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其中30例为一般病例,30例为难治性病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胸部的影像学等差别进行回顾,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RMPP临床判断指标。结果发热时间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7,p<0.01);两组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以及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的表现可见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热时间>10 d、CRP>40 mg/L、出现大片肺部高密度的实变影,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判断的指标。结论发热时间、CRP水平及影像学表现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LDH)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患儿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RMPP患儿作为RMPP组、120例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eneral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GMPP)患儿作为GMPP组,另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MGB1、GM-CSF、CRP、LDH的水平,分析不同组间血清HMGB1、GM-CSF、CRP、LDH水平以及HMGB1、GM-CSF、CRP与LDH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HMGB1、GM-CSF、CRP、LDH指标对RMPP的诊断价值。结果RMPP组、GMPP组、对照组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的血清HMGB1、GM-CSF、CRP、LDH水平高于GMPP组和对照组(P<0.05);RMPP组的血清HMGB1、GM-CSF、CRP水平与LDH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0.394、0.509,P<0.05);血清HMGB1、GM-CSF、CRP、LDH对RMPP具有预测价值(P<0.05),其临界值分别为76.74 ng/ml、8.31 ng/ml、24.35mg/ml、247.60 U/L。结论血清HMGB1、GM-CSF、CRP、LDH增多与RMPP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上作为预测RMPP的血清标志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对应预防策略,以降低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18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儿是否并发大叶性肺炎将其分为对照组(138例,未并发大叶性肺炎)与观察组(46例,并发大叶性肺炎)。将所有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中病程>7 d、存在胸腔积液、存在肺外并发症的患儿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病程>7 d、存在胸腔积液、存在肺外并发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CRP水平高、LDH水平高、ESR水平高均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OR=1.968、1.887、1.904、1.910、1.747、2.214、2.192,均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可用于区分儿童支原体肺炎(MPP)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危险因素,确定预测RMPP的联合因子,为RMPP患儿定制精准治疗和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的141例MPP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按照前3天治疗效果分为MPP组和RMP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与RMPP有关的危险因素,再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经逐步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联合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测效能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41例,其中MPP85例,RMPP5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胸腔积液、咳嗽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淋巴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百分比(LY%)在MPP组与RM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将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作为联合因子建立RMPP预测模型,AUC为0.834(95%CI:0.768~0.900),Youden指数最大为0.522,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71.8%。结论 本研究为RMPP患儿构建了合并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对于RMPP的预测诊断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了解难治性肺炎(MMP)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方法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因素经卡方,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了128例MPP患儿进入分析。难治性MPP组38例,男18例;普通MPP组90例,男56例。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难治性MPP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普通MPP组(P均0.05);发热超过10d(χ~2=27.746)和胸腔积液(χ~2=43.308)与难治性MPP相关(P均0.05)LDH、ALT、AST和CRP水平难治性MPP组均显著高于普通MPP组(P0.05)。②选择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实验室指标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天数(OR=1.422,95%CI:1.040~1.944)、血清ALT水平(OR=1.141,95%CI:1.024~1.271)和CRP值(OR=1.041,95%CI:1.017~1.065)是难治性MPP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疾病早期存在持续高热、CRP增高、肺外损伤,胸腔积液是进展为难治性MPP的独立相关因素,应早期积极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及诊断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识别危险因素。同时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新变量与其他因素进行ROC曲线评价,以评价新变量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淋巴结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MPP组胸腔积液率及实变范围≥2/3肺叶率均显著性高于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PP组C-反应蛋白(CRP)、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氧酶(LDH)及白细胞介素-6 (IL-6)检测结果显著性高于MP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IL-6及LDH为RMPP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显示LDH、CRP及IL-6联合检测诊断RMPP效能较高。结论影像学检查联合LDH、CRP及IL-6检测对早期判断与识别RMPP可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20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96例为感染组,余下114例为非感染组,对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的相关诱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患儿院内感染率为48.00%;单因素分析可见: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与性别、生活环境、WBC水平无关(P0.05),与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特应体质、发病季节、CRP及补体C3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特应体质、发病季节不是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年龄2岁、住院时间≥20 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2岁、住院时间≥20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是出现院内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当高度警惕此类危险因素,减少患儿因院内感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治疗疗效差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需联合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8例RMP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设计建模组与验证组。建模组共197例,根据常规治疗是否有效分为常规治疗组(106例)与支气管镜组(91例),验证组共131例。记录RMPP患儿的年龄、热峰、热程,检测患儿血清白细胞(WBC)、快速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D-D),在入院48h内完成肺部CT检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获得RMPP患儿需联合支气管镜辅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7天(OR=4.339,95%CI:1.440~13.830)、HNL>115.5ng/mL(OR=10.922,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43例RMPP患儿(观察组)及51例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对照组)的CRP,对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血沉(ESR)、影像学特征及发热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观察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CRP峰值高,持续时间长,而对照组MPP患儿峰值低,治疗后迅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实变等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可作为MPP急性期的一个敏感指标,可早期判断或预测RMPP病情轻重、是否发生合并症及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预测评分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162例,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予以治疗,并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喘息分为喘息组(53例)和非喘息组(10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喘息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比值比(OR)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赋分并构建喘息发生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价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喘息组特应性体质、支原体感染占比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非喘息组,血红蛋白、用力呼气中段流速预计值(FEF25%~75%pred)低于非喘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应性体质(OR=2.593,95%CI:1.008~6.671)、支原体感染(OR=2.302,95%CI:1.035~5.119)及嗜酸性粒细胞(OR=2.012,95%CI:1.318~3.071)为肺炎患儿治疗后喘息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OR=0.961,95%CI:0.937~0.986)、FEF25%~...  相似文献   

11.
郎会利  宋庆红  李风 《现代保健》2011,(14):183-184
目的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康复训练在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科收治的7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干预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入院后即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发热天数、肺部啰音消失天数及住院天数的差异,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及最大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和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热天数、肺部啰音消失天数及住院天数[(6.43±1.91)d、(9.67±1.95)d及(11.97±1.92)d]均短于对照组[(8.22±1.47)d、(11.45±1.60)d及(14.60±1.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4.18及6.26,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EV1、FEV1/FVC及PE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SAA、CRP、LDH、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后FEV_(1)、FEV_(1)/FVC及P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A、CRP、LDH、IL-6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呼吸康复训练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水平,降低炎症细胞水平和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指标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确诊为RMPP的患儿3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患儿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特异性外周血淋巴细胞指标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肺实变发生率[83.33%(25/30)]、胸腔积液发生率[86.67%(26/30)]及住院时间长[(13.68±3.22)d]均高于对照组[2.50%(1/40)、2.50%(1/40)、(8.45±2.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997、51.254,t=7.847,均P<0.05)。两组患儿外周血CD3^(+)百分比、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19^(+)百分比及CD56^(+)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3^(+)绝对计数[(1548.40±158.04)个/μl]、CD4^(+)绝对计数[(605.83±73.45)个/μl]及CD19^(+)绝对计数[(456.33±40.26)个/μl]均低于对照组[(1826.50±205.30)个/μl、(736.56±81.47)个/μl及(403.94±32.94)个/μl],观察组CD56^(+)绝对计数[(582.43±51.26)个/μl]高于对照组[(513.85±48.81)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0、6.926、5.813及5.694,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D3^(+)、CD4^(+)、CD19^(+)及CD56^(+)绝对计数预测RMPP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联合预测的AUC值最高。结论外周血CD3^(+)、CD4^(+)、CD19^(+)及CD56^(+)绝对计数对RMPP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RMPP发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EB)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EB病毒致IM患儿1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肺炎组55例和非肺炎组13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水平较非肺炎组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脏肿大、热程是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OR=2.109,2.079,1.972,P<0.05)。结论 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后血清CRP、PCT、NLR呈高表达;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给予患儿针对性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MPP患儿,将其分为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 (RMMP)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损伤将RMPP患儿分为合并肺外损伤组和未合并肺外损伤组;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儿外周血中miR-15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结果 共有MPP患儿136例,普通MPP组80例,RMPP组56例;RMPP患儿中肺外损伤组25例,无肺外损伤组31例。RMPP组IFN-γ、IL-4、miR-155水平高于普通MPP组,IFN-γ/IL-4低于普通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PP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07,P=0.021);miR-155诊断RMP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且miR-155是RMPP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肺外损伤组相比,肺外损伤组IL-4、miR-155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外损伤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不相关(P>0.05);miR-155诊断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且miR-155是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55在R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平衡密切相关,且对RMPP诊断及肺外损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血清总IgE水平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及对RMPP患儿早期识别的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市儿童医院呼吸二科2016年1-10月收治的临床确诊为RMPP患儿60例检测血清IgE水平,根据IgE水平将患儿分为IgE升高组40例(试验组)和IgE正常组20例(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发生一过性喘息、血清CRP40mg/L的比例较高,胸部影像学上发生多叶病变和胸腔积液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儿肺泡灌洗液出现MP-DNA高拷贝(106copies/ml)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对RMPP患儿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MPP患儿IgE水平升高可成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预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特点及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为早期识别病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探讨变化规律。结果 148例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咳嗽、发热或喘息天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M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IgG水平低于非感染组。两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嗽、喘息或发热的时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IgM水平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特征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6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重症组;78例儿童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轻症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延迟(OR=2.074,95%CI为0.607~10.974)、CRP升高(OR=5.882,95%CI为0.463~25.782)、IL-6升高(OR=3.273,95%CI为0.487~18.816)及PCT升高(OR=2.154,95%CI为0.663~23.893)均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过度炎症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延迟、CRP、IL-6及PCT升高均可显著增大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风险,有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7年9月海宁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2 8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RMPP组160例,非RMPP组2 64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肺功能、影像学表现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的差异性及发生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RMPP组热程、发病至住院时间较非RMPP组延长,而学龄期儿童、特应性体质、反复发热、剧烈咳嗽、心动过速、肺部叩诊浊音比例高于非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 RMPP组白细胞(WBC)异常、痰培养阳性、血沉(ESR)≥50 mm/h、C反应蛋白(CRP)≥40 mg/L比例及血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IgG、IgM、IgE水平高于非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 RMPP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中段呼气流速(MMEF 25-75)、2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速(MEF25)、50%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速(MEF50)低于非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 RMPP组肺部CT中大片状高密度实变影面积≥2/3肺叶、磨玻璃样改变、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高于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特应性体质、热程≥10 d、ESR≥50 mm/h、CRP≥40 mg/L、肺功能重度异常、肺部大片状高密度实变影面积≥2/3肺叶、胸腔积液为发生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与非RMPP患儿相比,RMPP患儿具有病程长、反复发热、肺功能损伤严重及ESR、CRP等炎性指标上升等特点,临床应积极监测其肺功能、血清学指标,结合影像学特点早期给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和胸部影像动态监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4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于病程第3、7、14、21、28及28天动态监测及观察患儿体温、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胸部X线和CT表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患儿WBC在正常范围内和GR%60%最多,峰值均在病程的第7天,CRP升高和ESR增快峰值均在病程的第14天,均于病程第21天恢复正常。胸部影像呈现早于肺部体征多样化的炎性改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程10 d、体温≥38. 5℃、GR%60%、CRP≥60 mg/L、ESR≥60 mm/h、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等肺内并发症等是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WBC、GR%、CRP、ESR和胸部影像不同时期的表现对病情严重程度、组织损伤及其修复程度的判断有提示作用,加强动态观察与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早期干预,可积极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