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情景再现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 先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受灾暴露情况调查表对188名灾民测试,灾民观看短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系统-整群抽样对我军平时心理创作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流行学调查。共抽样调查21198人;男20710人,女488人。其中陆军14252人,海军1379人,空军2037人,院校学员3530人。结果显示:PTSD总患病率为6.18‰(131/21198),其中陆、海、空军和军校PTSD的患病率分别为5.75‰、6.53‰、9.82‰和5.67%。导致PT SD的应激源以刀性应激居多(64.9%)、其次为慢性及间隙性应激(21.4%)和应激性生活事件(13.7%)。EPQ和SCL90测查结果显示:PTSD患者较健康对照者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和显著的抑郁、焦虑、恐怖等负性情绪。研究认为: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尤其是战时军人遭受应激及发生PTSD的机率可能相应增高。故进一步研究和制定PTSD的防治对策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消防员作为亲历创伤情境的救助者,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替代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VT)方面的特点。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2月,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第五版(PTSD checklist for DSM-5,PCL-5)应激感受量表、救助者VT问卷作为工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上海市2 084名消防员进行调查,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Johnson Neyman法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防救援人员的PCL-5平均得分为(27.54±9.16)分,VT问卷平均得分为(65.17±26.00)分;一线消防员的应激感受得分[(21.77±7.93)分]高于非一线消防救援人员[(19.38±8.16)分](P<0.01)。1 806名一线消防员的应激感受总分与PCL-5总分及4组症状间均呈正相关(均P<0.01)。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创伤记忆在应激与PTSD症状之间起调节作用,在创伤记忆的情况下应激感受会引起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生活事件多发的群体,面临着各种应激事件的冲击,容易罹患各种精神疾病,其中患病率很高的精神疾病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却容易被忽视,以致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发展,因此时其进行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潘光花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4):251-252
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在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十分相似:个体的精神和人格方面影响着ASD与PTSD的发生和发展,对其影响较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文化、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等;对两者的干预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同时要重视社会支持和预防。在发病时间以及病程上两者存在较大差异:ASD发病快、病程短,而PTSD发病慢、病程长。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1个月后青川县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为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按受灾群众居住区域和帐篷编号,随机抽取灾民409人,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震后1个月灾民PTSD评为阳性的发生率为62.8%;女性、有亲人死伤者、财产损失较大者、41~50岁年龄组的灾民PTSD评分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71.1%,70.4%,66.6%和78.8%,显著高于男性、无亲人死伤者、无财产损失者较大者和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 地震后灾民PTSD评分阳性率较高,应针对不同灾民的特点尽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9年7月3日开原龙卷风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为相关救援人员对灾后伤员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46名受害者进行调查,调研问卷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1].调研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龙卷风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值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7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其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定。调查和观察过程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SSRS评定客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PTSD-SS评定结果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遭受创伤后延迟出现精神障碍,具有接触创伤性事件、重现创伤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4个特点,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2年参加救灾官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救灾后官兵心理防护提供依据,并为减少救灾官兵PTSD发生率提供措施。方法应用军事应激障碍核查表(PCL-M)、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焦虑量表(S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于地震后2年对某营144名首批到达映秀镇救灾的官兵(救灾组)及该营未参加地震救灾的95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1)救灾组官兵PTSD发生率为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2)在PCL-M表中,救灾组官兵3类症状总分、PCL-M表17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救灾组官兵PTSD的易感因素主要有:应用消极应对方式多、对自己健康担心多、感觉救灾后烦恼多、自觉朋友和其他支持少、自觉平时情绪不稳定、感觉自己救灾成绩未得到承认。结论救灾组官兵PT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人应对方式、朋友和社会支持、个人情绪特征、救灾后生活境遇是PT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后2年参加救灾官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救灾后官兵心理防护提供依据,并为减少救灾官兵PTSD发生率提供措施.方法 应用军事应激障碍核查表(PCL-M)、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焦虑量表(S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于地震后2年对某营144名首批到达映秀镇救灾的官兵(救灾组)及该营未参加地震救灾的95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1)救灾组官兵PTSD发生率为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2)在PCL-M表中,救灾组官兵3类症状总分、PCL-M表17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救灾组官兵PTSD的易感因素主要有:应用消极应对方式多、对自己健康担心多、感觉救灾后烦恼多、自觉朋友和其他支持少、自觉平时情绪不稳定、感觉自己救灾成绩未得到承认.结论 救灾组官兵PT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人应对方式、朋友和社会支持、个人情绪特征、救灾后生活境遇是PT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救援官兵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CL-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752名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进行测评,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确定急性心理应激障碍(ASD)组和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1)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5.0%;(2)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症状有7个: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睡眠障碍,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兴趣下降,烦躁不安和暴怒;(3)在解决问题、求助、主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等因子上,ASD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因子上,ASD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总分和主客观支持分与PCL-C总分和3个因子分(创伤再体验,麻木与回避,警觉性增高)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与ASD总分和3个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救援官兵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地震灾害中慢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震医疗救援中慢病防治相关的网络报道资料、灾区报告信息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因为地震()中断了慢病患者规律的药物治疗,可诱发病情复发甚至加重.慢病危险因素在灾区人群中的流行会普遍增加()[结论]在地震灾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不可忽略慢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灾区两年后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对地震灾区绵竹市的东北镇、西南镇及九龙镇的600名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同时收集他们的一般信息。[结果]绵竹市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总体评价得分为(13.4±1.5)分,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低(P﹤0.05)。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患病状况、收入、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和亲人残疾情况,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患病状况和收入。[结论]地震灾区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较差,应得到较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老年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及其伴随疾病的调查情况。[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诊断的146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年龄﹤50岁,50~60岁,60~70岁及≥70岁,对高血压患者各年龄段患者数及血压值进行分析;选择140例无高血压病的居民作为对照组,对合并了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卒中的高血压组的发病情况及对照组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组4个年龄段的发病率分别为24.66%,31.51%,39.73%和20.55%;其中50~60岁与60~70岁两个年龄段的发病率为最高;高血压组合并冠心病40例,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脑卒中24例,对照组冠心病10例,糖尿病5例,脑卒中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强中老年人对高血压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少伴随疾病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结核病患者HIV、梅毒及HB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结核病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若抗-HIV为阳性按要求复检和送省疾控中心确诊;TP抗体阳性血清作TPPA以确定梅毒感染,并作TRUST检测;HBsAg阳性者再作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5项检查。[结果]共检测了313例结核病患者,未发现抗-HIV阳性者;检出TP抗体阳性8例,经TPPA确定为梅毒感染者7例(2.24%),其中TRUST阴性1例,6例阳性,滴度分别为1︰1~1︰8;HBsAg阳性17例(5.43%),共检出3种HBVM感染模式。[结论]结核病患者中梅毒感染较高,HBV感染不容忽视,同时也应加强HIV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