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培雨  杨凤江  田毅 《海南医学》2003,14(12):25-26
目的 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硬膜外 ,硬—脊联合阻滞用于经尿道输尿管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择期经尿道输尿管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病人 45例随机分成 3组 ,Ⅰ组罗哌卡因 0 .75 %T1 0~ 1 1间隙硬膜外阻滞 ,Ⅱ组行L2~ 3间隙硬膜外阻滞 ,Ⅲ组行 0 .3 3 %罗哌卡因硬—脊联合阻滞。观察比较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结果 Ⅲ组感觉阻滞起效明显快于Ⅰ、Ⅱ组 (P <0 .0 1) ,其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Ⅰ、Ⅱ组 ,并且其对血压影响大于其它两组 (P <0 .0 5 ) ;3组术中镇痛效果依次为第Ⅲ、Ⅰ、Ⅱ组 (P <0 .0 5 )。Ⅰ、Ⅱ组感觉阻滞起效及阻滞时间相仿 (P >0 .0 5 )。结论 :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和硬—脊联合阻滞均可用于经尿道输尿管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麻醉 ,以硬—脊联合阻滞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首次尾端注药及肾上腺素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 5 9例 ,随机分为三组 ,Ⅰ组用 2 %盐酸利多卡因。Ⅱ组为首次尾端注药组 ,2 %盐酸利多卡因 15ml+ 5 %碳酸氢钠 5ml。Ⅲ组为首次尾端注药 +肾上腺素组 ,2 %盐酸利多卡因 15ml+ 5 %碳酸氢钠 5ml + 1∶2 0肾上腺素。分别于穿刺成功后注药 ,观察心率 (HR)、血氧饱和度(SPO2 )、无创血压 (SBp、DBp、MAP)及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阻滞平面的变化。结果 :第Ⅱ、Ⅲ组与第Ⅰ组比较 ,麻醉效果好 ,腹腔脏器牵拉痛减轻 (P <0 0 1)。第Ⅲ组与第Ⅰ、Ⅱ组比较 ,心率 (HR)、血压 (SBp、DBp)比较稳定 (P <0 0 5 ) ,麻醉持续时间延长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麻醉首次尾端注药可使麻醉平面增宽 ,阻滞完善 ,减少内脏牵拉刺激。加入肾上腺素可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减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硬膜外麻醉后腰痛的发生率及治疗办法 ,将 6 6例硬膜外麻醉病人分为Ⅰ组 (地塞米松组n =2 7) ;Ⅱ组 (地塞米松加维生素B12 、复方丹参组n =18) ;Ⅲ组 (生理盐水组n =2 1) ,观察各组腰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的程度。结果显示 :Ⅰ、Ⅱ和Ⅲ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 2 9.6 %、16 .7%和 5 7.1% ,Ⅰ组与Ⅲ组比较P >0 .0 5 ,Ⅱ组与Ⅲ组比较P <0 .0 1;疼痛程度 :Ⅰ组 2级疼痛与Ⅲ组比较P <0 .0 5 ,Ⅱ组各级疼痛与Ⅲ组比较P <0 .0 5。认为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12 、复方丹参均可减少硬膜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及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腰椎 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单侧下肢手术的合适剂量。方法 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9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3组 :(1)Ⅰ组 :30例 ,罗哌卡因 7.5mg ;(2 )Ⅱ组 :30例 ,罗哌卡因 10mg ;(3)Ⅲ组 :30例 ,罗哌卡因 15mg。 3组针内针法于L2~ 3 间隙穿刺给药 ,注入蛛网膜下腔 ,术中酌情用辅助药及硬膜外追加2 %利多卡因。记录 3组患者的切皮感觉阻滞程度 ,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感觉阻滞程度 :Ⅰ组低于Ⅱ组、低于Ⅲ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VAS平均分值 :Ⅰ组高于Ⅱ组、Ⅱ组高于Ⅲ组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良反应 :低血压的发生率Ⅰ、Ⅱ组低于Ⅲ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0mg的罗哌卡因是腰椎 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单侧下肢手术的较为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5.
高婉菱  周少丽  沈宁  马武华  陈信芝 《广东医学》2003,24(10):1074-1076
目的 探讨微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腹部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60例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例 ,Ⅰ组单纯全身麻醉 ;Ⅱ组间断硬膜外注药 +全身麻醉 ;Ⅲ组微泵持续硬膜外注药 +全身麻醉。Ⅱ ,Ⅲ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给试验剂量 3ml ,观察 5min无脊麻表现后 ,Ⅱ组再注射 5ml ,维持量为每隔 60min注药 6ml;而Ⅲ组硬外管接微泵以 60ml/h速度注入 ,5min后调速为 6ml/h。然后复合气管内全麻。测定麻醉前、注局麻药后、气管插管前后、切皮时SBP ,MAP ,HR ,CVP的变化 ;Ⅱ ,Ⅲ组硬膜外麻醉效果 ;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 ,Ⅱ组在首次注局麻药后 3 0min内和追加维持量 15min后 ,血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Ⅲ组在首次注局麻药后 3 0min内血压下降幅度小 (P >0 0 5 ) ,维持麻醉期各时点稳定。CVP变化与血压变化相似。Ⅱ ,Ⅲ组在注局麻药后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全麻诱导后Ⅱ组心率、血压降低比Ⅰ ,Ⅲ组明显 (P <0 0 5 ) ,插管后 5min及切皮时Ⅰ组心率、血压升高的程度比Ⅱ ,Ⅲ组明显 (P <0 0 5 )。 3组在气管插管前后CVP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Ⅱ ,Ⅲ组硬膜外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 6 0例 ,随机分成腰 -硬联合麻醉 (CSEA)Ⅰ组、硬膜外麻醉 (EA)Ⅱ组和气管内全麻 (GA)Ⅲ组各 2 0例。均为ASAⅠ -Ⅱ级。结果 Ⅰ、Ⅱ组麻醉后血压下降 ,与麻醉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气腹后 5分钟、30分钟Ⅰ组血压、心率则较为平稳。而Ⅱ组血压、心率则升高 ,与麻醉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以麻醉前呼吸频率(RR)为基础值 ,Ⅰ、Ⅱ组气腹后 5分钟、30分钟 ,RR均明显增加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Ⅲ组气腹后 5分钟、30分钟血压、心率则升高。结论 腰麻 -硬膜外阻滞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但对有心肺疾病、年老体弱或肥胖的病人 ,以及手术难度大 ,估计气腹时间长者 ,宜选择气管内全麻。  相似文献   

7.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在新式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①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适宜剂量。②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术孕妇 1 5 0例 ,ASAⅠ~Ⅱ级 ,采用L2~ 3 或L3~ 4腰椎 硬膜外联合麻醉。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5 0例 ,Ⅰ组注入轻比密度 5 g/L布比卡因 2mL ,Ⅱ组注入轻比密度 7.5 g/L罗哌卡因 2mL ,Ⅲ组注入轻比密度 5 g/L罗哌卡因 2mL。对腹壁肌肉松弛不理想者 ,硬膜外腔追加 1 6 g/L利多卡因碱性液 5~ 8mL。观察各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腹壁肌肉松弛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 ③结果 Ⅲ组达到最大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F =6 .2 8、1 6 .5 1 ,q =4 .1 2~ 7.88,P <0 .0 1 )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 5min新生儿Apgar评分 3组间无明显差异 ;运动恢复时间和阻滞持续时间Ⅰ组 >Ⅱ组 >Ⅲ组 (F =4 5 .73、1 88.90 ,q =4 .1 2~ 1 3.2 1 ,P <0 .0 1 ) ;腹壁肌松质量Ⅰ组和Ⅱ组优于Ⅲ组 ;胎儿娩出时间Ⅲ组长于Ⅰ、Ⅱ组 (F =1 0 4 .1 0 ,q =1 7.38、1 7.39,P <0 .0 1 ) ;循环系统干扰Ⅰ组较其他两组为重 (u =2 .2 4 5 ,P <0 .0 5 )。④结论  7.5 g/L轻比密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0.5%罗哌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0 5 %罗哌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行乳房手术时观察临床效果 ,耐受性和不良反应 ,并与 0 4%布比卡因 ,1 5 %利多卡因比较。方法 选ASAⅠ~Ⅱ级择期乳房手术病人 65例行T3~ 4间隙穿刺后分别接受 0 5 %罗哌卡因 (Ⅰ组 ) ,0 4%布比卡因 (Ⅱ组 ) ,1 5 %利多卡因 (Ⅲ组 ) ,观察显效时间 ,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术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 ,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显效时间Ⅲ组快于Ⅰ、Ⅱ组 ,麻醉平面Ⅰ组稍宽于Ⅱ和Ⅲ组 ,运动阻滞Ⅲ组 >Ⅱ组 >Ⅰ组。结论  0 5 %罗哌卡因适用于不要求肌松的乳房手术。  相似文献   

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根治术中血糖及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根治术中血糖及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  2 0例择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Ⅰ )和单纯全麻组 (Ⅱ ) ,分别于麻醉前 (T1)、诱导插管后 5min(T2 )、手术 6 0min(T3 )、术毕 (T4)及拔管后 30min(T5)抽取静脉血 ,测定血糖及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Ⅰ组患者的血糖自T3 时段升高 (P <0 0 1) ,皮质醇自T4时升高 (P <0 0 5 ) ;Ⅱ组患者的血糖自T2 时就升高 (P <0 0 5 ) ,皮质醇自T3 时升高 (P <0 0 1)。两组间血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Ⅰ组的升幅较Ⅱ组小 ;皮质醇浓度在T3 、T5时Ⅰ组升幅较Ⅱ组减低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减低胃癌根治术中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的升幅 ,减轻手术引起的内脏牵拉反应及应激反应 ,是胃癌根治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根殷 《四川医学》2002,23(12):1249-1250
目的 比较 0 .75 %罗哌卡因与 0 .75 %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 ,为罗哌卡因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行择期下肢手术病人 40例 (ASAⅠ~Ⅱ级 ) ,随机分成二组 ,Ⅰ组 :0 .75 %罗哌卡因 ( 2 0例 ) ;Ⅱ组 :0 .75 %布比卡因 ( 2 0例 )。取L2~ 3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 ,向头端置管 3~ 4cm ,注入首次剂量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 10~ 15ml,总量不超过 2 0ml。分别观察感觉阻滞范围及持续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起始、恢复时间 ,连续监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麻醉效果和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平面范围及持续时间相似 (P >0 .0 5 ) ,Ⅰ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 ,维持时间短 (P <0 .0 5 ) ,下肢运动阻滞程度Ⅰ组显著低于Ⅱ组 (P <0 .0 1) ;Ⅰ组患者心率、血压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 ;Ⅱ组用药后舒张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率及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与 0 .75 %布比卡因比较 ,0 .75 %罗哌卡因感觉阻滞完善 ,止痛效果好 ,起效慢 ,维持时间短 ,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对循环影响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毒性小药物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谢先丰  齐国华 《四川医学》2003,24(9):930-931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胆囊切除术时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病人 60例 ,分为 0 75 %罗哌卡因组 (Ⅰ组 )和 2 %利多卡因组 (Ⅱ组 ) ,分别于T9~ 10 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试探剂量 5ml ,10~ 15min后追加 8ml,记录阻滞平面及节段数 ,HR、SpO2 、BP(MAP)、镇痛效果评价、肌肉松弛和用辅助药氟芬合剂的情况。结果 两组使用氟芬合剂例数、SpO2 值变化情况、镇痛效果、肌肉松弛满意度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使用麻黄碱例数和阿托品例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Ⅱ组多于Ⅰ组 ;在阻滞节段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Ⅰ组明显多于Ⅱ组。结论  0 75 %罗哌卡因用于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其镇痛效果、肌松程度和副作用的发生率约等于 2 %利多卡因 ,对HR及BP(MAP)影响较小 ,阻滞平面明显宽于 2 %利多因 ,不抑制呼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 ,PGF1α)和血栓素B2 (TXB2 )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 ,随机分两组 :Ⅰ组为硬膜外麻醉组 ;Ⅱ组为全身麻醉组。于麻醉前、诱导后、手术 10min、手术 5 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PGF1α和TXB2 的含量。结果  ( 1)PGF1α在Ⅰ组麻醉后升高 ,术毕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5 ) ;Ⅱ组诱导后下降 ,然后渐升 ,术毕达高峰 (P <0 .0 5 )。 ( 2 )TXB2 在Ⅰ组麻醉后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Ⅱ组诱导后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术毕却明显升高 (P <0 .0 5 )。 ( 3)PGF1α与TXB2 的比值 (K/T值 )在Ⅰ组麻醉后均显著升高 (均为P <0 .0 1) ,而Ⅱ组仅见诱导后显著增高。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减轻术后早期应激反应优于全麻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肝脏疾患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太  唐自跃 《四川医学》2003,24(12):1272-1273
目的 比较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肝脏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5 2例肝疾病手术患者(ASAⅡ~Ⅲ级 ) ,随机分成两组 (n =2 6) ,Ⅰ组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Ⅱ组病人单纯全麻 ,并对术中全麻药用量 ,术后苏醒程度、肝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全部病人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Ⅰ组病人全麻药用量小 ,苏醒迅速 ,拔管早 ,术后肝功能影响小 ,与Ⅱ组病人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具有麻醉效果满意 ,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对病人术后肝功能影响小 ,是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冯梅  梁桂宁  蓝雨雁 《广西医学》2005,27(2):180-182
目的 心率变异性 (HRV)分析判断麻醉深度 ,比较几种浓度的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阻滞 (EA)复合全身麻醉 (全麻 )时麻醉深度及循环功能稳定性 ,找出最佳者。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为对照组 ,Ⅱ组用 0 .2 5 %、Ⅲ组用 0 .375 %、Ⅳ组用 0 .5 %的罗哌卡因复合全麻。全麻用药品种统一 ,用量根据HRV变化调节 ;记录强刺激时HRV各参数、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的变化 ;术后统计各药总用量、输液量及手术历时 ,数据用PEMS软件处理。结果 Ⅲ组手术过程中HRV各参数及MAP、HR稳定 ,Ⅰ、Ⅱ组波动明显 (P <0 .0 5 ) ,Ⅳ组各参数虽然稳定 ,但是循环波动大 ,易出现低血压。结论  0 .375 %的罗派卡因复合浅全麻过程平稳 ,循环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SA分级为Ⅱ~Ⅲ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Ⅱ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EA).记录两组椎管内注药前(T0)、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及术毕(T6) SBP、DBP、HR、SPO2的数值,用Bromage法判定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合并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Ⅱ组明显短(P<0.05);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1);Bromage评分Ⅰ组明显优于Ⅱ组(P<0.01);两组间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EA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麻醉效果确切,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6%羟乙基淀粉预注对硬膜外麻醉时胃粘膜pH(pHi)的影响。方法  3 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n =10 ) ,分别于硬膜外麻醉前输注 6%羟乙基淀粉 (Ⅰ组 )、平衡液 (Ⅱ组 )和不输注任何液体(Ⅲ组 ) ,患者胃内张力计连接Tonocap监护仪 ,测定麻醉前和麻醉诱导后 3 0min时胃内二氧化碳分压 (PgCO2 )和pHi,并同时记录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和中心静脉压 (CVP)。分析各组低血压发生率和术中平衡液、麻黄素用量。结果 Ⅰ组硬膜外麻醉诱导低血压发生率为 10 % ,PgCO2 较基础值变化不明显 ,pHi为 7.3 2± 0 .3 8;Ⅱ组低血压发生率 3 0 % ,PgCO2 较基础值有所增加 (P >0 .0 5) ,pHi为 7.3 1± 0 .61;Ⅲ组低血压发生率 60 % ,PgCO2 明显增加(P <0 .0 5)、pHi降低 (7.2 6± 0 .47) ,与Ⅰ、Ⅱ组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Ⅲ组手术过程中平衡液和麻黄素用量明显高于Ⅰ、Ⅱ组 (P <0 .0 5)。结论 硬膜外麻醉因引起低血压可引起胃粘膜PgCO2 增高和pHi降低。预先输注液体 ,特别是羟乙基淀粉 ,可通过预防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而预防胃粘膜PgCO2 增高和pHi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预防性注射麻黄碱对老年人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期间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 3 0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肢手术老年病人 ,麻醉前 3 0min静脉输注林格氏液 6ml/kg ,腰麻完成后Ⅰ组静脉注射麻黄碱 10mg ,Ⅱ组肌注麻黄碱 3 0mg ,Ⅲ组不给麻黄碱。 结果 Ⅰ组、Ⅱ组病人血压下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Ⅲ组 ,P均 <0 .0 1,且低血压发生的时间明显延迟 (P <0 .0 5 )。结论 对于老年人CSEA预防性注射麻黄碱降低低血压的发生效果满意 ,且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丛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颈丛阻滞 (Ⅰ组 )和颈丛—硬膜外联合阻滞 (Ⅱ组 )两组。局麻药为 1%利多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Ⅰ组颈丛阻滞深丛各 6ml,浅丛各 5ml;Ⅱ组先于C7-T1 行硬膜外穿刺 ,5ml试验量无异常后行颈丛阻滞 ,深丛 5ml,浅丛 4ml。术中每隔 60分钟硬膜外追加 5ml。记录①两组患者麻醉前 ,颈丛阻滞后 5、10、2 0、3 0、60分钟时的MAP、HR、SpO2 变化 ;②术中并发症情况。③阻滞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颈丛阻滞后各肘点MAP、HR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但Ⅱ组各时点指标显著低于Ⅰ组 (p <0 .0 5 ) ;且Ⅱ组阻滞占优的比例高于Ⅰ组 (p <0 .0 5 )。两组均无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和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丛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较单纯颈丛阻滞麻醉满意程度提高 ,病人循环更趋稳定 ,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全麻各期段维持所需麻醉深度的异氟醚MAC及对其用量的影响。方法 :6 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 (Ⅰ )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 ;对照组 (Ⅱ )单纯异氟醚吸入全麻组。连续监测麻醉各阶段的循环状态和MAC值 ,麻醉结束准确测量整个麻醉所用异氟醚量。结果 :两组术中镇痛良好 ,肌松满意 ,均无术中知晓。组 (Ⅰ )整个麻醉过程循环稳定 ,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HR)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波动小。组 (Ⅱ )整个麻醉过程中循环波动较大 ,与麻醉前和组 (Ⅰ )相比 ,MAP和HR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组 (Ⅱ )术中各阶段持循环稳定和手术所需MAC均明显高于组 (Ⅰ ) (P <0 0 5 ) ,整个麻醉异氟醚用量较大 ,与组 (Ⅰ )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异氟醚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行胃癌根治术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 ,减少吸入全麻药用量 ,在较浅吸入全麻基础上顺利完成手术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腹部肿瘤病人手术用硬膜二点穿刺阻滞麻醉的效果反应。方法:选择ASA(麻醉病人分类)Ⅰ-Ⅲ级择期上腹部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二点穿刺阻滞麻醉,Ⅱ组为一点穿刺麻醉。观察2组病人术中BP、HR、SPO2及硬膜外麻醉用量,补液量,以及麻醉效果评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相比BP:P>0.05;HR:P<0.05。硬膜外用药量相比:P<0.01;2组麻醉效果评组相比:P<0.05。结论:上腹部肿瘤手术用硬膜外二点阻滞麻醉优于硬膜外一点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