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thate,FDP)的抗再灌注心肌损伤作用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6/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FDP组和缺血再灌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肌酸固定法,分别测定丙二醛及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在大鼠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条件下的含量变化。结果:心肌缺血组SD大鼠CK含量明显升高,(4684.27±533.44)nkat/L;缺血组再灌注血清丙二醛和CK含量急剧上升,分别为(3.90±0.73)μmol/g,(5784.49±883.51)nkat/L;缺血再灌注+FDP组和缺血再灌注+SOD组丙二醛和CK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82±0.46)μmol/g,(3767.42±833.50)nkat/L;(3.22±0.72)μmol/g,(4234.18±766.82)nkat/L(P<0.01)。结论:再灌注心肌损伤加重;FDP对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氯化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氯化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是否具有保护性作用,同时探讨氯化镁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50只SD大鼠,采用整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3个不同剂量的氯化镁给大鼠尾静脉注射,测定心肌组织中Ca^2+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并同时记录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率。结果:氯化镁可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也能降低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和Ca^2+含量。氯化镁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给药组再灌注时ST段抬高(mV)程度(其中氯化镁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16&;#177;0.03,0.12&;#177;0.02.0.06&;#177;0.01)较缺血再灌注组(0.22&;#177;0.06)显著降低。结论:氯化镁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氯化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是否具有保护性作用,同时探讨氯化镁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50只SD大鼠,采用整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3个不同剂量的氯化镁给大鼠尾静脉注射,测定心肌组织中Ca2+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并同时记录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率。结果:氯化镁可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也能降低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和Ca2+含量。氯化镁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给药组再灌注时ST段抬高(mV)程度(其中氯化镁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16±0.03,0.12±0.02,0.06±0.01)较缺血再灌注组(0.22±0.06)显著降低。结论:氯化镁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缓解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制备离体大鼠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1,6-二磷酸果糖预处理组(FPC组),所有心脏予以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FPC组在持续缺血前用含FDP的K-H液灌注15 min做预处理。记录各组心脏在平衡30 min(T0)、缺血30 min(T1)、再灌注5 min(T2)、再灌注15 min(T3)、再灌注30 min(T4)、再灌注60 min(T5)时的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心率(HR)、冠状动脉流量(CF),并计算(LVSP-LVDP)3心率。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用比色法测定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常规石蜡固定切片,以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的表达及以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结果与I/R组相比,FPC组的LVDP、(LVSP-LVDP)3HR、CF在T3~5时点、+dp/dtmax在T2~5时点、HR在T4~5时点升高显著(P<0.05,P<0.01),而LVEDP在T2~5时点降低显著(P<0.05,P<0.01),表明FPC组的心功能显著优于I/R组,且FPC组心肌中的SOD增加而MDA减少、Bcl-2升高而Bax降低、心肌凋亡指数也显著下降。结论 FDP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的心功能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及其对质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5.
6.
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晋蜀 《新医学》1992,23(1):48-50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自由基增多致脂质过氧化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性味苦辛平,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功用的芸香科植物两面针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 目的: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途径。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和化学教研室。 材料:选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g。氯化两面针碱(广西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批号:20050609)。MS4000U生物信号定量记录分析系统(广州市龙飞达科技有限公司)。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盐酸维拉帕米(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20701,2mL/支)。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5在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和化学教研室完成。①将心电图正常大鼠60只分性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化两面针碱2,1,0.5mg/kg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90min后结束实验;其余5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阳性对照组、不同剂量氯化两面针碱组、模型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10min经股静脉分别注射维拉帕米2mg/kg,氯化两面针碱2,1,0.5mg/kg,5mL/kg,等体积生理盐水。②再灌注的同时用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连续监测,记录60min内各组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并记录再灌注15min及60minST段的变化。③实验完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与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④两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和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较。 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变化: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明显迟于模型组(P〈0.05,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0.01),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再灌注15和60min时ST段抬高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血清心肌酶水平: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剂量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阳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③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上升幅度增加。④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阳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①1和2mg/ks氯化两面针碱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迟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再灌注15和60min时ST段抬高程度;该作用效果与维拉帕米相当。②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酶的释放,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起到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且该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证实再灌注会引起心肌超微结构不可逆坏死,并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缺血再灌注可加重心、脑、肾、肝、肺、肠等器官损伤,成为影响缺血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过程.现就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具有改善心脏能量代谢作用的果糖二磷酸镁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3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果糖二磷酸镁组,每组8只。3组大鼠均实施主动脉递引灌流,采用Langendorff方法用KH缓冲液[(NaCI 118.5,NaCO325.0,KH2PO4 1.2,KCI 4.8,MgSO4 1.2,CaCl2 2.0,葡萄糖1.0)mmol/L]制备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果糖二磷酸镁(2.4mmol/L)加入灌流液内,停灌时间30min,再灌注时间1h。分别在心脏灌流稳定20min,再灌注60min记录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变化速率,并收集1min冠状动脉血流量。取左心室标本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组织丙二醛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结果:2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后左室收缩压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73.0&;#177;6.8,109.0&;#177;9.2)mmHg,τ=10.789,P&;lt;0.05)]。②再灌注后左室压力变化速率比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913&;#177;233,1889&;#177;304)mmHg/s,τ=6.756,P&;lt;0.01)]。③再灌注后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4.6&;#177;0.4,3.5&;#177;0.5)mL/min,τ=2.693,P&;lt;0.05)]。④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33.06&;#177;3.03,22.18&;#177;4.79)NU/mg,(τ=8.123,P&;lt;0.01)]。⑤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177;1.13,2.56&;#177;0.63)nmol/mg,(τ=18.76,P&;lt;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镁对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改善其收缩功能,并降低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起到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huetose-1,6-diphosphatin,FDP)在体外循环中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随机分为FDP组(F组,12例)和对照组(D组,12例).F组体外循环前静脉给FDP 200mg/kg.分别在体外循环前后各时间点测定两组血液中一氧化氮(N0)、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后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前两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循环后血清NO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降低(P<0.05),血浆ET-1、MMP-9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升高(p<0.05).F组中NO浓度高于D组(P<0.05),ET-1、MMP-9浓度较D组低(P<0.05).两组在体外循环后肺结构和肺血管内皮细胞较体外循环前均有损害,F组肺组织结构破坏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较D组轻.结论:FDP在体外循环中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的肺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具有改善心脏能量代谢作用的果糖二磷酸镁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3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果糖二磷酸镁组,每组8只。3组大鼠均实施主动脉递引灌流,采用Langendorff方法用KH缓冲液[(NaCl118.5,NaCO325.0,KH2PO41.2,KCl4.8,MgSO41.2,CaCl22.0,葡萄糖1.0)mmol/L]制备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果糖二磷酸镁(2.4mmol/L)加入灌流液内,停灌时间30min,再灌注时间1h。分别在心脏灌流稳定20min,再灌注60min记录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变化速率,并收集1min冠状动脉血流量。取左心室标本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组织丙二醛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结果:2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后左室收缩压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73.0±6.8,109.0±9.2)mmHg,(t=10.789,P<0.05)]。②再灌注后左室压力变化速率比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913±233,1889±304)mmHg/s,(t=6.756,P<0.01)]。③再灌注后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4.6±0.4,3.5±0.5)mL/min,(t=2.693,P<0.05)]。④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果糖磷酸镁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33.06±3.03,22.18±4.79)NU/mg,(t=8.123,P<0.01)]。⑤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1.13,2.56±0.63)nmol/mg,(t=18.76,P<0.01)]。结论:果糖二磷酸镁对再灌注损伤心肌可改善其收缩功能,并降低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起到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果糖二磷酸镁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和镁离子的合成药果糖二磷酸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Mg^2+浓度,心肌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浓度的影响,并与单用1,6二磷酸果糖或硫酸镁相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5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进行,取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采用左冠状动脉下穿线,拉紧丝线引起心肌缺血,放松丝线给予再灌注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结扎冠脉左室前降支30min时经大鼠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1mL,10min给药完毕,再灌注加min。②果糖二磷酸镁组:造模及给药时间和方法同模型组,注入药物为lmL果糖二磷酸镁(100mg/kg)。③1,6二磷酸果糖组:同前造模给药,药物为1mL 1,6二磷酸果糖(106mg/kg)。④硫酸镁组:同前造模给药,药物为硫酸镁(30mg/kg)。⑤假手术组:完成模型全部操作,只穿线不结扎。各组大鼠在再灌注40min后,均经颈动脉取血采用比色法测定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及Mg^2+浓度;于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左室游离心肌组织0.5g,采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采用硫代巴比妥钠比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 结果: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肌酸激酶活力:果糖二磷酸镁组、1,6二磷酸果糖组和硫酸镁组均低于模型组[(84.40&;#177;19.15),(86.90&;#177;5.68),(90.86&;#177;9.13),(105.43&;#177;3.95)μkat/L P〈0.051。②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果糖二磷酸镁组、1,6二磷酸果糖组和硫酸镁组均低于模型组[(47.57&;#177;19.58),(50.94&;#177;3.86),(50.45&;#177;5.37),(68.59&;#177;11.74)μkat/L,P〈0.011。③血清中Mg^2+浓度:果糖二磷酸镁组和硫酸镁组均高于模型组[(0.92&;#177;0.06),(0.91&;#177;0.04),(0.75&;#177;0.03)mmol/L,P〈0.01]。④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果糖二磷酸镁组和1,6二磷酸果糖组均高于模型组[(1.52&;#177;0.41),(1.44&;#177;0.39),(1.15&;#177;0.28)μkat/g,P〈0.051。⑤心肌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果糖二磷酸镁组和1,6二磷酸果糖组显著低于模型组[(17.08&;#177;23.12),(21.60&;#177;5.58),(50.13&;#177;18.21)nmol/g,P〈0.011。 结论:果糖二磷酸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1,6二磷酸果糖和硫酸镁协同作用而产生,其效果优于单用1,6二磷酸果糖或硫酸镁。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加血清中Mg^2+浓度和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减少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和组织内丙二醛含量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自由基增多致脂质过氧化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性味苦辛平,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功用的芸香科植物两面针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目的: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途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和化学教研室。材料:选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g。氯化两面针碱(广西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批号:20050609)。MS4000U生物信号定量记录分析系统(广州市龙飞达科技有限公司)。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盐酸维拉帕米(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20701,2mL/支)。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5在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和化学教研室完成。①将心电图正常大鼠60只分性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化两面针碱2,1,0.5mg/kg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90min后结束实验;其余5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阳性对照组、不同剂量氯化两面针碱组、模型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10min经股静脉分别注射维拉帕米2mg/kg,氯化两面针碱2,1,0.5mg/kg,5mL/kg,等体积生理盐水。②再灌注的同时用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连续监测,记录60min内各组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并记录再灌注15min及60minST段的变化。③实验完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与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④两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和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比较。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变化: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明显迟于模型组(P<0.05,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0.01),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再灌注15和60min时ST段抬高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②血清心肌酶水平: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剂量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阳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③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上升幅度增加。④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模型组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随氯化两面针碱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阳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①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能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迟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再灌注15和60min时ST段抬高程度;该作用效果与维拉帕米相当。②1和2mg/kg氯化两面针碱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酶的释放,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起到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且该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缺血再灌注 (I/R)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心肌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以左室收缩峰压 (LVSP)和心室内瞬间最大变化速率 (dp/dtmax)估价心功能。以心肌酶 (CK)反应心肌损伤 ,以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细胞线粒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RH PX)活性反映心肌自由基代谢。将IP和I/R情况进行比较。结果IP使高血脂大鼠心脏再灌注后LVSP、dp/dtmax增高、CK降低、MDA减少、SOD和GSH PX增高 (均P <0 .0 5 ) ,且与正常大鼠无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5 )。结论IP对高血脂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高血脂可能不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2/10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黄芪预处理组(黄芪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于术前1周黄芪预处理组给黄芪注射液。其他2组给生理盐水。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黄芪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支,40min后松开扎线,再灌注1h。对照组大鼠只穿线不结扎。术后即取光、电镜标本,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超微结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细胞指数(每只大鼠观察4张切法,每张切片计数5个视野中的凋亡阳性细胞核数/总细胞核的比值,取其平均值)。结果:①心肌细胞超微病理改变:黄芪组心肌细胞轻微水肿,核不规则。肌原纤维较少,线粒体略肿胀,嵴呈波浪形,肌浆网略扩张。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亚微结构损伤程度较黄芪组明显加重,心肌细胞肿胀明显。肌膜断裂、缺损,部分线粒体弥漫性肿胀,空泡化。对照组超微结构变化轻微,肌膜完整,肌原纤维平行排列,部分线粒体有轻到中度肿胀。②微血管内皮超微病理改变:黄芪组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膜完整。核基本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膜尚完整,心肌梗死灶内的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断裂和分离。对照组与黄芪组结构相似。③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观察结果:黄芪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4.06&;#177;9.97)%,(19.34&;#177;12.30)%,(t=1.96,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0.96&;#177;0.43)%,(t=4.99,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59,P〈0.01)。结论: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黄芪稳定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薯蓣皂甙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薯蓣皂甙(Dioscin)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3组: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组和薯蓣皂甙预处理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含量。结果:同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恶化,SOD活性降低和MDA浓度显著增加(P〈0.01),薯蓣皂甙预处理组则显著改善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增加SOD的活性并降低MDA的浓度(P〈0.01)。结论:薯蓣皂甙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减少MDA生成从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及急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其病死率已明显降低。然而,血管再通后的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预后。目前已证实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及炎症介质有关,如何防治缺血/再灌注(I/R)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一些研究证实,吗啡可通过阿片受体对I/R心肌产生保护效应,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培哚普利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在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观察培哚普利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分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分别观察再灌注各组心律失常情况,测冠状动脉回流液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再灌注结束后心肌组织一氧化氮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旋磁场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3在中国医科大学完成。选择18~20周鼠龄健康Wistar大鼠7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假手术组12只,对照组20只、治疗组38只。治疗组按照再灌注时间又分为4个时间点:再灌注即刻6只,再灌注6h20只,再灌注12h6只,再灌注18h6只。以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动物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操作过程相同,但栓线插入深度为10mm。采用5级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来筛选病例。评分1级和2级且缺血2h再灌注24h后存活者入选对照组和治疗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不予旋磁治疗。治疗组治疗时将磁头对准大鼠头部,磁头与皮肤距离7mm左右,治疗时间为15min。各组动物均于再灌注24h时断头取脑。脑含水量采用于湿重法,梗死灶体积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并分析缺血侧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及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实验中剔除死亡及模型制备不合格筛选后符合条件动物7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除再灌注即刻时间点外其余各时间点大鼠脑含水量比对照组减少,脑水肿程度均减轻[(2.48&;#177;0.22)%,(2.32&;#177;0.19)%,(2.23&;#177;0.36)%,(2.91&;#177;0.44)%,P〈0.05]。②治疗组绝对脑梗死体积比对照组减小[(128.21&;#177;15.05),(171.22&;#177;40.50)mm^3,t=2.438,P〈0.051,相对脑梗死体积比对照组减小[(20.22&;#177;1.44)%,(25.17&;#177;3.85)%,t=2.95,P〈0.051。③与对照组比较,旋磁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增加[(54.54&;#177;3.85),(69.52&;#177;5.88)NU/mg,t=5.568,P〈0.051,而丙二醛含量下降[(0.85&;#177;0.06),(1.03&;#177;0.09)μmol/g,t=4.076,P〈0.051。④大体形态学表现为对照组右侧大脑半球水肿明显,颜色呈脂肪样苍白,脑沟变浅,脑回变平,组织较脆且易碎。而治疗组右侧大脑半球水肿程度较轻,大脑表面充血明显。 结论:旋磁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内皮素-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中的表达,探讨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机制. 方法 将208只SD大鼠(220~250 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脑缺血组(n=80)、脑缺血-再灌注组(n=80),测定线栓法制备的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24、48、72 h时点的脑缺血面积、血清ET-1和CK-MB的浓度及心肌中ET-1的含量,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 脑缺血后6 h可见的缺血灶,12 h达到峰值(P>0.05);CK-MB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P<0.05);血浆ET-1浓度在6 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心肌ET-1于6 h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而后下降(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面积、CK-MB、心肌中ET-1均于12 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P<0.05),血清中ET-1与脑缺血组相似(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在24、48、72 h明显减少(P<0.05),CK-MB在6、12 h明显降低(P<0.05),血清ET-1无变化,心肌ET-1峰值前移,在12、48 h显著性降低(P<0.05). 结论 较面积的脑缺血可继发心肌损伤,ET-1参与腩缺血后继发心肌损伤的过程;脑缺血后再灌注可明显保护脑组织,但加重心肌损伤,ET-1参与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