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将测定纤维蛋白原的PT -der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比较。方法 :利用凝血酶原时间导出纤维蛋白原法 (PT -der法 )和单克隆抗体免疫比浊法 ,平行测定 14 1例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应用PT -der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得的正常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其它各组病人标本两种方法测得纤维蛋白原有显著的差异 ,且比浊法结果较PT -der法集中。另外PT -der法测得的各组病人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都有显著性差异 ,而免疫比浊法测得的结果只有肝硬化、妊娠标本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PT -der法较敏感、特异 ,利用PT -der法对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及临床治疗较免疫比浊法优越。  相似文献   

2.
四种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定量测定作为临床溶栓治疗的一项监测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检测方法尚未有标准化可供使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以Cla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我们就目前国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常用的凝血酶法(Class)、凝血酶原时间衍生纤维蛋白原法(PT—der)、磁珠法及加热比浊法作了实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唐洁 《攀枝花医药》2004,26(1):36-38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有Jacobsson改良的可凝固蛋白法,Von Cluass法、PT-der法、双缩脲法、热沉淀比浊法、免疫法等。而Von Cluass法操作简便,准确而被NCCLS推荐为纤维蛋白原常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IB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血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因而倍受临床重视,本文对5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的检测,以了解FIB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顾国龙 《广西医学》2001,23(4):767-769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其亚组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凝块分离一双缩脲比色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AS-PAGE)电泳法检测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4例健康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总量及其亚组份浓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F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脑缺血性梗塞以高分子量(HWM)Fg增著,暂短性脑缺血 发作以低分子量(LMW)和低分子量,(LMW’)Fg增高为主(P<0.01).结论:血浆Fg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呈正相关,Fg亚组份的测定对鉴别脑缺血性梗塞和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勇 《吉林医学》2010,31(23):3838-383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ACL200测定FIB。结果: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良性肿瘤组相比较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FIB水平对于辅助诊断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于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梁 《中国医刊》1999,34(1):46-48
过去纤维蛋白原(Fbg)检测主要用于诊断出血性疾病,许多展望性研究指出,Fbg增高是动脉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议Fbg测定作为对正常个体评价IHD危险的方法,因此临床标本量大为增加。同时Fbg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同一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浆粘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54-56
  相似文献   

10.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熊 《吉林医学》2011,32(27):5653-565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设立老年对照组和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凝固法。结果:试验组、老年对照组及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68±1.59)g/L、(3.10±0.83)g/L、(2.99±0.71)g/L,试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冠心组、脑梗组及糖尿病组患者F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及血脂等诸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Fg与血液粘度、血沉、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并就其对疾病的影响和观察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李黎  江妍枝 《医学综述》2012,(20):3514-3515
目的了解人群纤维蛋白原(Fg)水平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第158医院就诊的433例1~91岁健康人群进行Fg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g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在20~60岁平稳增长,60岁以后Fg水平升高至峰值;同年龄段内男女Fg水平比较,60岁前各组女性均高于男性,60岁后男、女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工作者应掌握Fg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具不同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8例正常人、104例肝硬化患者、2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1例肝癌无肝硬化患者的FBG,分析四组间血浆FBG水平的差异;并分析FBG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原发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形成情况、肝癌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癌无肝硬化组的血浆FBG水平依次升高;肝功能分级越差、原发灶越大、肝内血管癌栓越多、肝癌分期越晚的患者血浆FBG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肝癌有无肝硬化背景与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血浆FBG水平可能成为肝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在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血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蕲蛇酶水解Fbg,用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测定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S)、最大吸光度(Amax)、凝固性维维蛋白原含量(Fc)、反应迟滞时间(DT)。结果Fbg的各项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最大吸光度、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反应迟滞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系列检测,能有效反映肝脏的损害程度,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瑛  郭力 《医学综述》2006,12(7):441-443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在凝血、血小板聚集、纤溶活性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及代谢产物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和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如:纤维蛋白原代谢产物(尤其D/D二聚体)沉积在动脉管壁;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降低内皮细胞表面纤溶活性;刺激平滑肌细胞(smc)使其增殖等。  相似文献   

19.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 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观察二者水平变化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取32 0例5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D- dimer,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Fg含量。结果:32 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肿瘤初治组和难治转移组的血浆D- dimer及Fg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缓解组血浆D- dim er及Fg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D- dimer及Fg含量变化与原发性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此5种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g)测定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间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患者的D-Dimer、Fg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明显升高,反映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的形成,D-Dimer和Fg的检测对ACS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