最大受照剂量低于计划75%的,CT定位只有2例而常规定位有7例。结论 CT模拟定位较常规模拟定位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生长,但在确定病灶长度时不如后者;用CT定位时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片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CT模拟定位系统分析鼻咽癌放疗中射野中心的误差。[方法]10例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头颈面罩固定,第一周和第六周放疗前在CT模拟定位机上进行射野中心复位标定,并行射野中心层面及上下各两层断层扫描,比较治疗计划中射野中心与利用CT模拟定位机标定射野中心复位时实际射野中心的误差,并比较第一周放疗前和第六周放疗前误差的差异。[结果]第一周放疗前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平均误差为0.72±0.7mm、0.31±0.46mm、1.25±1.26mm;第六周放疗前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平均误差为1.49±0.48mm、1.11±0.58mm、1.75±0.52mm。第一周放疗前与第六周放疗前各方向的误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用CT模拟定位系统能够较准确分析鼻咽癌放疗中射野中心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模拟定位CT的扫描参数对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扫描条件下,将可拆分的带有人体组织等效密度插件的参考模体(CIRS-062)在同一台CT模拟定位机上进行扫描,比较得到的各密度插件CT值;将同一IMRT治疗计划移植到CT图像上,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剂量计算,测量和分析模体内剂量变化。结果:不同扫描条件下同一模块的CT值有改变,CT值受管电压影响较大;扫描条件对剂量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中低剂量区域影响较高剂量区域大。结论:CT模拟定位机的扫描条件对放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有一定影响,CT模拟定位机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也是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模拟定位机定位与CT定位行肺穿刺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部占位性病变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影像学检查、痰及纤维支气管镜刷片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或肺穿刺行活体组织学病理学检查。我科自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4月共有 5 1例经痰细胞学及支气管镜检查未获得病理诊断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行模拟定位机引导与 CT引导行经皮肺穿刺活检 ,两种方法安全可靠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将 5 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组 2 5例 ,经模拟定位机引导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10例 ,年龄 2 6岁~74岁 ,平均年龄 5 4岁 ,肿瘤直径 2 cm~12 .5 cm(平均 6 .… 相似文献
8.
CT模拟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维CT模拟定位计划系统 (CTsimulationand 3Dtreatmentplanningsystem ,3DCT -Sim)是将放射治疗定位专用螺旋CT、激光定位系统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三者通过网络连接 ,形成集影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本院从 1999年 2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一先进技术 ,并已对 143例各类肿瘤进行了CT模拟定位和三维治疗计划 ,现将其技术特点和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设备 :螺旋CT基本同于诊断用螺旋CT ,但要求机架孔径 >70c… 相似文献
9.
CT模拟定位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时利用CT模拟定位的疗效。方法 对103例食管癌病例用CT模拟定位,全部病例以肿瘤中心为照射野的等中心点,照射野长度为肿瘤上、下缘放大3cm,野宽为肿瘤边缘外放1cm,总剂量为Dr60Gy-70Gy/次,5次/周,6-7周内完成。结果 103例病例近期疗效显示完全缓解率达55.3%,部分缓解率为37.9%,1、3年生存率分别为73.4%和56.1%。在己死亡的42例中,因局部失败只占38.1%,而远移和淋巴结转移占54.8%。结论 利用CT模拟定位,以肿瘤中心为射野等中心点对食管癌进行外照射,可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生存率,在巳死亡的病例中,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模拟定位系统为Picker公司的ACOPlan软件系统和PQ5000螺旋CT组成.病人用真空袋固定体位,于治疗体位下在PQ5000CT上行定位扫描获得图像资料;在ACQplan系统上用视束观(BEV)并借助有关轮廓线及各种断面和三维立体图像于数字重建图像(DRR)设计照射野.技术一采用锁骨上野上半野及切线野前半野及二个等中心,辅以转床和挡块消除锁骨上野和切线野的交叉.技术二采用锁骨上半野及切线1/4野、用同一等中心,有适形挡块挡去肺组织.二种定位方法均准确可行,技术二因为只有一个等中心点,治疗摆位更加方便,但因为采用的下半野长度经常超出了楔形板的长度,故无法使用楔形板,会使胸壁的剂量分布均匀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放射治疗的物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严格的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程序是放射治疗取得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放射治疗物理技术的QA内容麻根据病人体位同定、模拟定位影像获取,靶区确定和器官勾画,计划设计与剂量计箅和治疗操作各过程的精度要求制定。而QC则需要对每一过程中所使用设备的稳定性,计划设计的小确定度大小,治疗实施阶段的操作重复性与稳定度等进行测量、校准和修正。文章分析了放射治疗QA/QC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并对我国的QA/QC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引言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摆位是计划执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患者在定位、验证以及每次治疗时体位的一致性,需要用到体位固定装置[2,3]。立体定向体架是保证精确摆位、定位、治疗前验证等必不可缺的工具。体架的精确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所以必须对体架进行定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检验。本文主要讨论ELEKTA体架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ELEKTA SLi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仪(Famer2570/1B)、TOSHIBA模拟定位机、胶片、刻度尺、金属小球装置、ELEKTA体架。1.2定向坐标的校正将一个金属小球装置固定在预先设置的坐标上,见图1,拍验证片,以检查体架坐标系统(指示标尺与内置金属丝坐标系统)的一致性。(1)把带有定向坐标尺的体架放在治疗床上,用水平尺把体架调整水平。调整治疗床到一个适当的位置。(2)把金属小球装置放在定向标尺一个适当的坐标上,调整激光灯到同一个坐标。(3)调整机架角度为90°,用10cm×10cm射野进行曝光。摄影条件为:管电压40KV、管电流100mA、曝光时间0.1s。(4)冲洗胶片,计算体架内... 相似文献
13.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阐述了放射治疗的质量管理,包括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治疗计划和质量改进四个方面.QA是经过周密计划而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按国际标准安全地执行.QC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QA的执行,并不断修改并进而达到新的QA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16.
按照《浙江省医院肿瘤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条例和浙江省放射物理质量控制检查评分标准,自1996年至2006年对全省的放疗单位进行放射物理质控检查,范围涉及放射治疗设备、人员、剂量检测、摆位操作规范等,汇总分析检查结果数据。浙江省的放疔设备配置呈合理规范化发展。加速器、模拟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设备成为肿瘤中心的基本必备设备。全省放射治疗机的输出剂量误差保持在3%以内,其它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28家医院治疗摆位准确性检查合格率达93%。2006年全省放疗单位物理师的数量较1996年增加6倍,但仍有少数单位缺乏专职物理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64排螺旋CT表现,着重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邻近组织关系及并发症,并对其矢状位进行A/N比值测量。结果CT平扫均可见鼻咽顶后壁不规则软组织增厚、鼻咽腔不同程度狭窄、后鼻孔阻塞,8例伴有鼻窦炎,7例伴有中耳乳突炎,中、下鼻甲肥厚13例,双侧扁桃体肥大4例。A/N值≤0.60者5例,〉0.60—0.70者16例,〉0.70者9例。结论64排螺旋CT对儿童腺样体肥大能够准确做出诊断,并且明确是否有并发症,可作为儿童腺样体肥大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R. Samuel E. Thomas D. Gilson R.J.D. Prestwich 《Clinical oncology (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Great Britain))》2019,31(10):e1-e8
AimsTo assess the impact of weekly scheduled peer review of radiotherapy planning contours for definitive treatment of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based on rates of recommended changes.Materials and methods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database of contour-based peer review at weekly scheduled meeting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for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t a single large cancer centre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2018. Recommended changes were prospectively classified as involving the gross tumour volume (GTV),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organs at risk or dose fractionation. A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recommended changes and disease,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ultant experience.ResultsIn total, 158/171 (92%) of all cases of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y undergoing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were prospectively peer reviewed over a 12-month period. Overall, 26/158 (16.5%) changes were recommended within the peer review meetings. This included a total of 27 contour changes (GTV, CTV or PTV) in 25 patients. An increase in CTV was the most common change, occurring in 20/158 (12.7%) cases. One dose-fractionation change was recommended. Additional advice regarding planning technique/set-up was documented in 5/158 (3.2%) patie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rates of recommended change and disease type, stage, prior chemotherapy, first line versus refractory/relapse, anatomical site, radiotherapy technique or consultant experience.ConclusionsWeekly contour-based peer review meetings resulted in a high rate of recommended changes. Compliance was high. Peer review was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or all disease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any degree of clinician experie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