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8)F-FDGPET CT和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2周内接受~(18)F-FDGPET CT和MRI检查,在斑块周围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标准化摄取值(SUV),计算靶-本底比值(TBR);观察纤维帽完整性及厚度,将斑块分为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碎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包括胶原组、钙化组、脂质组、出血组。结果 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剔除图像质量不佳的7名患者,累计扫描1930层,大部分斑块处于颈动脉分叉处周围。根据纤维帽厚度分组,无纤维帽1065层,厚纤维帽547层,薄纤维帽202层,纤维帽破裂116层;根据斑块成分分组,胶原236层,钙化796层,脂质730层,出血168层。纤维帽破裂组TB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薄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厚纤维帽组与无纤维帽组(P0.05),厚纤维帽组TBR显著高于无纤维帽组(P0.05)。出血组TBR显著高于脂质组、钙化组、胶原组(P0.05),脂质组TBR显著高于钙化组、胶原组(P0.05)。结论 MRI可对纤维帽及斑块成分进行定性评估,~(18)F-FDGPET CT可反映斑块的炎症活动程度,二者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能破裂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易损斑块的特征是存在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 而多对比MRI基于其在多个对比度权重上的外观来识别斑块区域和不同斑块成分从而识别这些特征。易损斑块的另一个标志物是炎症, 可使用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造影剂对其进行成像。因为USPIO摄取和其他高敏感性斑块特征(如钙化)都会导致T2加权像(T2WI)图像上的低强度和R2图像上的高强度, 因此在一次扫描中无法区分。定量磁化率图(QSM)能评估组织磁化率, 将USPIO摄取显示为高信号, 将其与抗磁性钙化的负磁化率区分开来。QSM早前研究忽略了脂肪的存在所导致的误差, 并且没有评估QSM作为颈动脉USPIO摄取成像中正对比的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基于Dixon的水脂分离技术, 以量化脂肪分数和估计相位估计磁场不均匀性ΔB, 并校正脂肪频率的化学位移, 以在一个序列中识别多个斑块特征(钙化、LRNC和USPIO摄取), 同时提供USPIO摄入的正对比和定量分析。并且所提出的方法不会增加当前成像协议的扫描时间和额外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 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性质判定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1例CAS斑块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标本送病理分析.超声评估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并与相应的颈动脉内膜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混合回声斑块34例,低回声斑块25例,强回声斑块2例.93.4% (57/61)的斑块病理改变为脂质坏死池形成.混合回声斑块和低回声斑块的病理改变中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的比例分别为42.6%(26/61)、37.7%(23/61),混合回声斑块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较低回声斑块比例高.不连续性纤维帽的斑块比例(52.5%,32/61)较连续性纤维帽的斑块比例高(37.7%,23/61).钙化是强回声斑块的主要病理改变.结论 超声可直观评价CAS斑块性质.超声评价CAS斑块性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天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 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 R I高分辨技术(HRMRI)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点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复发性脑梗死者纳入研究组(n=162,检出斑块165个),初发性脑梗死者纳入对照组(n=100,检出斑块105个),均于发病1周内行HRMRI检查,获得3D-TOF、高分辨率MRI黑血序列及CE-T1WI序列图像,对比两组所得图像,并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分析HRMRI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效能。结果研究组HRMRI下不稳定斑块检出率41.8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P0.05);研究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及斑块内出血(IPH)、斑块纤维帽破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以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为准,HRMRI诊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一致性分别为95.35%、85.33%、88.52%、75.23%、97.52%、0.753。结论 HRMRI可较好评估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管腔狭窄情况,检出易损斑块,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别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及超声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效果,以及分析斑块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超声检查显示的斑块检出率为96.02%,能谱CTA成像检查显示检出率为98.23%,但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患者中,有脂质斑块82处(36.28%),斑块内出血35处(15.49%),纤维斑块109处(48.23%)。纤维基质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高于斑块内出血和脂质成分,且斑块内出血高于脂质成分。越低的能量区,3种成分的吸收系数存在越大的差异,能谱曲线也会有越来越明显的离散程度。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有效分析,为斑块内出血、纤维基质、脂质成分提供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分析复发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68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3.0T HRMRI检查,根据既往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史分为初发组(n=32)和复发组(n=36),比较两组斑块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结果斑块负荷上,两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较初发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明显增高(P0.05)。斑块成分上,两组斑块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较初发组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比例明显增大(P0.05)。结论 HR-MRI可有效评估复发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对脑卒中再发风险评估及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CT)联合磁共振(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HR-VWI)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均于术前行颈动脉能谱CT与MR HR-VWI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此二者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析,共获得斑块194处,其中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为35处、55、44、60处;能谱CT检查出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分别有30、 41、34、56处,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27、48、38、45处,能谱CT联合MR HR-VWI检查出上述斑块成分分别有34、54、 43、59处;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及脂质中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检查钙化斑块、纤维基质、血栓样组织、脂质成分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2.86%、74.55%、75.00%、88.33%,MR HR-VWI检查上述各斑块成分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7.1...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及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ipid rich necrotic core,LRNC)、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炎性反应和纤维帽破裂等.近年来,多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包括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多排螺旋CT、双源CT、PET/CT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等,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对疾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本综述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过程、颈动脉斑块的多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 方法 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 x±s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测量43例98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37处(37.76%),纤维斑块48处(48.98%),斑块内出血13处(13.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而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上CTA能谱成像能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能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3.
孔令阁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0):1219-12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主要取决于斑块类型。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以及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易损斑块的标准包括:①主要标准:急性炎症;纤维帽薄伴大的脂质核心;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裂口;狭窄>90%。②次要标准:表面钙化小结;亮黄色;斑块内出血;内皮功能不全;扩张性重塑。主要检查方法有血管内超声;冠脉内血管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温度测量法;光谱学检查;血管内核磁共振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独和联合检测血清和胆汁癌胚抗原(CEA)与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胆管癌患者和11例胆管良性狭窄患者血清和胆汁CEA与CA242水平。结果血清CEA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7%与63.6%,血清CA242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与81.8%:胆汁CEA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与72.7%,胆汁CA242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6.7%与63.6%;血清CA242与胆汁CEA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4%与95.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CEA与CA24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0(P〉0.05)和0.856(P〈0.01),胆汁CEA与CA24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P〈0.01)和0.491(P〉0.05)。结论血清CA242和胆汁CEA单独诊断胆管癌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血清CEA和胆汁CA242对临床诊断胆管癌无应用价值;血清CA242和胆汁CEA联合检查明显提高了诊断胆管癌的特异度,但敏感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9例, 其中男74例, 女15例, 年龄43~87(67.8±8.2)岁。术前检查均完善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 分析颈动脉斑块中是否存在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 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斑块定义为稳定斑块组(34例), 反之为易损斑块组(55例), 并计算每个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数量。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术后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将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 临床结局作为因变量, 计算RR值, 并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患者上述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易损斑块组术中血压下降、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0.0%(33/55)比14.7%(5/34), 38.2%(21/55)比14.7%(5/34);均P<0.05]。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中, 大脂质核45例, 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RR值分别为3.15(1.6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s)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测量43例71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27处(38.02%),纤维斑块36处(50.70%),斑块内出血8处(11.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TA能谱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进行精确分析,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7.
郭军  孟郊  许宁  HAN Tong 《医学综述》2013,19(18):3365-336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不稳定斑块更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及多种线圈、多序列扫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形态学的改变、血管腔的变化,还可以探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含量、斑块内出血以及溃疡、坏死等变化,对斑块的大小、体积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郑家庆  时文艳 《中外医疗》2016,(21):179-181
目的:探讨3.0TMRI多序列扫描在颈动脉斑块分析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所收治经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斑块患者46例,均采用MRI进行颈动脉检查,经3D-TOF血管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等程序后,选择42例图像质量合格者进行斑块分型,探讨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在各扫描序列信号的表现特点。结果Ⅰ~Ⅱ型、Ⅲ型无纤维帽形成,Ⅳ~Ⅴ型中出现2例薄纤维帽,Ⅵ型中发生2例破裂纤维帽,Ⅶ型、Ⅷ型各见厚纤维帽2例;42例图像质量合格者中,不稳定斑块9例,破裂纤维帽4例,稳定型斑块7例,未出现纤维帽破裂。结论3.0TMRI多序列扫描应用于颈动脉斑块临床诊断中,可以对不同性质斑块进行详细探查,发现其不同形态学表现特点,可作为临床无创性颈动脉检查的首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易损斑块是引起心血管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磁共振成像具有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多序列多对比成像等优势, 能够识别易损斑块的组织特征, 是无创易损斑块识别的有效工具。近几年磁共振成像与分子靶向技术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易损斑块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特征的识别能力。本文将从常规磁共振技术在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纤维帽破裂评估应用, 以及自然靶向和主动靶向两种磁共振分子靶向显像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 简要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中青年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0T HR MRI检查,分析3.0THR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分析88例患者162支大脑中动脉,与DSA结果相比,3.0THR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灵敏度为分别90.70%、90.30%、84.62%、100%,特异度分别为97.48%、93.64%、98.53%、99.34%,准确度分别为95.68%、92.59%、96.30%、99.38%,诊断一致性分别为0.888、0.832、0.858、0.949。3.0THRMRI检查显示162支大脑中动脉存在稳定斑块者87支,存在不稳定斑块者75支,其中稳定性斑块纤维帽多完整,无脂质核心和斑块内出血;部分不稳定斑块可见脂质核心和斑块内出血。结论3.0THRMRI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信效度高,与DSA结果一致性好,可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斑块、评估斑块稳定程度,对中青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