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老年食管癌手术时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最佳呼吸参数.方法 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3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通气模式,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进胸后改行单肺通气.A组采用普通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10 ml/kg,PEEP 0 cm H2O),B组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6 ml/kg,将PEEP维持在8 cm H2O左右).连续监测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平均压气道(Pmean)、气道阻力(Raw),动脉氧分压(PaO2),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食管癌手术采用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末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中的氧合,有利于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单肺通气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单肺通气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 随机分为A、B 组,每组50 例。A 组采用常规液体,B 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 组 总输液量、尿量、晶体液用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均少于A 组(P <0.05),但是胶体液用量多于A 组 (P <0.05)。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拔管时间为(126.25±10.48)min,少于A 组的(158.52±10.06)min(P <0.05)。B 组血乳酸、尿酸和血肌酐水平低于A 组(P <0.05)。两组在入室桡 动脉连接监测系统时、单肺通气45 min、拔管后5 min 的HR、MAP、CVP、SVV 和rSO2 比较,采用重复测 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组间、两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B 组rSO2 和rSO2min 高于A 组, 而rSO2%max 低于A 组(P <0.05)。结论 对老年单肺通气患者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有助于缩短拔管时间, 且不会对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血流动力学造成过大的影响,促使脑氧供维持在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食道癌根治术患者开胸前后单肺通气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锋  张学刚 《广西医学》2007,29(5):697-698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对食道癌根治术患者开胸前、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行食道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LV)与双肺通气组(TLV),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前即刻(T1),开胸前双肺通气10 min(T2)后单肺通气组行单肺通气,并在开胸前10 min(T3)、25 min(T4),开胸后15 min(T5)、45 min(T6)分别记录、MAP、HR、CVP.双肺通气组继续双肺通气并于同时间点记录数据.结果 MAP:TLV时T5、T6低于T2(P<0.01);HR:OLV组T3、T4较TLV组上升(P<0.05);CVP:TLV组与OLV组比较T5、T6降低(P<0.01),OLV时T3、T4高于T2(P<0.01).结论 单肺通气开胸前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升高,开胸后中心静脉压下降.  相似文献   

4.
谢春林  许辉  疏树华  柴小青 《安徽医学》2019,40(10):1099-1102
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单肺通气(OLV)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总输液量、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尿量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两组患者分别于入室建立监测后、OLV前、术毕、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第72小时时测定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测定乳酸(Lac)含量及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_(jv)O_2)。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对患者术前24 h和术后72 h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以MMSE评分下降>2分作为发生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的标准。结果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中总输液量、晶体液、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胶体用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S100β、NSE及Lac的时间效应、分组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测量值较C组更稳定。与C组比较,G组患者S_(jv)O_2的时间效应及分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后72 h内PND的发生率降低。结论基于每搏变异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减轻老年OLV患者的脑缺血性损伤,有效抑制P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手术患者术中联合快速预处理和控制性涨肺能否达到叠加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胸科手术成年患者120例,数表法随机分A组、B组、A+B组、C组,各30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间断静注进行诱导并维持麻醉,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bronchial tube,DLT)后行机械通气。A组为快速预处理组,开始铺巾时,钳夹DLT非通气侧Y型接头3次,使DLT气管腔与大气相通,每次OLV 1 min,恢复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TLV)1 min;B组为控制性涨肺组,在机械通气VT10 mL/kg,RR12次/min 5个循环后,再做手控涨肺;A+B组联合快速预处理和控制性涨肺;C组为对照组。记录术前、预处理前后、OLV 20 min后、涨肺前后、TLV 20 min后、拔管后30 min、术后6 h、术后第1天各时间点的血液动力学、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结果:A组和A+B组患者在OLV的OI高于C组;涨肺后,B组和A+B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更平稳;术后,A+B组OI最高,IL-6、TNF-α水平最低,且无发生肺部并发症(P<0.05或0.01)。结论:快速预处理和控制性涨肺的有机结合能达到更高效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9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常规通气组(CV组)、100% 吸入氧浓度(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Ⅰ组)、60% 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Ⅱ组),每组32例。CV组VT 10ml/kg,FiO2 100%;PV-Ⅰ组与PV-Ⅱ组,VT 6ml/kg+PEEP 5cmH2O+肺复张,PV-Ⅰ组FiO2100%,PV-Ⅱ组FiO2 60%。3组吸呼比1:1.5,氧流量1L/min,调节呼吸频率维持PETCO2在35~45mmHg。于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再次改为双肺通气15min(T4)、入ICU 后1h(T5)、术后24h(T6)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持续监测SpO2、PET CO2、MAP、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计算T1~4时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记录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V组比较,PV-Ⅰ组与PV-Ⅱ组T2、T3、T5、T6时PaO2/FiO2升高,T1~4时Ppeak、Pplat降低,T2、T3时C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Ⅰ组与PV-Ⅱ组在各时间点PaO2/FiO2、Ppeak、Pplat和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V组比较,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17),CV组与PV-Ⅰ组、PV-Ⅰ 组与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与常规通气策略比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氧合及肺顺应性,60% FiO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更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硫酸镁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组(MG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30例。MG组于麻醉开始时静脉输注硫酸镁负荷量25mg/kg,输注时间为30min,然后以12.5mg·kg-1·h-1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NS组持续输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OLV即刻、OLV 30min,OLV 90min,膨肺后30min(TLV 30min)及术后2h的6个时间点记录HR、SBP、DBP和SpO2值;采血测定血清镁离子浓度、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术中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使用次数。结果:术后2h两组HR、SBP均升高(P<0.05、P<0.01),且MG组低于NS组(P<0.05、P<0.01)。术中两组SpO2于OLV前即刻及TLV 30min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组的血清镁离子在OLV前即刻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并高于NS组(P<0.01)。两组MDA水平在术中术后各时点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0.01),且MG组低于NS组(P<0.05)。两组SOD水平在术中术后各时点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且MG组高于NS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OLV患者静脉输注硫酸镁可以减弱OLV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梁冰  曹阳△  黄浩然  黄晶 《广东医学》2021,42(11):1336-1341
目的 观察经食管多普勒(TEE)引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单肺通气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变化,探讨TEE引导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是否降低了肺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全麻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分为两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40例):术中根据TEE测得纠正左室射血分数(LVETc)引导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和血流动力学管理;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40例):根据平均动脉压及尿量、心率行传统的液体和血流动力学管理。记录在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1 h(T3)、恢复双肺通气10 min(T4)及术毕(T5)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等基本生理学指标,测定两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计算并记录氧合指数(OI)、氧供指数(DO2I)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出入量情况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两组术后72 h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G组输入更多的胶体液(P<0.01),而输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使用更多的多巴酚丁胺和更少的去甲肾上腺素(P<0.01)。G组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G组患者心指数和每搏量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供需平衡指标优于C组。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T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与常规液体治疗相比,TEE引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肺部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9.
徐悦利  刘娜  李汝泓  路艳 《河北医学》2016,(11):1786-1789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胸外科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n=25)和治疗组(B组,n=25).两组均以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800~1000mL/m2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进行补液,B组同时于单肺通气(OLV)开始前,OLV结束前,关胸前,拔管前以及任何中断通气后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高法进行反复肺复张.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PiCCO)监测仪记录术前(T0)、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15min(T2)、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min(T3)和术毕(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ITBVI.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和术后第2天(T5)肺功能实验和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的MAP、HR、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肺复张的患者.术前肺功能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第2天治疗组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延迟拔出气管导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术中,使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并且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急诊手术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6例行急诊手术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所有入选病例术中均行全麻机械通气,对照组选择常规通气模式,观察组采取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氧合功能、炎症指标与并发症。结果 术中30min,两组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eak,Ppeak)水平较术前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肺动态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Cdyn)水平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两组患者的Pmean、Ppeak水平较术中30min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Cdyn水平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血清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动脉氧分压(arterial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水平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A-a)DO2]水平较术前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观察组患者的SpO2和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a)D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较术前显著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的血清CRP、WBC水平较术后24h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94% vs. 25.40%)(P<0.05)。结论 针对老年急诊手术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动态顺应性与氧合功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高血压老年患者术中予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探讨对心功能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泰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输液组(C组,n=30),以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中心静脉压、尿量为指导,行常规输液;目标导向输液组(G组, n=30),以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MAP为指导,将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2.5 L?min-1?m-2作为目标行GDFT。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开始时(T0)、进腹腔时(T1)、肠吻合时(T2)、关腹膜时(T3)、拔气管导管前(T4)的心脏功能指标[MAP、心率(heart rate, HR)、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心脏循环效率(cardiac cycle efficiency, CCE)、最大压力梯度(maxmum pressure gradient, dP/dtmax)等]及手术时间、晶体胶体用量、出血量、尿量、输血情况及需处理的心脏事件等。结果:G组患者术中液体入量、出血量、心脏事件的发生例数、输血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MAP、CI、SV、CCE、dP/dtmax等指标在T2~T4时间点上明显高于C组(P<0.05),HR、SVRI指标在T3、T4时间点上明显低于C组(P<0.05);G组内各指标相对前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内自T2时间点开始,MAP、CCE、dP/dtmax等指标较前一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CI、SV两指标T2、T3时间点明显低于前一时间点(P<0.05),HR、SVRI指标T3、T4时间点明显高于前一时间点(P<0.05)。结论:对行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高血压老年患者行GDFT,对心脏功能及其相关因素影响较小,更利于围术期心脏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每组30例.C组术中采用经典输液方案进行术中液体管理,G组在LiDCO-rapid系统监测下,以每搏变异度(SVV)指导术中液体管理.分别于气管插管术后即刻(T1)、安装人工假体后即刻(T2)、缝皮后即刻(T3)及离室前(T4)记录两组患者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比值(CBF/CMRO2)异常例数,分别于术后1 d和3 d进行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疼痛数字评分(VAS),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入量.结果 术中液体输入量G组明显低于C组(P<0.05);T2及T3时刻CBF/CMRO2异常例数C组明显高于G组(P<0.05);术后1 d和3 d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术后1 d和3 d的VA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老年患者术中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中的脑氧代谢,并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老年脊柱俯卧位手术人群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对照组与肺保护性通气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VT:10 mL/kg(PBW),呼吸频率:10~12次/min;试验组:VT:6 mL/kg(PBW)+RMs+PEEP:5 cm H2O,呼吸频率:12~18次/min,每间隔30 min作1次RM.观察术前,入室后,改俯卧位前5 min,改俯卧位后30 min、lh、3h,术后第1天、第3天各相应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动脉血气分析(PaO2/FiO2、SpO2、PaCO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清C-反应蛋白(CRP),VAS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风险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结果 两组肺部并发症风险评分、HR、MAP、WBC、NEUT%、PaCO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俯卧位前5 min,改俯卧位后30 min、1h、3 h Ppeak和Pplat下降(P<0.05),术后第1天氧合指数升高(P<0.05),术后第1天、第3天CRP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下降(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减少中老年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术中气压伤,降低肺部炎症反应,改善术后氧合功能,不会增加术中血液动力学不平稳事件及CO2储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气峰压(Ppeak)、肺顺应性数值(Cdyn)变化的量化指标和肺顺应性环的改变评估老年患者无隆突钩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96例行胸科手术老年患者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插管深度插入Mallinckrodt 右DLT,在单肺通气(OLV)时出现Ppeak超过双肺通气(TLV)的1.5倍, Cdyn低于TLV的0.5倍,且Ppeak超过22 cmH2O共22例.在TLV 15 min后(S1),右侧OLV 5 min(S2),以纤维支气管镜(FOB)观察并调整管端至正确位置,右侧OLV 15min(S3).结果 FOB发现19例DLT管端位于右中间支气管,3例管端进入右下肺支气管,需退出0.5~1.9 cm.S2 OLV后124±39 s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始下降.S2的Ppeak比S1增加91.0%,S3比S1仅增加43.4%;S2 的Cdyn比S1减少62.7%,S3比S1仅减少33.6%.S2的压力-容量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流速-容量环体面积减少.结论 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时采用上述量化指标,在SpO2下降前以FOB观察调整DLT管端位置,使FOB的应用时机提前.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4 例行胸腔镜肺癌根 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GDFT,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 指标、术中肺通气功能指标、手术观察指标和认知功能。结果 在单肺通气 1 h和术毕即刻,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 中心静脉压(CVP)、呼吸指数(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脑氧饱和度(rSO 2 )和氧合指数(O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或 0.01)。观察组胶体补液量、晶体补液量、尿量、补液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构成比低于对照组 (P<0.05 或 0.01)。术后 1 d时,观察组的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 照组(P<0.05)。结论 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采用GDFT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控制容量负荷,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 用率,减轻肺通气功能损伤和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厄贝沙坦联合利尿剂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P)的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EP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利尿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利尿剂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2.6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厄贝沙坦联合利尿剂治疗老年E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357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现状及达标率,探讨治疗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357例住院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各类常用降压药物使用频率分别为:钙离子拮抗药(CCB)64.1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32.77%,利尿药26.33%,β受体阻断药(BB)25.7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23.81%,α受体阻断药4.20%。单剂药物治疗方案占42.86%,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占57.14%,其中不含利尿药的联合药物治疗组合占40.62%,含利尿药的联合药物治疗组合占16.53%。收缩压达标率为67.79%。舒张压≤70 mmHg发生率为26.89%,其中8例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结论:合理的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能够提高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努力达标的同时,应避免过度降低舒张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丙泊酚麻醉无痛胃镜检查时,麻黄碱预先给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60—75岁),AS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成丙泊酚+利多卡因组(对照组)和丙泊酚+利多卡因+麻黄碱组(麻黄碱组),每组30例。按照丙泊酚总剂量1.2mg/kg估算,静脉注射丙泊酚总剂量一半时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5ml,麻黄碱组给予麻黄碱0.1mg/kg,再静脉注射丙泊酚。待患者入睡后行胃镜检查。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置镜前)(T:)、置镜后1min(T3)、置镜后3min(T4)、退镜后1min(T5)、退镜后5min(T6)、退镜后10min(T,)的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2组患者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优良率)、苏醒时间及呛咳、呼吸抑制(SpO2〈92%)、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果与TI时点比较,对照组在T2~T6时点收缩压(SBP)明显下降,T2~T4时点心率减慢(P〈0.05);麻黄碱组在L、T4时点SBP轻度下降(P〈0.05),各时点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T2~T5时点,麻黄碱组S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及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呛咳、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比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丙泊酚麻醉无痛胃镜检查时,麻黄碱预先给药可以减轻血压下降幅度,有利于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量表得分将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两组之间的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水平.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平均年龄较大[(75.48±8.89)岁、vs.(70.74±7.68)岁,P=0.003],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性别比例,认知功能障碍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男性所占比例为(50.00% vs 68.08%,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能力、延迟记忆力和定向力4个方面.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组SOD水平较高[(58.76±23.50) vs.(36.09±20.01)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IR较高[5.18(2.67-8.59) vs 6.45(4.31-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高龄、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损害主要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延迟记忆力与定向力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组有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喉罩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值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喉罩全麻的老年患者患者120例,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BMI为18~27kg/m2,ASA 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 丙泊酚组(P组,2mg/kg,n=58)、低剂量瑞马唑仑组(R1组,0.2mg/kg,n=57)、中等剂量瑞马唑仑组(R2组,0.3mg/kg,n=57)和高剂量瑞马唑仑组(R3组,0.4mg/kg,n=58)。所有患者诱导时用瑞芬太尼0.5μg/kg/min进行镇痛。术中镇静深度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并维持在40~60。主要结局是从麻醉诱导开始到喉罩置入后3min内低血压(MAP<65mmHg)的发生率。次要结果包括从开始输注瑞马唑仑到意识消失的时间(loss of consciousness, LOC)及诱导开始后5min内BIS、MAP和心率变化。记录、麻醉诱导期间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55%)相比,R1组(26%)和R2组(32%)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R3组(49%)与P组(55%)低血压发生率相似(P>0.05);与P组相比,R1、R2和R3组诱导后LOC均显著延长(P<0.05);R1和R2组在诱导后5min内BIS值、MAP和心率都显著高于P组和R3组(P<0.05)。R1组补救镇静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2)。4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似。结论0.2mg/kg或0.3mg/kg瑞马唑仑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患者喉罩麻醉的诱导,而0.3mg/kg瑞马唑仑可维持更稳定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