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异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的病变,多数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等,也可以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发。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简便又相当准确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可通过体表心电图在短时间内作出诊断,但心律失常心电图常易发生错误。2005~2007年我院应用24h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患者48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68例,心肌梗死132例,高血压心脏病79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9例,病态窦综合征10例,其中男性278例,女性9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63.5岁。心脏病患者共检出各类心律失常362例,占74.5%,其中诊断心律失常发生错误20例。本文对发生错误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应注意的要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薛晶  朱慧 《现代护理》2005,11(3):246-24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在植入ICD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减少ICD的放电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我科2003年11月对1例高龄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治疗及转归.结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心律失常,发病前多有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家族史.结论 重视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是降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连续住院年龄在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119例患者中,55例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统计结果表明,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6%。发生率随增龄明显增加(P<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多见于单部位梗死范围小者(P<0.05);急性期死因与突发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问和病例数,各时段之间进行X^2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下午5时至次日凌晨4时。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间的规律性,提示应在急性心律失常易发生时段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卒中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脑卒中的机理。方法:回顾分析了32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脑卒中患者发生于左室前壁的心肌梗死有19例。心律失常者156例患者。发生脑卒中17例。而对照组168例患者律基本正常,发生脑卒中5例。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是否有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附壁血栓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心肌梗死患者,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和病例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下午5时至次日凌晨4时。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间的规律性,提示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发生时段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女性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由于发作表现隐匿,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病程中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心脏意外。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休息和活动时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对SMI的诊断具有独到价值,是对SMI最简单的无创性检测方法之一。我院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出102例女性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1].在植入ICD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减少ICD的放电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我科2003年11月对1例高龄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春芳  宋剑平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13-1014
报告了1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行心脏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的护理。患者术后发生数次心室颤动,除颤器未能感知复律,经胸外心脏按压成功复律。护理重点为:加强心律失常的观察、抢救,确保除颤器的有效运行;维持最佳血钾、血镁浓度,纠正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脏压塞;实施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在ICU经严密监护、治疗和护理,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及临床相关情况。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部位最多的见于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发生心律失常的103例,发生率87.29%。死亡16例,死亡率13.6%。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发病以60~79岁年龄段最多;住院1周内死亡发生率最高,占81.25%。死亡原因主要见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1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期间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致晕厥或有猝死家族史的患者植入ICD后通过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9±7)个月,4例患者共接受73次治疗(抗心动过速起搏4次,低能量复律5次和高能量除颤64次),1例患者治疗发生在晕厥后;1例由于阵发心房颤动发生3次误治疗,经调整参数后没有发生类似事件。结论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效果可靠,定期随访调整合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是保证有效治疗、防止误治疗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1.1 基本处理 急性胸痛的病人一旦被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应该立即限制其活动。同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并准备好除颤仪。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急性期极其容易发生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导致猝死。限制活动、保持镇静可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衰的发生;心电监护可随时发现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建立一个可靠的静脉通道有利于在发生危急情况时随时静脉给药。除颤仪要接好电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42例AMI并发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在主要时段进行特别防护、对各种诱因采取预见性护理、对女性患者予以特别关注等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28例治愈,8例好转,6例死亡,总有效率85.71%.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安置术的护理要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对4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患者进行了护理及随访。结果: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风暴,”1例患者出现误放电,随访11~49个月,4例均存活。结论:术前及术后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心律失常“风暴”、误放电现象,并做好健康教育,是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前瞻性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段、开通梗死血管时间、心肌梗死范围、罪犯血管位置、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等因素对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策略。结果12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者5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83%,以术中发生为最多见,其次为术后6 h内发生,较少发生在术后7~72 h。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间<6 h内、梗死范围、局限性梗死、罪犯血管(RCA)血管病变均是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发生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的紧急突发事件,也是冠脉再通的指标,因此要重视对心律失常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掌握其特点及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心电图及心肌酶(CK、CK—MB)的变化,从而提高溶栓使用率。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的患者给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每30分钟行心电图检查,每2小时查心肌酶,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45例患者于溶栓治疗后2小时出现胸痛明显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8小时;5例患者在4小时出现胸痛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12小时;18例患者则于6小时后仍无任何改变,为溶栓治疗无效者。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应大力推广,提高其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 2 6 8例 ,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和病例数 ,各时段之间进行 χ2 检验。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 5时至下午 4时较多 ,较少发生在下午 5时至次日凌晨 4时。结论 :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间的规律性 ,提示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发生时段加强护理观察 ,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共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42例,未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8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长、生活习惯、病史、入院时血常规、心电图、血清生物标志物进行回顾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发病时长、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易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