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2.
用激光并配合蒙药治疗 92例角膜新生血管 ,其中治愈 68例 ,有效 2 3例 ,角膜混浊减轻 ,视力不同程度提高 ,随访 6~ 1 2个月 ,治愈病人无复发。提示用激光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安全、可靠、花费少、效果好 ,蒙药能巩固疗效 ,加强治疗效果。激光结合蒙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血管新生是指从已有血管发芽生成新血管的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芽生,血管的分裂、分支,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等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1]首先在体外观察到了血管新生现象,并明确指出,促血管生长因子在治疗血管新生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生血管的管壁成熟过程中,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周细胞等支持细胞,以及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遗留的器质性损伤和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内皮祖细胞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出生后血管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修复缺血区域组织损伤,恢复损伤组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的提出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中医药在治疗缺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增加血管新生调节因子,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方面。该综述检索近期文献,总结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传统中药复方或单体成分,并进行归纳分析其不同的作用途径,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复方对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选择实验用大鼠30只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将大鼠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3组,每组10只。观察1组作为中药组,观察2组为贝复济组,对照组为空白组。作大鼠心肌缺血实验模型,术后分别给药,观察3组大鼠EC、CD、VEGF及bFGF表达。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大鼠CD与EC分布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VEGF及bFGF反应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可促进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管新生是在原来存在的血管结构上长出新血管的生物学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许多因素均可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近年来研究者对血管新生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治疗心血管新生亦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中医药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等许多治疗法则以及临床的有效性,是中医药血管新生研究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14例(14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接受了光凝、冷凝及小染切除术或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 14例患者眼压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眼压降至2.71kPa以下者7只眼(50%),眼压为3.0 ̄4.11kPa者4只眼。视力改善2只眼。有1只眼施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光凝、冷凝及小梁切除术对多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状况,使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量表(MESSS)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状况,ELISA法检测患者血管生成素-2 (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32%,对照组为60.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ng-2、MMP-9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 0.05),VEGF、HIF-1α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 0.05),Ang-2、VEGF、HIF-1α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后2组MES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MESS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ACI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加速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Ang-2、VEGF、HIF-1α、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医对血管新生的认识、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方法,即补肾填精法、益气活血化、化瘀通络法、化痰祛瘀法。参考文献25篇。 相似文献
11.
12.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坐骨神经痛的各种针刺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有效、简便、易操作、规范的治疗坐骨神经痛最佳针刺操作方案,提供思路。方法:将近年来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介绍了病因、病机、刺灸法、穴位选择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针刺神经干的优势。结果: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促进炎症消退,减少纤维瘢痕的形成,为神经功能和组织机能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临床上刺灸法及选穴繁杂,操作不规范,难以真实客观评价量效关系及指导临床。结论:直接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痛,优于循经取穴针刺法。对针刺方法的研究必须符合现代针刺研究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临床上制定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佳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法治疗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刺络放血、针刺、艾灸等方法治疗48例患者,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经5-20次治疗,痊愈40例,好转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祛瘀通络法治疗关节扭伤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肝胆经穴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与肝胆经脒的关系,提高针灸治疗糖尿病疗效。方法:采用2%链脲佐菌素(STZ)复制耱尿痛模型。针刺肝胆经原、合穴,观察其降糖作用,及对丙酮酸激酶(PK)活性、肝糖元(hepatic glycogen)含量的调节作用,并与传统的“三焦”治法相比较(各经均取原、合穴)。结果:肝胆经组降糖作用最好。优于上焦经组(P〈0.0001);优于下焦组(P〈0.001);与中焦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并使丙酮酸激酶活性、肝糖元含量最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胰腺与肝胆经脉关系密切。同此,针灸治疗糖尿病等胰腺痰患,可首选肝胆经脉,其中原、合穴可为主穴。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效果确切,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本文整理近十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高血压病临床极为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祖国医学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是历代医家从"眩晕"、"中风"、"肝风"、"肝阳"等病中均有较详细的论述。从现代医学机制角度,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高血压病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温针灸、普通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40例。2组同取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普通针刺组不加温针灸。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7.5%(P〈0.05);且治疗组在痛经、腰骶痛、肛门坠胀、月经不调、性交痛、不孕症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4):85-8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大连港医院神经康复科就诊的8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5.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62.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