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其味辛,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助火补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因附子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作用峻猛,且临床医生多缺乏其配伍及中毒防治知识,故多不敢用或用而不敢重用,致贻误病情.笔者总结了附子的常用临床配伍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组分配伍对附子总生物碱在阳虚便秘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阳虚便秘大鼠分为附子组和配伍组,附子组灌胃9.6 mg·kg~(-1)附子总生物碱,配伍组灌胃9.6 mg·kg~(-1)附子总生物碱、19.2 mg·kg~(-1)大黄总蒽醌,UHPLC-Q/TOF-MS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配伍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C_(max)、AUC_(last)明显降低,T_(max)明显提前;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的C_(max)、AUC_(last)明显升高,T_(max)明显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黄总蒽醌、附子总生物碱组分配伍后改变了附子总生物碱在阳虚便秘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钱惠泉 《河北中医》2008,30(5):501-501
<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阐述了少阴病的症状及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的证治.笔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少阴阳虚为主的疾病多有取效.现选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中医古籍对卵巢癌"阳虚阴结"基本病机的认识,对肝肾阳虚的病机特点进行了阐述,对赤丸治疗卵巢癌阳虚阴结证的方证进行详细分析,以及对使用乌头、半夏相反药对配伍应用的临床体会进行总结,基于前人经验,临床用乌头(或附子)配伍半夏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5.
5温泄法——扶正泄浊,通利二便5.1用药法度徐氏父子常以附子配伍利水药,用温阳利水法治疗阳虚水肿;将附子或乌头与通腑药配伍,用温阳通腑法治疗阳虚腹痛或阳虚腑秘。此法扶正泄浊、通利二便,故称为温泄法。水肿有阳水和阴水之别,而温泄法可用于阴水的治疗。小圃先生认为,阴水属脾肾阳虚者为多,当投温阳利水之剂,方用真武汤为主,并选加肉桂、胡芦巴、仙灵脾等助阳化湿之品。若久泻伤脾、脾肾两亏而致水  相似文献   

6.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正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入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通过附子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功效  相似文献   

8.
叶树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29-129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之方有20方,在〈金匮要略〉用附子之方有23方.纵观仲景用附子之经方其配伍药物如病者邪已去,元气亦虚,则须与干姜人参等温补剂配伍;如病邪未去,正气已衰,则当审其去病之道应用何法,或与汗剂相伍,或与下剂相伍,或与利水剂相伍.可以看出仲景用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主治亡阳(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用附子峻补元阳之功以治阳虚,用附子益火消阴之效主治水气内停及寒湿痹痛.  相似文献   

9.
火神派名家医案选(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连三医案 周连三(1889-1969),河南名医.1908年悬壶,行医60余载.平生深研<内>、<难>,对仲景著作极为推崇,汉以下则对黄元御学说研究颇深,从实践中认识到:"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祝味菊先生曾言:"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二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因此临床善用温阳之法,附子应用尤广,对外科疔疮、眼科疾患、精神病等均擅用附子,颇有独到心法,本节所选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方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无论外感或杂证用之得法,效验颇佳。浅述如下:一、太少两感太少两感亦称"阳虚外感"。阳虚之体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宗<内经>"谨守病机"之旨,运用"异病同治"之法,用其辨证治疗舌痛、牙痛,收到速效.今公诸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乌头之用于临床,将近两千年。因乌头是大毒之品,致使医者明知乌头能起沉痼而不敢使用,或虽用而不能用到有效治疗剂量,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为比,笔者从新温习古今有关文献,蒐集资料,结合实践,整理于下。一、川乌与草乌之别川乌与草乌同是毛茛科属,宿根草本。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川乌头、附子人所栽培”、“乌头之野生于他处者、俗谓之草乌头。”《本草崇原》亦云:“川乌由人力种莳”,“草乌乃野生地上”。这说明川草乌有家野之分。《四川中草药栽培》载:“乌头的侧生块根(即乌药)和主根(母根)为草乌,乌药经栽培,侧生的块根(子根)为附子,主根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4.
按常理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但笔者临床所见阳虚盗汗也有之.考诸先贤对阳虚盗汗也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说:"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有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佰玲 《光明中医》2012,27(7):1312-1313
目的 研究附子配合甘草、干姜时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不同剂量附子配伍到甘草、干姜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整理记录不同剂量下的配伍对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总结大程度降低乌头碱含量的配伍标准,在保证附子药性的同时,确保其毒性最低情况.结果 通过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的附予剂量越多,乌头碱含量越多,毒性越大,配伍甘草、干姜剂量过多时,附子药性也随之降低,在白附子中乌头碱含量11.3 mg/L,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8.8 mg/L,与甘草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3.8mg/L.结论 使用附子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进行配伍,降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减小毒性,在使用中需要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炮附子配伍芍药对阳虚模型大鼠血清LDH及CK作用的影响,旨在研究"相制相成"配伍药对——芍药对炮附子的减毒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阳虚模型组(B组),附子给药组(C组),附子芍药给药组(D组),每组10只。观察炮附子及芍药配伍后对阳虚模型大鼠体重、心脏指数、血清LDH及CK的影响。结果:附子对阳虚模型大鼠的心血管系统的毒性最小,芍药与附子配伍后对阳虚模型大鼠的减毒作用并不显著。结论:对附子芍药减毒配伍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0.
卢慕舜  黄斌 《中药材》2003,26(Z1):54-55
海芋一药,见载于<本草纲目>卷十七草部之毒草类:"气味辛,有大毒.主治疟瘴毒肿风癞.伏硇砂."李时珍认为本品有大毒,故与钩吻为邻列入毒草类.这样的分类今天看来仍是非常科学的.海芋虽属<纲目>新增药,但并非李时珍新发现的药物,其入药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末.如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天荷与野芋相似而大也."不过,当时称之为天荷,还不叫海芋而已.可惜宋代的几部本草著作均未载录,因而无从了解本品在宋代的应用情况.至于金元时期,更是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