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促进临床创新与专利转化, 宁波市第一医院构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管理信息平台, 优化临床创新与转化资源供给, 探索临床创新与转化管理新路径。方法通过基于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 实现的云数据平台管理医疗器械创新研究、专利申报与转化一系列过程, 具体阐述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功能与实践, 并探讨平台建设中的问题。结果自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管理信息平台运行以来, 已被临床医护、企业和第三方代理公司接受和认可, 缩短创新项目的研发与转化时间。结论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管理信息平台, 促进临床创新项目产出与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具有科研应用及临床应用意义的重症医学专病库。方法 基于医院构建的临床研究数据平台,挖掘重症医学相关的业务系统数据,建立重症医学专病标准数据集模型,实现专病库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整合,形成具有数据分析与检索能力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及应用平台。结果 通过数据治理,将医院沉淀10年的重症医学数据重构为符合重症研究需要的重症医学专病库,实现了系统自动、持续地生成高质量、标准化、结构化的重症患者诊疗数据。结论 搭建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可实现重症患者病例检索、病程浏览和患者数据导出等功能,支持重症医学相关课题研究,辅助科研人员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应用于临床,验证其辅助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解决医院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数据相关问题,结合数据治理相关研究和方法体系,构建医院绩效考核信息平台数据治理体系,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方法 提供以数据标准、采集、管理、整合、共享及分析应用为主,围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数据标准、数据源、数据仓库、智能平台全过程管理,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结果 形成绩效考核数据资源库,推动实现数据统一规范,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结论 建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治理体系,真正实现全流程数据共享及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公立医院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临床科研工作者实现创新产品转化与应用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临床试验管理流程及科研项目的信息化,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和质量,但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其核心问题在于临床数据采集没有统一标准、全流程管理脱节、沟通协作模式落后等。建立标准化的专病数据库已经成为实现标化临床数据的有效手段,是打通全流程管理堵点、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不仅存放了大量历史数据,而且提供了利用这些信息的先进手段。尤其是对于医疗信息重要载体的病案,如何建立数字化病案管理计算机系统和配套加工、管理、应用体系,从中挖掘和提炼出丰富的信息用于决策和教学科研,不断满足医院临床、科研、管理及患者利用的需要,达到广泛应用病案信息的目的。方法针对病案信息如何开发利用问题,我院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病案信息网络体系框架。最终使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全院内部网之间完美结合。结论通过开发病案统计信息网络体系及构建网络利用信息平台。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卫生病案、统计信息化软环境,实现了病案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6.
目的 依托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采用平台化思想,构建专病定制平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监测业务.方法 采用参数法、模块重组和工具软件相结合的平台构建方法,进行系统定制平台的搭建.通过传染病监测业务的梳理,提取专病监测模型.结果 通过专病定制平台,成功实现乙脑等专病系统的定制,完成乙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以及监测点宿主、媒介等数据的在线上报,实现安全的用户管理和实时的数据更新.结论 定制平台的建立,对不明原因的疾病监测提供了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数据采集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传染病疫情控制起到关键作用.系统定制平台的开发和使用,不但节约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速度,而且便于用户操作和用户管理,是未来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建立专病数据库,便于医务人员快捷提取信息。上海市胸科医院先心病专病数据库基于多源数据汇集,设置后结构化、脱敏安全和质控管理等数据治理环节。数据集共包含8个纬度、65个域和781个数据单元,纳入了2 384例患者资料,实现了专病数据管理,为疾病深度分析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的重要举措。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 其作用是实现上下联动, 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联体服务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联不通"的问题, 医联体需要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 建立区域性的转诊平台, 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一体化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针对分级诊疗的"十六字方针", 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转诊系统, 纳入S2B2C模式理念, 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不可篡改和分布式记账的特性, 实现了与下级医院的数据独立存储, 形成信息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 为医联体管理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科研数据信息服务的内容及特点,为医院科研数据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访问各医院官方网站,结合文献研究,梳理各医院提供科研数据信息服务现状。结果最终纳入22家医院,有3家提供信息系统数据提取申请服务,2家支持电子数据采集服务,18家开展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含专科专病数据库)服务。其中1家医院既有信息系统数据提取申请服务,又有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结论三级公立医院科研数据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信息系统数据提取、电子数据采集以及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含专科专病数据库)等,但也面临挑战。可从建立完善的科研数据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以项目管理模式开展科研数据信息服务,提高科研数据信息服务人员满意度等方面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负担重。乳腺癌诊疗及相关预后研究必需的临床队列建设面临诸多瓶颈,国内乳腺癌大型队列研究相对匮乏,存在标准不统一、失访率较高、重复建设、无法共享等问题。本课题为改善我国目前大型临床队列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联合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合作建立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为进行乳腺癌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提供数据平台和技术支撑。方法 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专病队列的建立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专家论证建立乳腺癌队列标准化入组指标集,收集入组对象的基线信息、诊疗相关信息并采集生物标本。根据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数据安全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形成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的诊疗及预后研究的随访体系。结果 基于标准化的数据集,利用北京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动态信息采集终端和社会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依从性及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研发出了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数据库,截至2020年2月临床队列数据库中纳入患者12 147名。队列建设过程中采集样本资源,并与山东大学牵头开展的生物样本库多中心质量控制体系及共享评价体系研究合作,构建了开放共享的生物样本库网络,形成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全链条的研究平台。结论 本研究随着“十三五”规划精准医学研究的实施,为乳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国家制定相关医学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20,(3):407-410
目的探讨检验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解决信息化程度低、使用高峰期不稳定、患者查询结果不方便以及无法为医院管理和临床科研提供全过程节点数据等问题。方法详细介绍了基于互操作信息平台的检验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及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业务流程,以及系统应用后取得的效果。结果解决了系统间的数据通讯以及电脑端、手机移动端、自助机端的数据共享等问题,把基本检验业务、临床专科实验室业务、床边检验业务、多院区业务统一管理,形成大检验数据中心,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助力。结论基于互操作信息平台的检验信息平台有助于提高医院检验管理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可进一步完善检验仪器数据监测和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等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便利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优化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及其信息数据库,实现临床和科研样本的信息化管理。代谢性疾病样本库信息化建立的流程趋于完善,建立不同类型二维条码的生物样本,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信息化管理可视化数据库,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资源。初步构建的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管理体系为各项研究提供样本系统管理和查询、检索,便于规范管理,尝试探索性构建转化医学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患者就医成本,优化医院门诊结构,拓展专家服务能力,闭环专慢病诊疗流程.方法:构建一体化的儿科患者服务平台,以互联网医院为统一入口,分层提供线下就医、线上复诊与咨询、儿科专慢病管理服务.结果:平台实现了便捷患者就医、提升诊疗质量、优化门诊结构的综合目标,并实现了对患者整个诊疗周期的立体化管理.结论:以"入口归一,服务分层"原则构建的患者服务平台能够满足患者不同类型的就医需求,为大型儿科医院患者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临床需求构建肺功能信息化系统,减少人工录入环节,提升检查效率和质量,促进数据合理使用和共享。方法:根据临床肺功能检查现状及临床医师对肺功能检查数据的应用现状分析临床需求,构建肺功能信息化系统,采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及应用层。可满足从患者预约环节开始至检查结束为止的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肺功能检查数据可传输至医院信息系统(HIS)供门诊和病房快捷查询和调阅。结果:系统于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共累计完成4万份肺功能检查报告的数据传输,为临床科研提供400例患者数据。系统提升科室工作效率,使患者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由25 min缩短至15 min;患者检查前信息录入时间由3 min缩短至0.5 min。结论:肺功能信息化系统使患者检查更加顺畅,技师工作更加快捷,临床查阅报告和收集科研数据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生物样本库对临床转化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生物样品数量的日益增加和研究需求的多样性,传统的电子表格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庞大样品量及其临床信息高效、集中管理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生物样本实行信息化管理,构建恶性肿瘤生物样本及临床信息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实现生物样本信息的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 方法以恶性肿瘤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对恶性肿瘤样品源及样品信息进行结构化设计,通过恶性肿瘤样品组、样品源组、虚拟医用冰箱的构建,整合恶性肿瘤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等相关信息,并实现查询统计功能。 结果成功构建了恶性肿瘤生物样本数据库,包含样品组、样品源组、虚拟医用冰箱组,实现了生物样本的查询统计应用,包括各癌种的样品量统计、各科室血液样品和组织样品的采集量统计,以及对样品管出库管理的应用。 结论构建的恶性肿瘤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库,数据信息完整、结构设计合理,样品组信息具有可扩展性。该数据库满足了我院当前生物样本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实现了多项查询统计应用和出库应用,为相关恶性肿瘤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实践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10月, 某三级甲等医院启用临床智能应用平台, 该平台以AI助理为智能应用载体, 支持智能应用的角色扩展、功能扩展和内涵扩展, 为临床智能化建设奠定基础。截至2022年7月, 临床智能应用平台借助AI助理已嵌入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业务系统, 实现了辅助诊断、辅助治疗、风险预警、AI病历质控、科研入组和传染病管理等智能应用, 丰富了骨科和耳鼻喉等专科的智能应用内涵, 满足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集成化和一体化要求, 为临床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智能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7.
探索构建可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系统化、规范化、便捷化、标准化的医德管理系统,提高医德管理效果。以医德考评体系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支撑,建立全方位全流程信息化的医德管理系统,具体包括:构建医德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医德量化管理机制、搭建医德管理操作平台、建立医德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医德管理标准化数据库、与集成化协同管理平台交互。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医德管理系统可通过协同管理平台与医院综合管理系统融合,实现管理数据互通共享。基于协同管理平台的医德管理信息系统可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赋能型心衰健康管理平台,促进心衰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改善临床结局。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搜集高质量临床证据,构建患者赋能型心衰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平台推广与应用,对心衰患者行为进行干预。结果平台应用后,医护人员心衰知识水平显著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升,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应用效果良好。结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赋能型心衰健康管理平台是心衰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开展高质量随访对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疾病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使用REDCap系统建立眩晕患者专病队列并长期随访的设计及使用经验。设计在线调查表单采集患者基本资料,整合眩晕头晕残障程度评估量表、平衡信心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作为主要研究结局收集工具,通过链接医院信息系统的方式导入患者临床检查结果。以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5个事件采集节点,设置和创建前述数据收集表单,梳理并制定研究质量控制流程,设置并管理不同研究者的权限,最终建立眩晕患者专病队列项目并采集随访数据。截至2022年6月22日,已收集到378名眩晕患者数据信息,并计划进一步随访。实践发现,基于REDCap建立的专病队列随访项目可实现多地点、多终端同时输入,可实现医疗数据录入、质控及权限管理,可构建随访工作日历,最终建立优质高效的研究数据库。其设计流程简单、操作容易、信息收集完整,为耳鼻喉科医师开展眩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免费、便利、高效及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和数据采集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梳理医务管理的业务清单,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一体化医务管理质控平台,助力医院改善医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方法: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CDR),实现医务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结果:通过完善医务办事流程,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医患沟通与科室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结论:医务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实现,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促进科室合作,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为管理部门和临床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