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男 《智慧健康》2023,(16):66-70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小骨瓣经侧颞入路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小骨瓣经侧颞入路手术组(小骨瓣手术组)、传统开颅手术组两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情况、血压、颅内压、神经功能、昏迷程度、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结果小骨瓣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血肿清除率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小骨瓣手术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颅内压、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MESSS评分、GCS评分、GQOLI-74评分均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小骨瓣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χ^(2)=13.562,P<0.05)。小骨瓣手术组患者的预后Ⅰ级、Ⅱ级比率均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Ⅴ级比率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但两组患者的预后Ⅲ级、Ⅳ级比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Z=1.981,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小骨瓣经侧颞入路手术的效果较传统开颅手术好。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477-1478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在治疗脑出血实践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和开颅手术组(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每组患者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口大小、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开颅手术组,创口大小显著小于开颅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手术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整体效果更好,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76例)和穿刺引流组(76例)。开颅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穿刺引流组进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 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预后情况, 统计两组术前、出院时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结果穿刺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P<0.05), 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降低(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rFA)、各向异性(FA)值较术前升高(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rFA、FA高于开颅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均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11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治疗有效率63.79%,手术组有效率43.1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损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颅手术组,分别给以经颅钻孔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微创组术后近期GOS评分优于开颅组,术后6个月远期生存质量评价,总良好率微创组亦优于开颅组(P 〈0.05),术后再出血率无差异(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并发症少,减轻脑损伤,改善疗效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脑出血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天津市津南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 7,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 5,P<0.05)。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损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经新型透明撕开鞘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手术组于导航辅助下经透明撕开鞘内镜微创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分别统计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及预后指标。结果内镜手术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0.82±0.02,对照组为0.73±0.0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EGO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导航辅助经透明撕开鞘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传统开颅手术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5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组(简称观察组)以及传统开颅术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65.52%,优于对照组的48.8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开颅术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建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7):1390-1391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穿刺血肿液化引流术(A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对比分析预后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1)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21.49,P<0.01;B组t=19.62,P<0.01);(2)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24,P<0.05).结论 微创血肿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病死率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周春鹏  张刚利 《中国校医》2020,34(9):681-68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某医院的84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为(65.39±5.58)分,高于对照组的(46.65±4.42)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为(29.38±2.07)分,低于对照组的(34.22±2.17)分,(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χ2=4.459,P=0.035)。结论 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血肿清除率高,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操作和ICU入住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齐涛 《现代养生》2014,(10):100-100
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对其分析疗效,以探究出最佳的治疗手段。方法:将2008到2010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中微创70例,开颅降压66例,对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1个月)和长期(治疗3个月)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近期疗效表明微创组、开颅组没有起色、恢复良好的比例分别为33.6%、66.4%,47.8%、52.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治疗,其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年存活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给予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给予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GCS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经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存活率(72%)显著优对照组存活率(52%),组间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病死率(28%)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4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病死率较低,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双针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双针微创碎吸术组(54例)和开颅手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双针微创碎吸术组生存率[87.04%(47/54)]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68.3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针微创碎吸术组恢复良好率[68.52%(37/54)]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36.67%(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双针微创碎吸术组脑疝患者的生存率[66.67%(12/18)]及恢复良好率[22.22%(4/18)]均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分别为50.00%(10/20)、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通过双针微创碎吸术清除血肿,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术后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实施甲状腺癌切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12个月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为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11.90%、16.67%、25.00%),有统计学意义(χ^(2)=4.298,5.439,7.810,6.432,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9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86%,有统计学意义(χ^(2)=4.409,P<0.05)。结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癌远期的转移与复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应激状态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给予试验组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激状态、炎症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8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E、Cor、ALD、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TNF-α、PCT、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脑脊液漏、再发出血、颅内感染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硬膜下血肿发生率(1.86%)低于对照组(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硬通道微创手术相比,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能有效改善患者应激状态,控制各项炎性指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监测指标(出血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及手术不良结局;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并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并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D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疗效非常理想,可改善手术监测指标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吴雁飞 《医疗装备》2023,(22):81-83+8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手术,试验组行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及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P<0.05),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且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比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更显著,手术效率更高,术后更快恢复,且血肿清除率更佳,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夏金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614-4615,4619
目的 观察微创介入手术与开颅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7月~2010年8月,某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共64例患者,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按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微创介入观察组及开颅手对照组两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热人数、住院时间、意识状态评分、死亡人数.结果 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的患者钻孔组与开颅组相比患者在5d后NIHSS评分,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在50~70 ml之间的两组术后,患者在5d后NIHSS评分、术后发热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ADL(日常生活量表)分布情况,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介入治疗适用于中等量脑出血患者,手术创伤少,治愈率高,术后恢复好,开颅手术适应于较大量出血,血肿清除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人行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的80例脑出血病人的收治情况,按照治疗差异分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93.54±14.37)min,出血量(65.76±5.24)mL,住院时间(12.13±1.42)d,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t=11.1452/29.7471/9.4460;观察组治疗后GCS(13.55±0.37)分,NIHSS(8.37±2.38)分,BI指数(81.05±3.16)分,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t=14.6969/4.9751/9.3890;观察组(5%)并发症数据低于对照组(20%),P<0.05,χ2=4.114。结论脑出血病人行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