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估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全结肠镜、小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无阳性发现的23例病变疑在小肠的患者,应用胶囊内镜进行小肠检查,评估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3例患者进行了24次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胶囊内镜滞留在食管下段而进行第2次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23例中20例发现病变,病变检出率为86.8%,其中4例存在2种病变。小肠炎症性疾病10例,血管病变9例,黏膜下结节2例,憩室2例,问质细胞瘤1例。19次胶囊内镜向前摄影,4次向后摄影。17例通过回盲瓣进入盲肠(73.9%)。结论 胶囊内镜小肠黏膜摄影图像清晰,检查安全方便,病变检出率高,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肠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胶囊内镜的记录时间大多约为8h,20%~30%的受检者无法完成全小肠观察,有可能遗漏病变。既往可通过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变患者体位等手段来缩短胶囊内镜在胃和食管内的停留时间,以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近期研究显示,内镜下胶囊放置能够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继而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未提及是否会对小肠黏膜的图像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其它检查正常但临床症状疑似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这些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大便隐血阳性、缺铁性贫血、腹泻或发热等症状体征,平均持续6.5年。结果20例患者中共发现克罗恩病13例,胶囊内镜下表现包括黏膜糜烂(2例)、口疮样溃疡(5例)、肉芽肿性结节样病变(1例),大溃疡(2例)和溃疡伴肠腔不完全狭窄(3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经传统方法未能检出的疑似小肠克罗恩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疾病早期和对轻型患者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实时监控系统在胶囊内镜检查干预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实时监控系统在胶囊内镜检查干预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8月问因疑似小肠疾病而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20例患者应用实时监控系统进行视频追踪,并对幽门通过时间延迟者使用胃镜及圈套器将胶囊内镜直接送入十二指肠以减少其在食管和胃内的滞留时间;与2002年5月-2007年2月问以传统检查方式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329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幽门通过时间、小肠转运时间以及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比较。结果传统检查组与实时监控组比较,胶囊内镜幽门通过中位数时间(30min对34min,P=0.787)及小肠转运时间[(275±100)min对(289±96)min,P=0.2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时监控组中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显著高于传统检查组(84.2%对73.6%,P=0.019)。结论实时监控系统可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并指导内镜医生准确地实施临床干预,在其监测下进行干预可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5.
李莉 《内科》2009,4(1):91-93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由于传统的检查手段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很低。胶囊内镜的问世突破了传统内镜机械插入法的思维,它能观察以往内镜不易达到的小肠部位,操作简单,无需镇静,对胃肠动力影响小。自2001年8月胶囊内镜通过美国FDA获准临床应用以来,全世界胶囊内镜检查已超过50万例次,胶囊内镜已成为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本文对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卫炜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6,11(11):697-699
胶囊内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测小肠疾病的工具,诊断率约为60%。但因受其电池供电量的限制和肠道内不洁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的未完成率达20%左右,各研究的诊断率亦不尽一致。促胃肠动力药、术前肠道准备应用于胶囊内镜检查是否能提高其检查完成率和图像质量,进而提高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就各种应用于胶囊内镜检查的干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的引进和应用,小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以上进口设备的价格和检查费用昂贵,难以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005年3月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OMOM胶囊内镜正式投放市场。现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7月以来25例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资料,以阐明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大肠镜检查在诊断回肠末端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肠疾病并不少见,但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院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设备,早期诊断小肠疾病十分困难。我们应用大肠镜观察了806例患者回肠末端黏膜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和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l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行胶囊内镜和CTV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最终诊断结果(手术病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非手术病例依据后续检查及随访结果给出最终诊断)统计胶囊内镜、CTVE以及二者联合的诊断阳性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阴性5例。胶囊内镜诊断阳性24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2例定位不准确,7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10例;CTVE诊断阳性17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1例定位不准确,4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3例;胶囊内镜联合CTVE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对于小肠肿瘤性病变,胶囊内镜和CTVE诊断阳性率相同,均为87.5%(14/16);而在总体诊断阳性率方面,胶囊内镜为77.4%(24/31),CTVE为54.8%(17/31),胶囊内镜联合CT仿真内镜为83.9%(26/31),二者联合总体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VE(P=0.004),但与胶囊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与CTVE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胶囊内镜和CTVE均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非肿瘤性病变方面更有优势,而CTVE在判断小肠肿瘤性病变的位置和结构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出小肠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07,12(5):301-301
2007年5月21日在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专家们对小肠检查中应用胶囊内镜还是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孰优孰劣争执不休,但大家一致认为能够满足患者需要的才是最佳选择。但是,“只要有可能,还是应该首选胶囊内镜”。伦敦帝国大学圣玛丽医院Christopher Paul Swain教授称胶囊内镜为“患者之友”,其创伤最小,且视野广。  相似文献   

11.
陆红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8,13(12):764-765
胶囊内镜是一项检查小肠的技术,对许多适应证的诊断率约为60%。胶囊内镜电池的寿命约8h,一般而言,约80%的胶囊内镜能在电池耗竭之前到达盲肠,但约20%的患者因胶囊内镜不能到达盲肠而无法观察整个小肠黏膜。如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呈阴性,且未观察到全部小肠,医师应考虑到未检查到的小肠可能存在病变漏诊。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胶囊内镜对35例在传统的小肠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小肠疾病患者进行了全消化道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自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已逐渐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的检出率,国内外专家已进行了多项关于提高胶囊内镜检查质量的临床研究。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影响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提高胶囊内镜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小肠疾病采用传统检查技术诊断困难,至2001年胶囊内镜检查系统问世,其诊断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胶囊内镜诊断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已成为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现回顾近年间我院1000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小肠疾病中的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情况等,评价该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钟捷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6):401-402
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DBE)和胶囊内镜(VCE)是目前能完成全小肠检查的两项检查。临床经验和实践都提示,内镜检查的范围与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呈正比,直观的内镜检查对病灶的阳性率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检查手段。DBE和VCE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中的应用和比较研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到本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95例(试验组)和体检者21例(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评估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检查过程中受检者耐受性较好。胶囊内镜在胃内运行时间为55.71±6.55 min,在小肠内运行时间259.54±94.63 min。小肠疾病总体检出率为43.1%(50/116),试验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47.4%(45/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5/21)(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应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5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结肠镜、腹部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原因,其中出血组13例,腹痛组46例。采用甘露醇行肠道准备。结果59例中检查出小肠疾病26例。OMOM胶囊内镜性能稳定,图像清晰,摄像胶囊所携带的电池一般能满足对全小肠的观察。胶囊内镜在胃内通过时间9min~149min,胃内平均滞留时间44min,小肠通过时间83min~398min,小肠平均通过时间195min。有3例胶囊滞瘤体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血管发育不良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中,小肠血管发育不良较为多见,但其在过去常规X线和同镜检查中难心发现,应用血管造影术、核素扫描、小肠镜后,其诊断率才得到了一定提高。南京市鼓楼医院于2003年2月应用GIVEN公司产的M2A胶囊内镜,在30个月内对86例小肠出血患者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共检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40例。  相似文献   

20.
由于小肠解剖结构特殊, 传统技术对大部分小肠的检查受到很大限制. 胶囊内镜的问世填补了小肠无创性、可视化检查的空白. 胶囊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全小肠黏膜, 且敏感性高、安全无创, 逐渐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广泛用于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小肠克罗恩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但是, 胶囊内镜也表现出特异性不足的缺点, 发现的部分异常并不具有临床意义,而且其使用前需排除小肠梗阻等情况. 现就近年来胶囊内镜的应用与其他小肠检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