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2A胶囊内镜检查系统对90例经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结果:9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进行92次胶囊内镜检查,检查成功率为94.57%(87/92),其中急性大量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84.0%(21/25),慢性显性出血组检查成功率为98.51%(66/67),两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检查成功的患者中,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为85.06%,假阴性率17.24%。急性大量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0.95%,假阴性率23.81%;慢性显性出血组病变检出率86.36%,假阴性率15.15%,经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小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pillcam胶囊内镜系统,对该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50例住院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对阳性率、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胶囊内镜通过小肠平均时间为287.59min,成功率93.50%,发生胃内滞留1例,发生胶囊嵌顿1例。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56.00%(28/50)。腹痛、腹胀患者小肠黏膜病变阳性检出率为48.48%(16/33)。胃器质性疾病检出率为48.00%(24/5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发现结肠器质性疾病检出率为10.00%(5/50),其中结肠炎症3例,结肠溃疡1例,结肠息肉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技术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主要方法,而对胃、结肠病变的诊断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完成率,消化道各部分阳性检出率,以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腹部症状的阳性检出率.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中完成胶囊内镜检查54例,均发现阳性病灶,其中食管病变合并胃部疾病1例(1.8%),单纯胃部疾病15例(27.8%),胃部疾病合并小肠疾病38例(70.4%).其中1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小肠病变14例(73.7%);腹痛、腹泻等其余症状病例31例,检出小肠病变18例(58.1%);6例无症状患者检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例、单纯浅表性胃炎5例.老年患者26例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腔,完成胶囊内镜25例;中青年患者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胃部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在老年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腹胀不适、消瘦等症状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接受CE检查的患者13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75例)和对照组(<60岁,6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CE检查情况,包括CE在胃及小肠运行时间、胶囊排出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即胶囊在电池耗尽后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的患者比例)及胶囊滞留率(指胶囊2周或超过2周时间仍不能从消化道排出的患者比例),CE的图像质量、对小肠疾病检出率及所见病变的类型。结果 老年组CE在胃及小肠运行时间、胶囊排出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胶囊滞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小肠疾病检出率(61.3%)高于对照组(43.5%)(P<0.05);老年组检出的小肠疾病以血管性病变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黏膜损害为主,而对照组以小肠溃疡为主。老年组OGIB 的CE小肠疾病检出率高于慢性腹痛、慢性腹泻、其他症状(P<0.05)。结论 CE在老年患者消化道运行时间较长,但胶囊滞留率与中青年患者无差异,是一项安全的检查方法,并且对老年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尤其对OGIB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OMOM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受检者阳性检出率77.34%(99/128),其中小肠疾病占60例,小肠外疾病39例。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73min,食管内通过时间平均为96s,胃内通过时间平均为52min,小肠内通过时间平均为249min。在检查记录有效期内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内117例,11例发生胶囊滞留,其中1例糖尿病患者胶囊滞留于胃内,2例胶囊滞留于小肠内肿瘤造成的肠腔狭窄处近端,经手术取出,8例由于肠蠕动减弱胶囊滞留于小肠内。126例胶囊在检查结束后3d内均顺利排出体外。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痛苦,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8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阳性病变总检出率为81.9%(68/83),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7.1%(64/83),其中以血管动静脉畸形(AVM)最为常见(22例,占26.5%),其次为小肠占位18例(21.7%)和小肠黏膜单发或多发溃疡16例(19.3%),4例(4.8%)患者的出血部位位于小肠以外。〉50岁患者以小肠AVM为最主要病因,小肠占位主要见于30-50岁患者,〈30岁患者则以小肠溃疡最多见。所有患者检查中和检查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提示,胶囊内镜检查诊断OGIB的价值较高。OGIB以小肠AVM最多见,其次为小肠占位和小肠溃疡。不同年龄OGIB组间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22例因心肺脑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常规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M2A胶囊内镜进行胃肠道检查。结果 75例中有74例(98.6%)完成检查,发现消化道病变64例,检出率86.5%,包括胃部病变4例,小肠病变58例,结肠病变2例;41例(55.4%)检出出血病因。22例在胶囊内镜检查后,采用双气囊小肠镜对胶囊内镜检查结果予以验证,发现18例的病因诊断和定位相符。结论胶囊内镜对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源性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对胶囊内镜检查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7例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病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胶囊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方式分为:(1)胶囊无往返运动而自行进入小肠的自主下行组(193例);(2)胶囊有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的往返运动组(24例);(3)胶囊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而需用胃镜送入小肠的胃内滞留组(10例)。统计分析往返运动组的往返时间、往返次数、到达部位等,比较三组之间胃通过时间(GTT)、全小肠检查完成率(CER)、完成全小肠检查者的小肠通过时间(SBTT)、胶囊滞留率等。结果共有10.6%(24/227)的病例存在胃-十二指肠往返运动;除1例胶囊始终往返运动而无法计算相应数据的病例,23例的往返时间为(36.4±33.1)min,往返次数为(8.1±19.6)次,胶囊到达部位十二指肠球部13例,球降交界部8例,降部2例;自主下行组的GTT为(40.4±32.4)min,往返运动组为(65.5±44.8)min,胃内滞留组为(141.9±54.8)min,三组之间和每组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三组之间CER、SBTT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内滞留组的滞留率20.0%(2/10)高于自主下行组1.0%(2/193)(P〈0.01)。结论往返运动使该组的GTT长于自主下行组,而趋近于胃内滞留组,但对胶囊内镜检查的不良影响似乎并不严重,所以只要往返运动耽误的时间不是太长(GrIT不超过90min),可不必为患者做提前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01月~2009年06月间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31例均完成检查,肠道血管畸形15例,小肠粘膜糜烂4例,小肠憩室1例,小肠结核1例,钩虫症1例,小肠过敏性紫癜1例,小肠占位性病变2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1例),阴性6例,病变检出率80.6%(25/31)。部分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伤,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83例受试者均为疑有小肠出血患者。所有患者检查前均行胃镜、肠镜检查,其中26例行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采用重庆金山科技集团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总结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8小时,检查失败,检查成功率98.8%。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为252(70,483)分钟。共发现小肠病变59例,未见异常23例,阳性率72.O%。结论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方便,在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完成率,消化道各部分阳性检出率,以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腹部症状的阳性检出率。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中完成胶囊内镜检查54例,均发现阳性病灶,其中食管病变合并胃部疾病1例(1.8%),单纯胃部疾病15例(27.8%),胃部疾病合并小肠疾病38例(70.4%)。其中1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小肠病变14例(73.7%);腹痛、腹泻等其余症状病例31例,检出小肠病变18例(58.1%);6例无症状患者检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例、单纯浅表性胃炎5例。老年患者26例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腔,完成胶囊内镜25例;中青年患者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胃部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 O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组和非急诊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76例 OGIB 患者接受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3.15%。急诊组病变检出率为73.68%(28/38),明显高于非急诊组的病变检出率52.63%(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 OGIB 患者,急诊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更高,条件允许时,对 OGIB 患者应尽早行胶囊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胶囊内镜检查的426例患者的疑诊小肠疾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体内运行时间、通过幽门和小肠时间、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和病变检出率。结果426例患者以住院患者为主(65.96%),其中1例(0.23%)因肠道准备差未能完成检查,12例(2.82%)滞留于胃腔,经胃镜引导至小肠。其中1例(0.23%)出现胶囊滞留,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99.53%,小肠疾病检出率为60.56%。检出的小肠病变以非特异性炎症为主,占35.44%。其对腹痛、小肠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尤其是对腹痛、小肠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肠疾病的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A组5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和B组16例慢性腹痛腹泻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并将A组分为二组:A1组显性出血,A2组隐匿性出血。结果:A组检出病变37例,阳性检出率为71.2%(37/52),其中A1组阳性率为83.3%(30/36),A2组阳性率为43.8%(7/16),B组检出病变3例,阳性检出率为18.8%(3/16)。A组和B组、A1组和A2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1)。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57min(373~668min),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82.4%,1例患者出现胶囊嵌顿,其余胶囊排出体外时间平均为59.1h(18~170h)。结论: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检查阳性率高,特别是有明显出血者,应作为首选检查。而对慢性腹痛腹泻的阳性发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阮洪军  张骏  黄伟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6):474-474,482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本院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应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108例,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5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53例,经胃镜和结肠镜等检查,均未能发现可解释疾病的原因。结果OMOM胶囊内镜性能稳定,图像清晰。摄像胶囊所携带的电池一般均能满足对全小肠的观察,最短工作时间5小时20分钟,最长工作时间8小时40分钟,胶囊在胃内停留时间15~65(41.6±11.8)分钟,到达回盲部时间110~508(335.5±86.2)分钟。108例中检出小肠疾病42例(38.89%)。有1例摄像胶囊巴小肠狭窄滞留体内,未出现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疑诊小肠疾病(门诊组)和146例自行要求体检者(体检组)进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及门诊组62例全胃肠造影经查结果的阳性率,所有阳性结果均经手术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OMOM胶囊内镜检查两组小肠疾病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4.11%,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门诊组OMOM胶囊内镜检查和全胃肠造影检查小肠疾病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40.32%,器质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1.61%,功能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0.00%和38.71%,两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的阳性检出率和器质性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全胃肠造影,而全胃肠造影对小肠功能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的补充;选择性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可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这样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胶囊内镜并发症相对较少,更适合于在健康体检中推广,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用于诊断小肠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耐受性、检查完成率及疾病检出率来评价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52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无不适感。52例患者共检出病变32例,总检出率61.54%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无痛苦、检比率高的消化道的检查手段;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获诊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胶囊内镜在小肠内平均滞留286min,检查结束后胶囊内镜均顺利排出体外。共检出8例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为72.7%。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安全、简便、无创、检出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68例受检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176例有消化道症状,92例为健康查体者。 结果胶囊内镜检查中均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267例完成检查,其中204例发现有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76.4%。检出病变包括食管病变52例(25.4%),胃部病变74例(36.2%),小肠病变89例(43.6%),结肠病变28例(13.7%)。3例小肠间质瘤,1例克罗恩病,1例小肠淋巴瘤,2例血管畸形经手术证实。手术前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造影、腹部CT、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仅1例小肠间质瘤腹部CT证实,1例克罗恩病全消化道造影诊断可疑。 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安全,对消化道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