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0~2000年,我们共收治5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9例患者中,男1例,女58例;年龄20~66岁。临床表现:乳头溢液42例,其中血性18例,浆液性16例,浆液血性8例;乳房内肿块44例;局部疼痛、压痛8例。多发性乳头状瘤9例,5例癌变,确诊后行手术治疗均生存。  相似文献   

2.
胡爱侠 《山东医药》2005,45(36):35-35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常用方法。现将我院23例该病患者的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996年8月至2005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23例,均为女性,年龄27~64岁。其中有清亮稀薄样乳头溢液者11例,咖啡色或血性溢液者9例,无溢液可触及乳腺小圆形结节者3例。对乳腺溢液者沿乳腺导管走行方向自上而下、由外向内或由内向乳头中央轻轻按压,待液体流出后取中段或末段液体涂片2~4张,95%乙醇固定,苏木精一伊红染色。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故易误诊误治。1986~1996年,我院共收治该病患者18例,均经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将其诊治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均为女性;年龄25~58岁,平均38.5岁;其中30~39岁9例,占50%。病程10天至5年,平均11个月。17例以乳房肿块为首发表现,肿块直径为1.5~10cm,呈圆形、椭圆形或索条状,均位于乳晕周围;14例肿块部位有触痛;12例肿块与皮肤有粘连伴肿块表面皮肤桔皮样变。1例以血性乳头溢液为首发表现。8例同侧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为乳腺癌12例,乳腺肿块性质待查5例,导管内乳头…  相似文献   

4.
隐性乳腺癌诊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广运 《山东医药》2003,43(12):52-53
隐性乳腺癌 (OBC)是指乳房内触不到包块 ,但已有腋窝淋巴结或其他部位转移的乳腺癌 ,临床少见 ,占同期乳腺癌的0 .3 %~ 0 .8%。其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1991~ 2 0 0 2年 ,我们共收治 OBC11例。现结合其临床资料将 OBC的诊治方法探讨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11例均为女性 ,年龄 3 5~ 67岁。自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 1周至 4年。首发症状为腋下无痛性肿块 10例 ,胸骨旁肿块 1例。腋部肿块最大者 10 cm× 7cm× 4cm。本组乳头血性溢液 3例 ,浆液性溢液 1例 ,未婚育 1例 ,伴发宫颈癌 1例 ,乳腺明显肥大 8例 (左侧 3例 ,右侧 5例 )。11例均行…  相似文献   

5.
蔡懿  田昭俭 《山东医药》2009,49(50):57-58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在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有乳头溢液患者行数字化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将摄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对比。结果本组摄影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13例、乳腺囊性增生3例、乳腺导管扩张伴炎症2例、乳腺乳头状瘤14例、乳腺癌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达97.2%。结论数字化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张新平 《山东医药》2005,45(23):81-81
近期,我们对1996~2004年冶疗的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47岁;病变为单侧63例,双侧1例;病程3个月~11a。其中乳房肿块型22例,乳头溢液型19例,急性脓肿型13例.慢性瘘管型10例。  相似文献   

7.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少见 ,易误诊误治。 1990~ 2 0 0 0年我们共收治本病患者 2 2例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患者 ,年龄 2 6~ 6 2岁 ,平均 4 1.2岁 ;病程 10天至 8年。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 14例 ,肿块位于乳晕区 8例 ,非乳晕区 6例 ,直径 1.0~ 7.5 cm ,平均 3.4 cm。肿块与皮肤粘连 3例 ,伴有橘皮样改变 ,与胸壁无固定 ;脓肿形成或脓肿切开引流后形成瘘管 ,经久不愈 6例 ;乳头溢液(淡黄色或陈旧性血性溢液 ) 9例 ;乳房疼痛 (胀痛或轻微触痛 ) 15例 ;乳头回缩 1例。首诊为乳腺癌 6例 ,乳腺纤维腺瘤 4例 ,乳腺…  相似文献   

8.
王文浩  李贵新  黄琰  刘锦 《山东医药》2013,(39):106-106
患者女,72岁。于2010年6月发现右乳下方约1cm×2cm结节,质硬,与皮肤无粘连,局部无压痛,乳头无溢液。因肿块增大明显,于2010年7月12日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cm×1.0cm×1.5cm),  相似文献   

9.
王振  崔敏 《山东医药》2001,41(17):67-67
198 5~ 1998年 ,我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 2 6例 ,其中 9例误诊为乳腺癌 ,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9例均为女性 ,年龄 41~ 6 2岁 ,病程 3个月至2年、平均 10 .8个月。患者均为育后非哺乳期妇女 ,1例有急性乳腺炎样发作史 ,6例有授乳困难史。患者均以乳房肿块就诊 ,仅 1例肿块位于乳腺内上象限 ,其余均在乳头或乳晕下 ;肿块体积最小 2 .5 cm× 1.8cm× 1.0 cm,最大 6 .0 cm× 4.0 cm× 2 .8cm ;肿块质较硬而边界不清 ,有轻压痛者 1例 ,伴乳头内陷 6例 ,皮肤桔皮样外观 4例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8例(其中 2例…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自制乳宁合剂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 3 0 0例 ,痊愈 10 8例 ,显效 86例 ,有效 84例 ,总有效率为 92 .7%。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2 97例 ;年龄 18岁~ 5 3岁 ,平均为 3 5 .8岁 ;病程为 5天~ 2 0年 ,以 0 .5~ 3年者居多。未婚16例 ,已婚 2 84例。 3 0 0例均经 L x- H767B型近红外扫描检查 ,同时有 3 7例行 B超检查 ,68例行肿块穿刺抽吸涂片细胞学检查 ,5 8例行乳头溢液常规及脱落细胞学检查 ,67例行钼钯 X线拍片 ,2 8例行活检术病理学检查。均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 ,排除乳腺癌及乳腺炎等病变。方法 :乳宁合剂 号 :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乳腺增生症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然而由于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且治疗效果不满意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为此 ,我们根据物理疗法的原理 ,研制了乳腺增生治疗仪 ,并将其用于临床。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共 10 0例 ,年龄 2 2~ 4 5岁 ,病程 3~ 8个月 ,双侧乳腺增生 87例、单侧 13例。大多数患者在月经前期乳房胀痛加重 ,手可触及乳房肿块 ,肿块直径 1~ 5 cm ,边界不清 ,质地硬度为中等 ,活动度一般 ,可有触痛 ,腋下淋巴结不肿大 ,少数有乳头溢液。全部患者均经远红外线乳腺扫描和临床体检确诊为乳腺增生。将 10 0例患…  相似文献   

12.
1997~1998年,我们对115例乳腺肿块进行近红外线扫描,以鉴别肿块性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5例均为女性,年龄17~68岁。包块直径1.5~9cm。发现肿块病史3天~2年7个月。伴有疼痛16例。乳头溢液4例。检查方...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1980-2004年我院诊治及国内报道的43例分泌脂质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43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2-81岁,平均52岁;主要症状为乳腺肿块、疼痛及乳头溢液;双侧乳房发病机率相等,病变部位主要在外上象限(76.7%)和中央区(16.3%),形态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脂滴空泡,术前确诊率为乳腺红外线检查71.4%、钼靶X线摄片50%、B超检查73.3%、细针穿刺活检69.2%;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77.5%)和血路转移,激素受体ER(-)100%、PR(-)78,5%.癌基因Cer-bB-2(+)88.7%、p53(+)78.6%;肿瘤细胞敏感的药物有VM-26和紫杉醇;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选择性放疗和(或)化疗。其中标准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占86.2%,随访35例术后2a内死亡13例,2~4a死亡11例。仅1例生存时间〉5a(已全身转移)。我们认为,分泌脂质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恶性程度高。诊断困难,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早期正确诊断及积极综合治疗可望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占全部乳房疾病的3%~8%左右,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且一些单纯乳头溢液可视为乳腺癌的早期信号,因此其早期定性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手术既是重要的乳头溢液的定性诊断方法又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0岁,5年前发现右乳头下方有一肿块,无疼痛,逐渐增大。3年前间歇性出现自发性右乳头溢液,呈血性。5天前又出现右乳头溢液伴疼痛。右乳肿块约10×10cm,局部皮肤红、肿、热及触痛明显,肿块边界不清,具有波动感,左侧乳房  相似文献   

16.
乳腺叶状囊肉瘤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祝谦  张义同 《山东医药》2000,40(11):28-28
乳腺叶状囊肉瘤又称巨大纤维腺瘤 ,临床少见 ,仅占乳腺肿瘤的 1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表现分为良性、恶性和低度恶性。近年来 ,我们收治该病患者 1 1例 ,现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以提高临床确诊率。1 资料与方法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 1 6~ 48岁 ,平均 33岁。 8例以无痛性乳腺肿块就诊 ,3例因乳腺块增大就诊。乳腺肿块位于左侧 4例 ,右侧 7例 ,乳腺中央 8例 ,占据整个乳腺 3例 ,肿块1 .5 cm× 3.0 cm~ 1 5 cm× 1 0 cm,直径 <5 cm者3例、5~ 1 0 cm4例、>1 0 cm4例。肿块质地硬 ,边界清楚 8例 ,表面分叶欠光滑 3例。肿块均无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 4 5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腋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情况及可能导致男性乳腺癌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发病中位年龄为 63岁 ,部分患者与雌激素、睾酮比例失调、局部接触放射线及遗传有关。4 5例患者均有乳晕下肿块 ,10 / 4 5例有乳头溢液 ,3 3/ 4 5例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2 8例患者进行了改良根治术 ,腋淋巴结转移率为 57.1%。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均为 (73.3 % )。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晚 ,发病原因可能与雌激素 /睾酮比例失调、遗传、局部放射治疗存在一定的关系 ,临床上主要为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 ,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类型 ,腋淋巴结转移率高 ,大部分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8.
病理性乳头溢液可由多种乳腺疾病所致。由于多数病例缺少乳房肿块及疼痛等阳性体征,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990年~1996年我院共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85例。现报告如下,并就其诊断问题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85例均为女性,年龄18~65岁,平均37.5岁...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近红外线乳腺扫描,配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试作分析一、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非哺乳期妇女,年龄30~58岁。发病时间2周至半年。临床首发表现为局部炎症3例,溢液3例;7例均发现乳腺肿块。肿块位于乳晕区或近乳晕区4例,位于乳腺内上、外上、外下象限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腺癌较难鉴别。近年来,随着病理检查的普遍开展,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986~1997年,我们收治本病患者38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9~62岁,其中31~50岁者27例。病程1个月内者14例,2~12个月13例,13个月至5年7例,6~11年4例。乳房出现肿块32例(位于乳晕深部17例,乳晕区外12例,占据整个乳房3例),肿块为1cm×1cm×1cm~8cm×8cm×7cm;乳房溢液16例(淡黄液8例,脓性液5例,血性液3例),乳房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