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品安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时间、致病因子、责任单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0起,发病1 596人,无住院和死亡病例。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3.08%和57.27%。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37.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46.94%;发现2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暴发事件,发病19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28.47%,其中扁豆中毒占81.08%。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性暴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为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导致的暴发事件7起,发病33人。结论夏秋季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高峰,副溶血性弧菌和扁豆中毒是需要优先控制的致病因子,空肠弯曲菌污染应引起重视。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单位,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针对社区人群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 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微生物性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全省共报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94起,发病3464人,死亡1人。致病因素以沙门氏菌为主占42.27%,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占25.26%。蛋与蛋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分别是沙门氏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52.44%、36.70%和6.17%。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交叉污染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46.94%、22.02%和6.94%。有一起死亡1人的事件,原因食品为豆与豆制品,致病因素为肉毒毒素,共发生2起原因食品来源场所为送餐(包括网店)的事件。结论 建议消费者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不食用未经检测的自制的蛋与蛋制品和豆谷类制品,订购有送餐许可证的外卖商家的食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相关食品、行为及环境等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52起,发病493例。25~64岁年龄段发病人数较高,占76.26%。不同年龄组间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及老年人的罹患率较高。流动人口为主要发病人群,占65.92%。流动人口和常居人口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9月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占61.54%,其中8月份发生的事件最多,共1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是餐饮单位(占42.31%)、集体食堂(占25.00%)。在食源性疾病各致病因素中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事件最多,共19起(占36.54%)。食源性疾病各病原体检出率以副溶血弧菌最高(37.95%)。在明确病因的食物种类中,以海鲜及水产品引起的疾病最多为38.46%,其次是混合食品为25.0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10—2020年在餐饮服务场所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2010—2020年四川省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事件,所收集数据采取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四川省2010—2020年上报的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511起,发病7 868人,死亡人数7人,死亡病率为0.1%。餐饮服务场所暴发的高峰时间是6—9月,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51.5%和52.2%。明确的原因食品中,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蔬菜与蔬菜制品,报告事件数分别占15.7%和13.5,发病人数均占16.4%。已知病因事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事件最多,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2%和62.3%,7例死亡病主要由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引起。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加工不当和储存不当,报告事件数分别占21.7%和20.0%,发病人数分别占18.4%和22.2%。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引起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4 - 2018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14 - 2018年苏州各地电子上报和补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 - 2018年5年苏州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217起,发病人数3 858例,无死亡病例。事件年均发生率3.04起/百万人,发病率5人/10万人,每起事件平均发病人数18人。5月、8月和7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峰期。致病因子查明率83.87%(182/217)。由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和发病人数最多,比例为69.59%(151/271),发病人数占发病总人数的76.83%(2 964/3 858),致病因子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比例达51.61%(112/217)。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占总起数的37.79%。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率61.75%(134/217),以水产品最多见。暴发事故中查明的引发原因主要是加工不当52.07%。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等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暴发趋势。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所涉及的发病人数,按照不同原因食品、致病因素和发生环节分类汇总,并进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结果 2011-2016年中国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084起,共发病16 228例,死亡18例。2014-2016年,病例数逐年增加。蔬菜类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因蔬菜类食品致病例数均占各年份发病人数的首位;因菌类引发病例数上升趋势明显,致死病例每年均有发生,均占各年份死亡数的第一位,共致死14例,占死亡总数的77.78%,病死率为2.01%;2013-2016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发病例数增加趋势明显。发生环节主要以生产加工不当为主,占病例总数50.47%。结论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发病、致死人数随年份变化在不同原因食品、致病因素等方面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度假村1起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暴发原因,找出致病因子。方法用统一的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表获取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特征、检验结果,流行病学史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有共同的暴露进餐史、临床症状相似: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为主;在4例患者粪便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结果显示4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基因。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林黎  蒋恩霏  陈文  张誉 《职业与健康》2023,(19):2641-2644
目的 了解2014—2020年四川省在农村宴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监测系统,整理和分析2014—2020年四川省发生在农村宴席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2014—2020年四川省共上报农村宴席相关食源性疾病共85起,发病人数1 725人,无死亡病例。农村宴席暴发高峰时间在7—8月份,占36.5%;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原因食品,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27.1%和29.4%;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58.8%和67.8%;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是主要的污染环节,报告事件数分别占40.0%和36.5%,中毒人数分别占41.0%和40.5%。结论 四川省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主要致病原因是细菌性微生物,主要的污染环节是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建议针对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及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预防农村宴席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3起,累计发病人数350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第三季度。高发场所是宾馆饭店。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主要原因食品是扁豆。主要引发事件因素为加工不当。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应加强对重点餐饮场所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大对市民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4—2020年四川省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20年四川省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四川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125起、发病病例2 945例、死亡病例6例。9月及4—6月是高发月份,该时期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60.80%。事件主要分布在小学与中学。可疑食品主要来源于学校食堂与野外,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5.20%和28.80%。致病因素以有毒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0.80%和20.80%。结论 学校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应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锡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无锡市2011-2014年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无锡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5起、病例635例。55中毒事件中:第三季度发病占49.09%,细菌性食物中毒占83.64%(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高发场所为宾馆饭店,占36.36%。结论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类型主要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宾馆饭店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145起,发病2 034人;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下降;7—9月份为高发时段;发生率较高的主要为合肥等经济发达地区。原因食品主要源于宾馆饭店、小餐馆和农村宴席,分别占38.6%、13.8%和11.7%;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食品公司(37人)、学校食堂(35人)和农村宴席(19人)。查明原因食品的事件以动物类为主,占查明原因事件的35.6%。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是主要病原,其事件数构成比分别为36.6%、24.1%和15.9%,发病人数构成比分别为34.0%、28.8%和12.5%;发病人数/起事件较多的为诺如病毒(57人)和霍乱弧菌(51人)。引发因素查明率为58.6%,主要为交叉污染和加工不当,分别占已查明引发因素事件的36.5%和25.9%。结论 安徽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具有高发季节、重点场所、主要病原、食品类别和引发因素的特征,防控可针对性开展。原因食品和引发因素的未查明率较高,基层疾控的能力建设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规范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