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血栓栓塞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并且发生血栓也不再局限于老年人,人们对于血栓疾病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深入研究血栓形成倾向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总结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后血栓形成倾向的研究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提供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酸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怀疑存在左心房血栓的NVAF患者3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45例)和非血栓组(345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尿酸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病程、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及尿酸浓度是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尿酸浓度与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CHADS_2评分:r=0.618,P=0.036;CHA_2DS_2-VASc评分:r=0.646,P=0.032)。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曲线下面积(ACU)为0.895(95%CI:0.825~0.966),其最佳工作点为459.8μmol/L,此时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5.0%。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在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可作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左心房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以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房颤患者,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筛查左心房血栓,行头颅核磁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分析左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左心房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 98例房颤患者中1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17.3%。左心房血栓阳性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左心房血栓阴性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在左心房血栓形成及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无明显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房血栓形成增加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作为筛查左心房血栓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左心房血栓、早期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系统防治老年人血栓栓塞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thrombi)是指在人体血管内形成的血块,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血管内形成血凝块的过程。血栓形成是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避免个体在遭遇创伤时过量的血液溢出。人体同时存在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形成的因素,既防止血栓无限制扩大也防止抗凝系统异常。当血栓完成了止血后,体内还存在清除血栓的纤溶机制,纤溶激活物/纤溶抑制物调解体内的纤溶活性。这样,止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5.
血栓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腔内凝固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Th-rombus).血栓可以引起血管的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或梗死.由于血栓栓塞所构成的心血管、脑血管和肺、肾等疾病在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因此研究血栓形成的机理、诊断和防治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血栓形成是正常止血过程由于某些病理变化而导致失控的结果.关于血栓形成的条件,Virchow在1856年提出与下列三种因素有关:(1)血管壁的改变;(2)血液成分的质、量改变;(3)血流的改变,即血流的缓慢、停止或者形成涡流等.这些因素至今仍然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且相互关联.血管壁在调节正常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涉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导致动脉和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或)栓塞并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治疗的关键是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是未分离肝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临床及心脏超声指标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88例,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耳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65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预测效力。结果: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检查时窦性心律比例和LVEF更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CHA2DS2-VASc评分、三尖瓣反流、IVST、LVPWT、LAD、RADz和RADl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心脏节律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以LAD 43.55 mm为截值预测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92.1%,特异性为59.7%,曲线下面积0.805(P0.001,95%CI 0.751~0.859)。LAD联合心脏节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810(P0.001,95%CI 0.749~0.870)。结论:LAD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LAD联合心脏节律可提高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酸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怀疑存在左心房血栓的NVAF病人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心脏超声(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65例)和非血栓组(285例)。记录两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分析NVAF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尿酸联合NLR对NVAF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病人血清尿酸和NLR显著高于非血栓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病程、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及NLR是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栓组病人尿酸水平与NLR呈正相关(r=0.752,P=0.017)。曲线分析显示,尿酸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689,0.882)],其最佳工作点为449.6μmol/L,此时预测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0%和66.7%;NLR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21,0.897)],其最佳工作点为3.1 N/L,此时预测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5%和83.3%,两项指标联合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9%和85.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48,0.932)],其明显高于单一尿酸和RDW指标检测。结论血清尿酸和NLR水平在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病人中明显升高,可作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诊断对于评估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具有更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体外血栓形成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与心脑血管病、脉管炎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体外血栓形成实验是模拟体内血栓形成过程制备成模拟血栓,通过测定体外血栓形成长度、血栓湿重和干重,可借以推测在体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的可能程度,对辅助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开展冠脉介入手术以来9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造影特点及其处理措施。结果 11年间共有3162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共发生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7例,发生率0.22%,晚期血栓1例,发生率0.03%,极晚期血栓1例,发生率0.03%。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冠脉血管病变长、支架贴壁不良、钙化病变、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支架膨胀不全、介入操作及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因素有关,急诊PTCA、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强化抗血小血板是治疗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采用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且术后行抗凝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非血栓组与血栓组,分析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出现门静脉血栓37例(43.0%),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6,P=0.003。结论脾静脉内径是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采用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对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指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这些血栓可以累及心、脑和周围动脉血管床,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甚至可导致血管性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大约每3例死亡事件中,就有1例死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栓形成是引起动静脉内瘘闭塞、丧失功能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分为内瘘早期血栓形成和晚期血栓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率为移植血管的1/6,但血栓形成仍是自体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溶栓疗效主要取决于血栓形成时间、部位和通路类型;及时溶栓可避免插管透析,并且时间越长血栓与静脉壁黏附越紧,增加治疗难度.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早期血栓形成原因 发生在瘘管建立1月内,一般与全身因素、解剖学、原发病和手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HA_2DS_2-VASc评分非高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子。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CHA_2DS_2-VASc评分低、中危的AF患者320例,收集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判断有无LAA血栓形成,并据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0例AF患者中,16例(5.0%)存在LAA血栓。血栓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无血栓组[(62.7±12.1)岁∶(53.1±11.0)岁,P=0.005],AF病程长于无血栓组[48(12~84)个月∶12(3~36)个月,P=0.001],非阵发性AF(NPAF)、饮酒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62.5%∶14.1%,P0.001;81.3%∶11.7%,P0.001;18.8%∶3.3%,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年龄(OR=0.939,95%CI:0888~0.993,P=0.035)、AF病程(OR=1.023,95%CI:1.005~1.042,P=0.014)、NPAF(OR=9.251,95%CI:2.494~34.320,P=0.001)和饮酒(OR=16.015,95%CI:3.727~69.590,P0.001)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HA_2DS_2-VASc评分非高危的AF患者,年龄、AF病程、NPAF和饮酒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该评分体系以外的卒中危险因子预测LAA血栓形成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CHA2DS2-VASc评分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非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对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有27例患者诊断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纳入急性支架内血栓(+)组。4 741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纳入急性支架内血栓(-)组。所有患者术前计算CHA2DS2-VASc评分。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不同分值的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病率。多元回归分析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支架内血栓(+)组的CHA2DS2-VASc评分高于急性支架内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1.68)分vs.评分为(2.08±1.17)分,P0.001]。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病率也增加。CHA2DS2-VASc评分2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病史是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A2DS2-VASc评分2分是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CI治疗前的患者均可计算这一评分,对评分高的患者PCI治疗后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了解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以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2)和无血栓组(n=253)。应用CT影像后处理系统对左心房CTA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每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与各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栓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6.2%vs 18.2%)、复杂型左心耳比例(66.7%vs 45.1%)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均<0.01)。此外,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病程、左心房前后径、B型利钠肽、血尿酸、CHA2DS2-VASc评分均大于无血栓组(P均<0.05)。相对于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以及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型左心耳(OR=4.129,95%CI:1.413~12.069)、心房颤动病程(OR=1.021,95%CI:1.006~1.036)、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3.910,95%CI:4.563~42.406)与CHA2DS2-VASc评分(OR=2.580,95%CI:1.115~5.966)均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复杂型左心耳为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易于发生血栓栓塞,研究表明左心耳形态结构复杂或分叶数多、左心耳口部直径较大以及左心耳相对位置较高者易于发生血栓栓塞。左心耳收缩功能降低或充盈和排空速度降低也是易于血栓形成的因素。左心耳干预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有外科干预和经皮左心耳封堵,均需在一定条件的适应证下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左心室血栓形成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栓子脱落可引发卒中或体循环栓塞而产生不良后果。左心室血栓的诊断、危险因素识别、预防和治疗在临床诊疗中尤为重要。本文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表现为心腔扩大、心脏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的异质性心肌病。左心室血栓形成是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导致脑、肾和肢体动脉栓塞,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现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