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异常情况,对异常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以2015-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对象,采用《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超记录水平核查登记表》对超记录水平剂量放射人员进行调查,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5-2018年房山区共14人次个人剂量超过记录水平,均为医疗机构放射工种,非医疗机构未发生。在个人剂量超过记录水平的14人次中,按职业分布:从事放射诊断工种的为11人次,占剂量异常总人次数78.57%,从事介入工种的为3人次(21.43%);按剂量范围:异常剂量在1.25 m Sv~5.00 mSv之间的为13人次,占剂量异常总人次数92.86%;异常剂量在5.00 mSv~10.00 mSv之间的为1人次(7.14%)。剂量异常原因主要有被水浸泡、未取下剂量计扶持患者、剂量计留置机房等。结论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放射安全情况较好,医疗机构是主要干预单位,从事放射诊断和介入工种的放射人员是主要干预对象,虽然未出现实际受到大剂量的照射情况,还是存在实际受照的个人剂量异常人群,建议应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18年我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达到调查水平的原因,为行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周期剂量达到或超过1.25 mSv/周期的放射工作人员发放《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核查表53份102人次,回收47份95人次,回收率88.68%,有7人次未反馈核查表。有15人次15.79%人员受到实际照射,其中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曝光时未关闭防护门。有80人次84.21%未受到实际照射。结论 绝大部分达到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人员未受到实际照射。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工作时未关闭防护门,受到异常照射。介入医学、核医学和工业移动探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异常照射的概率高。对未反馈的调查表进行可疑结果复核,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和审管水平。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管,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进一步改进介入医学、核医学、工业移动探伤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和防护条件。  相似文献   

3.
钱如倍  王喜玥  薛诚 《中国校医》2022,36(12):912-915
目的 分析某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剂量测读系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将每年监测4次及以上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共收集3 010人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1 mSv·a-1。98.84%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1.0 mSv;5人年有效剂量>5.0 m Sv。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0 mSv·a-1,低于2017年的0.11 mSv·a-1、2018年的0.12 m Sv·a-1和2020年的0.12 mSv·a-1(P均<0.05);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08 mSv·a-1,低于诊断放射学的0.11 m Sv·a-1、牙科放射学的0.14 mSv·a-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出现异常剂量结果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共计12 595人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23人次异常结果。出现监测异常结果的主要工种为医学应用中的诊断放射学,占比69.60%。有17人次的剂量结果在1.25~5 mSv,占比73.90%。结论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异常剂量结果均为非职业照射剂量值,主要原因是剂量计曾留置于工作场所。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和严格监督检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2014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广西3个地市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要求,定期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1 038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占监测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8.8%和98.2%,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20 m Sv/a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2013—2014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管理和改善放射工作环境,可进一步有效降低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2018年度北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中89人次个人剂量异常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分布及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89人次异常剂量占本年度总监测人次数的0.19%。其中从事医用诊断放射学的人次数最多(占56.2%),其余为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人员(各占16.9%);异常剂量人次中,13.4%为真实职业照射剂量;77人次(占86.6%)为非职业照射引起,且其中41.6%的异常剂量是由于剂量计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引起的。提示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缩短其接触射线的时间;同时加强监督监管力度,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水平.方法 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受照剂量.结果 2013—2015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1099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2 mSv,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核医学科,为0.51 mSv/a,其次是介入放射学科,为0.41 mSv/a.结论 广西区内受调查的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剂量限值之内.应重视对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保证报告值的准确可靠。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常规监测和剂量调查。结果 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正常照射、误照射和故意照射,误照射人员最多;区县级主要为防护不到位,市级主要为剂量计遗忘辐射场。结论 要使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更加规范,必须走法制化管理的道路,基层放射防护设施及措施有待加强。对剂量异常非实际受照人员,给出名义剂量;对剂量异常实际受照人员,健康体检,估算其受照剂量,改善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和放射工作单位的利益。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常规监测和剂量调查。结果 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正常照射、误照射和故意照射,故意照射人员最多。结论 要使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更加规范,必须走法制化管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和放射工作单位的利益。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常规监测和剂量调查。结果 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正常照射、误照射和故意照射,故意照射人员最多。结论 要使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更加规范,必须走法制化管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6—2018年天津市河东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更好的开展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对天津市河东区所有医疗机构781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河东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有效剂量分别为35.77、43.81、33.45 mSv,3年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14 mSv/a,远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以医用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贡献集体剂量当量最多,为56.49人·m Sv,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剂量当量最高,为0.25 mSv/a。结论天津市河东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之内,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作为今后放射防护的重点,同时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济宁市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为针对性开展放射人员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热释光设备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以2017—2021年济宁市某放射诊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分析连续5年个人监测剂量结果。结果 2017—2021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 685人次,全部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 608.12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5 mSv。不存在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a的人员。不同年份个人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168,P<0.01)。2021年个人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70 mSv。≥5年工龄组高于<5年工龄组,10~<20和≥20年工龄组高于5~<10年工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职业类别个人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603,P<0.01)。核医学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06 mSv。结论 2017—2021年济宁市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低水平,在放射防护管理上应重点关注核医学、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原因,给出解决方案。方法 对单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调查水平的人员发放大剂量调查表,要求本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结果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3 804人次,其中有21人次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占比0.55%,最大剂量为14.88 mSv,最小剂量为1.264 mSv;异常数据主要分布于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两个工种。结论 个人监测结果异常均非实际受照,剂量计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计管理不善造成的。加强法制教育及放射防护知识宣传,增强基层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佩带、保管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国家和上海市放射卫生相关规定,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器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对异常值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及分析。 结果 2010-2013年共监测3 291人次,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6 mSv/a,98.45%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5 mSv。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0.82 mSv/a,其次为公立医院(0.73 mSv/a),私立医院最低(0.31 mSv/a)。2010-2013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发生率逐年下降(趋势χ2=16.14,P<0.01),共有49人次监测异常,其中44人次为不规范使用个人剂量计造成的虚假剂量,确因工作原因受到过量照射的仅5人次。 结论 宝山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超标现象,应加强对企业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与监管。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某三甲肿瘤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评价其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按照GBZ 128-2016《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收集整理和分析2018-2021年该医院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数据。结果显示,2018-2021年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061 mSv/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2019年最高,为0.08 mSv/年,2020年最低,为0.045 mSv/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1);各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诊断放射组最小,为0.05 mSv/年,放射治疗组最大,为0.095 mSv/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6,P<0.01);男性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2 000,P<0.01);4年间发生异常照射的主要为介入放射和放射治疗人员。提示,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仍需加大督导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佩戴情况及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加强对放射治疗与核医学放射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进行现场调查分析,为规范开展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该市某三甲医院2名放射工作人员,即医师A和医师B,采样现场核查、现场放射防护检测及现场询问等现况调查方法,并详细记录调查结果。结果受调查的2名放射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年度常规检测及本次调查现场放射防护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除了受调查的2名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结果异常以外,其他人员检测结果均1.25 mSv;医师A曾经佩带个人剂量计接受过放射性检查,医师B接受放射性检查时剂量计被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结论本次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原因为2名放射工作人员非正常使用剂量计所致,提示该院存在放射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和对监测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应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制订差错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和记录异常情况,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江苏省省管单位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2010年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方法以2010年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值为研究对象,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当量Hp(10)。结果 3 273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其中95.0%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243 mSv。结论江苏省省管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其中,医疗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异常原因,据此提供相应对策。方法发放调查表格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剂量异常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部分的个人剂量异常情况发生在医疗机构,其中78%的剂量异常属非个人真实受照,其余22%为个人真实照射,个人真实照射所致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场所或个人防护条件较差。结论放射工作机构应采取措施,改善工作场所和人员防护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宣传贯彻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规定;检测服务机构应健全个人剂量计种类,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2010-2016年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不同职业类别工作人员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方法,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该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并对2010-2016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6年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02、1.02、1.01、0.56、0.32、0.39、0.41 mSv,7年平均剂量为0.56 mSv;7年间监测人数不断增加,人均年有效剂量呈下降趋势,并在一个水平相对稳定。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之内,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但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剂量应是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我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和防护水平,为评价放射防护的安全程度、员工的健康状况和放射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将5年来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2002—2006年天台县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报告。1.2方法按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佩戴热释光剂量计(TLD)元件,综合考虑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所受剂量的大小、剂量变化程度等因素确定3个月更换TLD元件内芯,并及时将元件内芯送省疾控中心检测,监测周期1年。对检测周期内接受的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小于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