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斑块情况,以便及早干预,预防脑卒中.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在门诊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的2012例65岁及以上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现状,其中男性636例,女性1376例,平均年龄(74.58±7.28)岁.结果:共有1541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为76.5%.男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女性(81.9%比74.1%,P<0.05).65~69岁、70~79岁和8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9%、77.4%和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岁老年人中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老年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根据研究方向,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者作为患本次的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50例非脑梗死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观察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结果 50例脑梗死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其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0.0%;结果还表明观察组的血压、血脂、血糖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是形成颈部动脉斑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半年至1年内两次住院且均作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广州社区患者326例,其中男166例、女160例,年龄(71.17±0.60)岁。分为非高血压(56例)、高血压控制满意(195例)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75例)3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Crouse评分);再将资料分为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两个层次进一步分析3组间斑块的转归;最后,将高血压患者再分为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160例)、一次控制满意(35例)和两次控制均不满意(75例)3个亚组,分析斑块的转归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或Kruskal-Wallis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高血压控制满意组和非高血压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与高血压控制满意组、非高血压组之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00(0.000,1.900)分比0.000(-0.200,0.700)分比0.000(-0.200,0.200)分](均P<0.05)。在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患者中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高血压亚组中,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组与两次控制不满意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所有年龄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后,颈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与非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别;但血压控制不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明显增快。  相似文献   

5.
林玲  陈迈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06-1706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老年高血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与60例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作对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特别是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斑块越大、越多以及管腔越狭窄对老年高血压心肌梗死的发生的影响就越大.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数目、性质以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老年高血压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健康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8.0%);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患者占55.3%,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者仅占1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有紧密联系,对高危人群早期做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普遍,甚至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大,导致颈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升高。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8年4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6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就颈动脉走形与斑块形成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实验组患者,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被检者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进行检查,对比观察血管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等。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100例中,有81例患者检出有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直接参与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中,可以利用超声检查方法对患者颈动脉情况作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8~45岁社区无症状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798例18~45岁社区无症状人群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计算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并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结果 79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发生143例,发生率为17.9%。男性发生率为20.3%,女性为14.6%。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不良生活习惯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9.4%、16.1%、21.7%、27.4%和26.0%,相对危险度计算结果分别2.13、1.77、2.38、3.01和2.86。结论社区无症状青年人群存在着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为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  相似文献   

10.
汤国高  高洁  冯玉书 《河北医药》2010,32(17):2383-2384
目的探讨血尿酸、颈动脉斑块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2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相关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高尿酸组、颈动脉斑块组、高尿酸合并颈动脉斑块组,最后一组据血脂水平再分为血脂正常与异常亚组,分析各指标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中,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0.01),对照组、高尿酸组、颈动脉斑块组、高尿酸合并颈动脉斑块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3%、22.0%、66.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脂正常亚组冠心病发病率、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5.2%、17.3%,血脂异常亚组分别为94.0%、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尿酸、血脂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现有较高的诊断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将某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组成观察组,将同期于某院进行体检的28例健康体检者组成对照组,观察管腔内部斑块性质、斑块大小、腔内血流信号、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中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例数分别为6、16、6、2,对照组中26例正常,2例出现轻度狭窄的问题。在颈总动脉IMT方面,观察组左侧IMT为(1.04±0.35)mm、右侧IMT为(1.03±0.27)mm;对照组左侧IMT为(0.84±0.15)mm、右侧IMT为(0.87±0.17)mm,观察组低回声、不均匀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例数分别为15、4、4、5,对照组低回声、不均匀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例数分别为0、0、2、4,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多建议中年伴有血糖水平异常、血脂代谢功能紊乱的人群定期进行常规检查,以便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中,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80例TIA患者(TIA组)和6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超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016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某院接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2例分为正常组16例和病变组96例,病变组中再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各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数目和血管内中膜厚度进行比对。结果:同正常组相比,病变组的斑块数目、斑块面积和血管内中膜厚度3项数据差异明显(P0.05),且3项数据随着病变程度的加深不断增加;重度病变组的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也在不断增多,采用颈动脉斑块超声能够对冠状动脉病变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1年至2009年150例在益阳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其中75例发生脑卒中(观察组),另75例未发生脑卒中(对照组),通过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现斑块49例(65.33%),对照组发现斑块12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以软斑及溃疡搬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血脂检查结果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性质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90例≥60岁的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85.45%,对照组为65.4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颈动脉MSCT检查,应用CTA:覆盖表面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和容积显示法(VR)观察血管整体形态,了解有无血块形成及狭窄程度。结果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有72例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正常对照组90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25例,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密切相关[1],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与CAS斑块引起的颈血管狭窄相比,颈动脉内膜上的不稳定斑块才是造成脑梗死中最危险的因素[2,3]。鉴于目前对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不稳定斑块缺乏统一的识别标准,因此,通过进一步的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老年人群血尿酸(UA)水平,分析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抽取6180例青年、5632例中年和5338例老年人静脉血,检测UA、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HU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人UA水平和HUA患病率均高于中、青年人(P<0.01),且随体重指数(BMI)增加而升高;老年男性的UA水平和HUA患病率均高于老年女性(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人UA水平与年龄、BMI和TG呈正相关(P<0.05),与FBG和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TG和超重或肥胖是HUA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而高FBG和高HDL-C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HUA是老年人的高发病;其危险因素为年龄、高TG和超重或肥胖,保护因素为高FBG和高HD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