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几年剖宫产率以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增高原因。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1776例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增高。1999年为20.69%,2005年上升为47.29%,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胎儿因素、头盆因素持续为剖宫产主要指征。结论(1)胎儿因素和非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逐年增加。(2)对剖宫产医学指征的掌握不严格,也是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来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2004年为43.196,相比2001年18.396上升2.4倍(P〈0.01)。②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上升最明显(P〈0.01),已跃居第二位。③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臀位、疤痕子宫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结论 剖宫产指征已放宽,社会因素的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致的不必要剖宫产。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2005年间在我院行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以难产、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而社会因素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剖宫产除有绝对医学指征外的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4.
9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近9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9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3年为20%、2001年上升至57%。(2)1993年至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而近2年,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近十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午至2010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官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年上升,并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结论 剖宫产增高的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改变服务模式,以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近5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4年为21.3%,2008年为59.0%.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年上升为第1位,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列居第2、第3位.结论 近5年剖宫产率升高主要是社会因素.降低剖宫产率关键是尽量减少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率增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7年间对6352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在剖宫产指征顺位及构成比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在上升,头盆因素无明显变化,母体因素有所下降。结论做好孕妇保健、加强产前教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同时适当提高阴道助产的比率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近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2005~2006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占第一位,而2008~2009年以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第二位。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院近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发现近年来我院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31.4%,2009年为71.6%.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2005年剖宫产指征主要为难产,而最近4年,社会因素排在首位.因此,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应通过医患交流、普及产科知识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实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0.
11.
剖宫产率增高的社会因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年来剖宫产率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剖宫产率自8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提出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从孕产妇和医疗行为两方面阐述了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包括高龄初产妇、巨大儿及珍贵儿的增加,心理因素,医疗纠纷的影响,胎儿监护技术的应用等,并就如何减少社会因素的作用,使剖宫产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12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近12年来本院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年间剖宫产病例10271例,分两阶段研究,其中第一阶段(1991-1996年)有3860例,第二阶段(1997—2002年)有6411例。分析两个阶段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上升缓慢;②两阶段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头位难产取代胎儿窘迫占首位.社会因素明显增多;③第一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渐下降,第二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而产后出血率有所上升。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但剖宫产率上升到26.12%时,围生儿死亡率不继续下降,而产后出血率却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与剖宫产指征的关系。方法:对2005~2008年剖宫产304例进行回顾分析,将2005~2006年分为第一阶段,2007~2008年分为第二阶段。结果:第二阶段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差异非常显著(P〈0.005).胎儿窘迫、臀位、羊水过少、相对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剖宫产史、巨大儿为剖宫产主要指征。结论:不断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4年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以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从而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剖宫产病例19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4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4年剖宫产率为27.93%~30.00%,剖宫产率无明显变化。在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占首位,疤痕子宫的比例逐年升高(P〈0.05)。社会因素、难产、妊娠合并症、臀位、脐带异常4年间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6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2003年为43.2%,相比1998年18.2%上升2.4倍(P<0.01);(2)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最明显(P<0.01),已跃居第2位;(3)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等并发症、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结论剖宫产指征已放宽,社会因素的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致的不必要剖宫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并提高产科质量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2月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2014年剖宫产率31.18%,较前两年剖宫产率有下降趋势;其中以头盆不称、产程异常、胎儿窘迫、巨大儿剖宫产率下降明显,疤痕子宫及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望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王松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4)
对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1991年3月至1994年3月668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率为9.95%,手术主要指征为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和胎位异常,分别占31.29%、28.89%和8.98%。剖宫产并发症为9.28%,围产儿死亡率为3.0%。剖宫产率、并发症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均低于文献报道。提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严密观察下试产,可控制剖宫产率及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992年初至2001年末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对1322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我院剖宫产率趋于相对稳定。(2)引产方法及促宫缩药物的使用与剖宫产率有关。(3)臀位剖宫产逐年上升。(4)剖宫产率高,产后大出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适应证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的适应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计划生育服务站2007年10月~2009年10月730例剖宫产的手术原因、手术并发症、新生儿Apgar评分、围生儿死亡率。结果剖宫产率为同期住站分娩(1084例)的67.3%,其中社会因素423例(57.9%),医学病理因素307例(42.1%)。在医学病理因素中胎儿窘迫93例(30.3%)、瘢痕子宫48例(15.6%)、胎膜早破42例(13.6%)、脐带绕颈35例(11.4%)、高龄初产30例(9.8%)。并发症包括切口液化延迟愈合15例(2.05%)、产后出血10例(1.4%)、切口感染1例(0.1%)、下肢静脉血栓1例(0.1%)、轻度新生儿窒息99例(13.5%)、重度新生儿窒息4例(0.5%)、新生儿死亡4例(0.5%)。结论社会因素、胎儿因素、产妇因素、医疗纠纷、医疗保险等均可导致剖宫产率增加,其中以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剖宫产对母体及新生儿均有不良影响,且不能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因此降低剖宫产率关键是减少社会因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生期保健,广泛宣传剖宫产的适应证和并发症,广泛开展导乐分娩或无痛分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