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例52岁的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患者视力为20/120。检查发现后极部隆起的脉络膜痣。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延伸至黄斑区。使用维替泊芬对患者进行两次光动力治疗,其视力增至20/40。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区域消失,并且黄斑区病变消失。最后一次治疗后7个月,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使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对于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是有效的选择。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Levy J.$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oroka Universit…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应用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情况。1例28岁女性患者于罹患视神经玻璃膜疣后继发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合并明显的视物变形,应用Verteporfin行光动力治疗。治疗数周后,视物变形消失,视力提高到20/20,荧光造影未发现渗漏。治疗后16个月,患者情况稳定,视力保持在20/20。应用Verteporfin的光动力疗法可能是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audhry N.A.
@Lavaque A.J.$New England R… 相似文献
3.
4.
5.
光动力疗法及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静脉给予光敏剂,在有氧条件下,使用能量极低的激光照射与光敏剂结合的生物组织,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作用于靶组织.不仅可以直接诱发细胞凋亡和坏死,还可以引起微血管损伤,使供血减少,从而导致病变细胞死亡[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48例55眼高度近视CNV患者,注射光敏剂VisudyneTM后予50 J/cm2的红光(690 nm)照射CNV病变区83 s,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48例55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提示6只眼CNV完全闭合,30只眼CNV部分闭合,17只眼CNV小部分闭合或未闭合,出现明显活动性渗漏,2只眼出现新的CNV。3只眼接受再次PDT治疗。结论 PDT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CNV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总结了157例接受光动力疗法治疗CNV患者的护理经验,在治疗前后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结果:157例行PDT的患者中,除1例输液性背痛外,未发生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PDT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2)
目的探究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病理性近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应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74例(85眼)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病灶大小及渗漏情况及视力进行观察。结果 22例(24眼)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12例(14眼)为病理学近视,40例(47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过6个月的治疗,以上三组最佳矫正视力稳定及提升率分别为95.83%、92.86%、91.49%;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减少及停止三组分别为75.00%、64.29%、61.70%;与治疗前相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减轻的患者分别为91.67%、78.57%、93.62%。结论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确切,对病变进展可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Heimann H Gelisken F Wachtlin 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34-35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血管样条纹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评估此类患者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眼功能及形态学改变。方法:对两个三级诊疗中心3年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查项目包括:ETDRS表测定的视力、双眼底像及荧光血管造影像。PDT采用标准参数,对活动性CNV行早期反复治疗。结果:12例患者(9男3女)的15只眼进行12—50个月的随访观察(平均26.1个月,中位时间19个月)。5例病灶为中心凹外或旁中心凹CNV,10例为中心凹下CNV。基线视力介于20/63—20/16(平均20/32,中位视力20/32)。经过2—8次PDT治疗(平均4.2个月,中位时间4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5.6—72周(平均12.1周,中位时间9.2周)。 相似文献
10.
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 ,PDT)于1995年首次被应用于眼科,是从静脉中泵入一种特殊的光敏剂维替泊芬(Visudyne),然后利用689nm波长的激光照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区域.PDT选择性地破坏CNV,由于不产热,不会损伤邻近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患者的视力[1].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14.
Goldstein M Heilweil G Barak.A Loewenstein A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30-30
目的:报道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进行光动力治疗(PDT)之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公共医院里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7例患者的7只眼进行PDT治疗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所有的患眼均为继发于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新生血管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脉络膜内层的玻璃膜可因变形、老化、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破裂,如果此破裂部位位于眼底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附近,脉络膜毛细血管则可由此裂隙向内生长而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从而引起渗出、出血、机化,最终形成瘢痕,致使中央视力严重损伤,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均可在眼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是严重的致盲眼病,自2000年以来光动力疗法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疗法,它是利用激光照射,将靶组织的光敏剂激活产生化学效应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因护理不到位常可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一组经全身免疫抑制剂持续治疗无效的炎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通过光动力疗法(PD T)治疗后观察视觉及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回顾性报道6例炎性CNV s患者,全身持续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失败而改用PD T,评测患者统计数据、视力、荧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0.8岁(35~58岁)。4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点状内层视网膜病的特征,另2例怀疑为拟眼组织胞浆菌病。记录每1例患者的临床CNV活性,包括光动力治疗前视网膜下液、视网膜积血、硬性渗出物、和(或)近期视力的降低。每1例患者都经过全身应用高剂量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1/2常规维速达尔剂量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19例患者20只眼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剂量为据TAP研究小组提出计算公式按6mg/m2体表面积计算出所需总量,然后减半.激光为波长689nm的半导体激光,功率密度为600mW/cm2,激光照射病变时间为83 s;总能量密度为50 J/cm2,复诊及再次治疗标准均与TAP研究小组标准相同.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8年.[结果]20只眼中8只眼视力改善,9只眼视力保持不变,3只眼视力轻度下降.荧光造影显示治疗后7只眼荧光渗漏逐渐停止,10只眼渗漏减少,3只眼渗漏增加.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应用低于常规维速达尔剂量的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亦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国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最佳光敏剂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20.
孙明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769-770
目的 探讨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并评价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观察66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8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8只眼渗漏停止或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护理工作对操作的规范性,对不良反应的及时观察与处理,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