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接诊的10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针灸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VFS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18.00%和6.00%;实验组的显效率、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4.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u=4.5874,P﹤0.0001);第-周时,实验组患者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7.9275,P﹤0.0001);第二周时,实验组患者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3113,P﹤0.0001);第三周时,实验组患者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3571,P﹤0.0001).结论: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采用针灸+中医康复化标准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针灸+中医康复标准化训练治疗。分析两组在治疗后的咀嚼功能,对比中医症状,判断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SSA评分、VFSS评分分别是(18.47±1.58)、(8.76±1.1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6±1.14)、(8.76±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91.11%,41/45)高于对照组(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中医康复标准化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在治疗后的咀嚼能力恢复明显较好,中医症状评分明显较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应用针灸康复疗效疗法对改善其病情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86例自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实施随机分组,为参考组(43例)患者提供常规康复训练指导,干预组(43例)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指导的基础上采用针灸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干预前后患者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患者VFSS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VFSS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 0.05。干预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干预前,吞咽功能分级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参考组,P 0.05。干预组患者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各项指标评分均较参考组高,P 0.05。结论: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接受针灸康复疗法可促进其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4.
张晓霞  杨峥  赵亭 《陕西中医》2020,(10):1504-1506
目的:观察“风三针”针刺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先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后治疗组予风三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吞咽难度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的VFSS吞咽难度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组的VFSS难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三针”针刺疗法在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中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李华岳  马昕宇 《河南中医》2015,35(2):289-29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FSS评分均显著上升,治疗1周、4周后后研究组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47.6%,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方法,分析针刺与镜像疗法联合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分别为针刺组(常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镜像组(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联合组(常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镜像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针灸组和镜像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采取针刺与镜像疗法联合能够使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相比两种方法单一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口服、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VFSS评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有助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康复治疗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 仁爱天河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 能评定量表(SSA)、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结果:治疗前 两组吞咽障碍患者的 SSA、VFSS、SWAL–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SSA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VFSS、SWAL–QOL 评分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 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 以 及 SWAL–QO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康复治疗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在治疗中 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更加有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 质量,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与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4例,使用电脑随机筛选为常规组(42例)和研究组(42例),常规组采用刺络放血治疗,研究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评分、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常规组的80.95%(34/4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VFS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中,醒脑开窍针法与刺络放血能够提高临床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提高VFS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风偏瘫治疗方案,明确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常规康复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43%,32/35)高于对照组(71.43%,25/35),观察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5.71%,2/35)低于对照组(22.86%,8/35),治疗后观察组FAM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述预后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治疗中,康复治疗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陈妙  周荣  朱文宗  陈茹  黄祖秀  林书阳 《新中医》2023,55(8):185-189
目的:观察耳穴磁疗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训练和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加予耳穴磁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量表、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AS)、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非经口管饲拔管率及误吸、误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VFSS评分、DO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FSS评分、DO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误吸、误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磁疗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痰宣窍汤经验方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痴呆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及研究组49例,两组均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加用化痰宣窍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RI低于对照组,FOIS评分、Vs、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GABA、谷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宣窍汤联合针刺治疗老年痴呆并吞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任永红 《四川中医》2013,(11):125-12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安全性。方法: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康泉、百劳治疗,随机设立康复对照组。结果:根据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评价:针刺组治愈率53.33%。有效率40%,总有效率93.3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慢性吞咽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朱琏针灸兴奋Ⅱ型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朱琏针灸兴奋Ⅱ型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朱琏针灸兴奋Ⅱ型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IS)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80例IS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为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锻炼,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50%(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VFSS)评分增加,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下降,试验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增加,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介素-6(IL-6)含量下降,试验组PA、ALB、TP高于对照组,TNF-ɑ和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IS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明显地改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冷热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痰瘀互结型D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冷热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造影检查(VFSS)、Burke吞咽障碍筛查量表(Burke)、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FSS、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urke、SSA、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冷热刺激结合吞咽功...  相似文献   

17.
天突深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天突深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天突深刺,对照组采用指南推荐的针灸组穴(风府、双侧百劳、双侧人迎、廉泉、双侧夹廉泉)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于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KWST)、藤岛一郎吞咽评分(FIRS)及动态吞咽检查(VFSS)。根据以上3项评分计算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KWST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KWST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IRS和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优于对照组的74.29%(26/35,P0.05)。结论:天突深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优于使用指南推荐的针灸穴组。  相似文献   

18.
姚文娟  陈棋 《新中医》2022,54(16):156-161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与吞咽-摄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利咽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24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 例和治疗组60 例,2 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在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吞咽-摄食康复训练,治疗组加予利咽开窍针法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评分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水平。比较2 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9.69%,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VFS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F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血清BDNF、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BDNF、N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与吞咽-摄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利咽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疗效,不仅能够改善吞咽障碍,还能够促进脑卒中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和IGF-1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8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舌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项丛刺疗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咽功能评分、VFSS 评分、SWAL-QO评分和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BDNF和IGF-1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VFSS 评分和SWAL-QO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和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项丛刺疗法联合舌三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老年中风偏瘫应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对比经4周治疗两组BI、FMA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I评分与FMA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的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32/35)高于对照组(71.43%,25/35)(P<0.05)。结论:应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老年中风偏瘫,可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