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蜂毒肽(Melittin)对 IL-1β 诱导的大鼠终板软骨细胞(endplate chondrocytes,EPCs)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取 4 周龄 SD 大鼠进行腰椎 EPCs 培养,并行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第 3 代 EPCs,采用 MTT 法确定 IL-1β 及 Melittin 对细胞干预的最适浓度。然后将第 3 代 EPCs 随机分为 4 组:A 组为正常组,不加任何药物;B 组加入最适浓度的 IL-1β;C 组加入最适浓度的 Melittin;D 组加入最适浓度的 IL-1β 及 Melittin;干预 48 h 后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示,第 1 代细胞多呈多角形,第 5 代后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减弱,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变。细胞质中的酸性黏液物质(如蛋白多糖)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蓝色。免疫荧光染色标记Ⅱ型胶原后,可见细胞骨架部分呈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MTT 法检测示,在干预 24、48 h 后,IL-1β 及 Melittin 对 EPCs 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最终确定 IL-1β 及 Melittin 干预的最适浓度分别为 10 ng/mL 和 1.0 μg/mL。Western blot 法检测示,与 A 组比较,B 组 IL-1β 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C 组 Melittin 干预后Ⅱ型胶原表达明显增加,但 D 组与 A 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B、C、D 组Ⅱ型胶原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0.991±0.024、0.474±0.127、1.913±0.350、1.159±0.297,除 A、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表明 Melittin 具有保护终板软骨作用,为其用于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了相关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两种去抗原异种骨支架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和煅烧骨的理化性能、免疫原性及成骨能力。方法取成年猪股骨,通过除去异种骨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的方式,分别制备异种 DBM 和煅烧骨。测量并计算两种材料的密度、pH 值,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并测量孔径,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成骨细胞增殖实验、DNA 残留检测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两种材料的安全性、成骨活性及免疫原性。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 6 周龄雄性 SD 大鼠颅骨直径 5 mm 全层缺损(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术后 4、8 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 扫描和 HE 染色观察评价材料对大鼠颅骨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煅烧骨比较,DBM 密度较小,亲水性较差;两种材料 pH 值在 5.5~6.1 之间,孔径介于 160~800 μm 之间。两种材料均无细胞毒性且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培养 1、4、7 d 成骨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 DBM 组均显著大于煅烧骨组(P<0.05)。两种材料 DNA 残留量远低于 50 ng/mg 干重,且均不会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术后 4 周 DBM 组和煅烧骨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煅烧骨组显著高于 DB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8 周,3 组间 BV/T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术后 4、8 周,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被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缺损明显,未见骨长入;DBM 组和煅烧骨组缺损均已被不同程度修复,可见大量新骨生成,DBM 组材料降解性优于煅烧骨组。 结论两种异种骨支架理化性能及降解性略有差异,无免疫原性,且均能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墨鱼骨转化羟基磷灰石多孔陶瓷(cuttlefish bone transformed hydroxyapatite,CB-HA)表面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调控,以及不同尺寸纳米结构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以及 ALP 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墨鱼骨制备成直径 10 mm、厚 2 mm 的注水骨片后分为 4 组,分别与不同浓度磷源溶液混合,置于水热釜,放入烘箱于 120℃ 反应 24 h 后,组 1~3 样品不作处理,组 4 进一步于 1 200℃ 下烧结 3 h,去除表面结构作为对照。采用 X 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各组 CB-HA 化学成分,扫描电镜、比表面测试仪、孔隙率测试仪分析其物理结构。取第 4 代 MC3T3-E1 细胞分别与 4 组 CB-HA 共培养,培养 1 d 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1、3、7 d 后用 MTT 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7、14 d 后用 pNPP 法测试细胞 ALP 表达情况。结果4 组 CB-HA X 射线衍射光谱均见羟基磷灰石的峰形,红外线吸收光谱示红外吸收峰与羟基磷灰石一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显示钙磷比为 1.68~1.76。扫描电镜观察见组 1~3 CB-HA 表面分别为大、中、小尺寸团簇结构,组 4 表面没有明显纳米结构。4 组 CB-HA 比表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 4 相比,组 1~3 孔径<50 nm 的微孔更多,并且随着纳米团簇结构尺寸的减小,微孔逐渐增多。与细胞共培养后,扫描电镜及 MTT 检测示,与组 1、4 相比,组 2、3 CB-HA 表面细胞黏附及增殖均更好,并且细胞有更多的 ALP 表达(P<0.05)。 结论通过控制磷源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能够调控 CB-HA 表面纳米团簇结构的尺寸,并且在 CB-HA 表面引入小尺寸团簇纳米结构能够改善材料的细胞黏附、增殖以及 ALP 表达,这种作用可能与纳米结构引起比表面积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6 年 4 月—2017 年 3 月,采用皮肤牵张器治疗 15 例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 11 例,女 4 例;年龄 24~59 岁,平均 3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重物砸伤 3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摔伤 2 例;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闭合骨折 3 例,伤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开放骨折 12 例,伤后行创面清创、外支架固定术。首次手术后 1~3 个月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未愈合,缺损范围为 14 cm×5 cm~20 cm×7 cm,均为长条形或梭形。在皮肤缺损纵轴线两侧的皮肤边缘穿入克氏针,然后以皮肤牵张器扣锁两侧克氏针后适当收紧,根据皮缘血供及小腿肌肉受压情况,及时调整牵张器的张力,待皮缘相互接触时去除克氏针及牵张器,行间断缝合术。结果15 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经 6~13 d 牵张均得到覆盖,间断缝合后 12 d 伤口均愈合拆线。伤口愈合评分从术后当天的(3.40±0.51)分降至术后 12 d 的(1.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1,P=0.000)。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12 个月,平均 6.5 个月。牵张后皮肤色泽、弹性及痛触觉均与正常皮肤相似,毛发生长正常。术后出现 1 例钉道感染和 2 例小腿不适感,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利用皮肤牵张器闭合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 microRNA-17-92 家簇对骨发育、骨重塑和骨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临床遗传表型、动物实验及细胞研究 3 个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microRNA-17-92 家簇广泛参与生物体生理状态下的器官发育、病理状态下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表明,microRNA-17-92 家簇与其上游转录因子、下游靶蛋白组成错综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精细调控骨骼生长发育、重塑和代谢。结论目前基础研究对 microRNA-17-92 家簇调控骨骼系统的发育、重塑和代谢过程机制有一定了解,但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载柚皮苷复合支架的性能及其对兔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 W/O/W 方法制备载柚皮苷和无载柚皮苷缓释微球;以凹凸棒石和 Ⅰ 型胶原蛋白为材料,通过“3 层夹心法”分别构建载柚皮苷、无载柚皮苷和载 TGF-β1 复合支架。分别利用体外缓释、扫描电镜和细胞计数试剂盒 8 法评价载柚皮苷微球的缓释效果、支架的形貌和细胞相容性。取 40 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A、B、C、D 4 组,每组 10 只。于兔双侧股骨髁间窝处制备直径 4.5 mm、深 4 mm 的骨软骨缺损模型,A 组为缺损组(空白对照),B、C、D 组分别于骨软骨缺损处植入无载柚皮苷复合支架(阴性对照组)、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实验组)及载 TGF-β1 复合支架(阳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3、6 个月时取材,行大体、HE 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观察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Western blot 检测新生软骨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载柚皮苷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构建的骨软骨复合支架有较好的孔隙;载柚皮苷软骨层支架细胞的增殖率与无载柚皮苷支架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体内植入实验大体观察示,术后 3 个月 C、D 组缺损范围与 A、B 组相比明显缩小;术后 6 个月 C 组缺损处被新生软骨所覆盖,D 组新生软骨与周围正常软骨整合良好。组织学染色示,术后 3 个月 A、B 组缺损处被少量纤维组织填充,C、D 组可见少量软骨生成;术后 6 个月 C、D 组新生骨软骨组织与正常骨软骨类似,A、B 组缺损处以大量纤维组织为主。Western blot 检测示,术后 3、6 个月 C、D 组缺损处新生组织中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对兔关节骨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ure platelet-rich plasma,P-PRP)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36 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富白细胞 PRP(leukocyte PRP,L-PRP)组(B 组)、P-PRP 组(C 组),每组 12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epple 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分别于植骨处注射 2.5 mL L-PRP 和 P-PRP,A 组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前和术后 3、6、12 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P-PRP 治疗机制研究:将 MC3T3-E1 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L-PRP 组(B 组)、P-PRP 组(C 组),B、C 组分别用含 5%L-PRP 或 P-PRP 的培养液进行培养,A 组用相同含量 PBS 培养。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 法检测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蛋白含量,测定细胞 ALP 活性,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细胞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Ⅰ型胶原和 MMP-9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上清液 MMP-9 和细胞中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 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 c-Jun(phosphorylated c-Jun,p-c-Jun)蛋白表达。 结果各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25 个月,平均 18 个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MRI 检查示,术前各组损伤程度相似,术后 6 个月各组均获康复,且 C 组优于 A、B 组。术后各时间点各组 AOFAS 评分和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3、6、12 个月 C 组 AOFAS 评分均显著高于 A、B 组(P<0.05);VAS 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RP 治疗机制研究:C 组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ALP 活性、OPN 和Ⅰ型胶原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大于 A、B 组,B 组大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 MMP-9 蛋白和 mRNA 相对表达量以及 ELISA 检测 MMP-9 蛋白含量显著大于 A、C 组,C 组小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检测示 B 组 PI3K、pAKT、p-c-Jun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大于 A、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PRP 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 L-PRP,可能与抑制成骨细胞中 PI3K/AKT/AP-1 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降低 MMP-9 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破骨细胞生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雄性 C57BL/6 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并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取 BMMs 采用不同浓度 LPS(0、100、200、500、1 000、2 000 ng/mL)培养后,以细胞计数试剂盒 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不同浓度 LPS 对细胞活性影响。为探讨 LPS 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取 BMMs 分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组、M-CSF+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组、M-CSF+RANKL+50 ng/mL 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 组,对应培养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计算破骨细胞面积百分比。为探讨 LPS 对 Connexin43 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将 BMMs 分别分为对照组(M-CSF+RANKL)、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以及对照组(M-CSF+RANKL)、50 ng/mL LPS 组(M-CSF+RANKL+50 ng/mL LPS)、100 ng/mL 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培养后,行 Western blot 以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为探讨 LPS 对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的影响,将 BMMs 分为 M-CSF 组、M-CSF+RANKL 组、M-CSF+RANKL+50 ng/mL 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 组对应培养后,采用骨吸收实验检测骨吸收面积百分比。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培养细胞为 BMMs。CCK-8 法检测显示与其他浓度相比,100 ng/mL LPS 明显促进 BMMs 活性(P<0.05)。TRAP 染色示,M-CSF 组未见破骨细胞生成;与 M-CSF+RANKL 组相比,M-CSF+RANKL+50 ng/mL 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 组破骨细胞体积更大、细胞核更多,其中后者最显著,3 组破骨细胞面积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 检测,LPS 组 Connexin43 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示,对照组、50 ng/mL LPS 组以及 100 ng/mL LPS 组 Connexin43 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实验示,M-CSF 组未形成破骨细胞骨吸收;M-CSF+RANKL 组、M-CSF+RANKL+50 ng/mL LPS 组、M-CSF+RANKL+100 ng/mL LPS 组骨吸收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00 ng/mL LPS 能够促进 Connexin43 的表达,从而使破骨细胞生成增多,骨吸收功能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研究瑞香素(dephnetin,DAP)联合 IGF-1 基因转染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 ADSCs。取第 3 代 ADSCs 以 IGF-1 基因转染作为实验组,未转染的 ADSCs 作为对照组。两组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 DAP(0、30、60、90 μg/mL)处理,培养 72 h 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 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培养 14 d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 和蛋白表达,并行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CCK-8 法检测示,随 DAP 作用浓度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吸光度(A)值均逐渐增加(P<0.05);相同 DAP 浓度下,实验组细胞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示,随 DAP 作用浓度增加,对照组细胞Ⅱ型胶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Ⅱ型胶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其中 60、90 μg/mL DAP 浓度组显著高于 0 μg/mL DAP 浓度组(P<0.05)。相同 DAP 浓度下,实验组细胞Ⅱ型胶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示,随 DAP 作用浓度增加,对照组内和实验组内细胞着色无明显差异;相同 DAP 浓度下,实验组比对照组细胞着色略深。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随 DAP 作用浓度增加,对照组细胞的细胞质内着色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细胞的细胞质内着色逐渐加深,其中 60、90 μg/mL DAP 浓度组明显深于 0 μg/mL DAP 浓度组。相同 DAP 浓度下,实验组比对照组细胞着色明显加深。 结论DAP 对大鼠 ADSCs 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单独使用 DAP 诱导大鼠 ADSCs 向软骨细胞分化作用极微弱,但 DAP 联合 IGF-1 基因转染有明显协同作用,促进 ADSCs 成软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紫外线照射造成的软骨细胞 DNA 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 3~4 周龄 SD 大鼠(体质量 100~120 g)腹股沟脂肪,利用 Ⅰ 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 ADSCs 并传代;取第 3 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相关标记,行成骨及成脂诱导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另取 SD 大鼠关节软骨,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并传代,并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取第 3 代软骨细胞,采用 40 J/m2 剂量紫外线照射;照射后细胞分别以正常培养基培养(照射组)、以含 ADSCs 培养上清的培养基培养(ADSCs 上清组)或与 ADSCs 共培养(ADSCs 组)24 h。以不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正常第 3 代软骨细胞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 MTS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 法检测软骨细胞 DNA 损伤标志蛋白磷酸化组蛋白 2A 变异体(phosphorylated histone family 2A variant,γH2AX)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及成骨、成脂诱导鉴定,所培养细胞为 ADSCs。对照组、照射组及 ADSCs 上清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 2.20±0.10、1.34±0.04、1.57±0.06,照射组及 ADSCs 上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照射组显著低于 ADSCs 上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照射组、ADSCs 上清组及 ADSCs 组 γH2AX 蛋白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 ADSCs 上清组及 ADSCs 组 γH2AX 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弱于照射组,ADSCs 组和 ADSCs 上清组则无明显区别。Western blot 法检测示,照射组、ADSCs 上清组及 ADSCs 组 γH2AX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 ADSCs 上清组及 ADSCs 组显著低于照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SCs 组和 ADSCs 上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 ADSCs 有助于恢复紫外线照射后的软骨细胞的增殖,降低 DNA 损伤标志蛋白 γH2AX 的表达,对紫外线照射所致软骨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自愿捐赠的人脂肪组织,采用机械分离联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 hADSCs 并传代。取第 3 代细胞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取健康自愿者捐赠的外周血,采用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行血小板计数。取 45 只 C57BL/6 小鼠采用磁铁夹压法于背部制备压疮模型,随机分为 3 组(n=15);hADSCs 组、PRP 组及对照组创面分别注射 100 μL 经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后的 hADSCs(1×106个)、人 PRP、PBS。注射后观察压疮创面愈合情况,5、9、13 d 计算创面愈合率;5、11、21 d 取标本行 HE 染色、Masson 染色以及 CD31、S10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血管、神经再生情况。hADSCs 组于 11 d 时荧光示踪法观察细胞定植及成活情况。 结果经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鉴定分离培养细胞为 hADSCs。PRP 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外周血(t=5.781,P=0.029)。大体观察,注射后 hADSCs 组创面愈合优于 PRP 组及对照组,5、9、13 d,hADSCs 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 PRP 组及对照组相比,hADSCs 组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增多,且 21 d 时可见皮肤附属器再生;注射后各时间点,hADSCs 组胶原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PRP 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时间点 hADSCs 组新生血管数、S100 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多于 PRP 组和对照组(P<0.05)。荧光示踪法显示注射 11 d 后 hADSCs 可定植于创面并成活。 结论局部移植的 hADSCs 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进而促进小鼠压疮创面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载 BMP-2 多肽 P24 的巯基化壳聚糖(chitosan-4-thio-butylamidine,CS-TBA)水凝胶的异位成骨能力及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2-亚氨基硫烷盐酸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制备 CS-TBA/HA 溶液,进一步加入 P24 多肽制备 CS-TBA/5%P24/HA、CS-TBA/10%P24/HA 溶液;取上述 3 种溶液,加入 β-甘油磷酸二钠(β-glycerophosphate disodium,β-GP),获得 CS-TBA/HA/β-GP、CS-TBA/5%P24/HA/β-GP、CS-TBA/10%P24/HA/β-GP 水凝胶。取雌性 SD 大鼠 18 只,随机分为 A、B、C 3 组(n=6),制备竖脊肌肌袋后,分别植入 CS-TBA/HA/β-GP 水凝胶(A 组)、CS-TBA/5%P24/HA/β-GP 水凝胶(B 组)、CS-TBA/10%P24/HA/β-GP 水凝胶(C 组)。术后观察大鼠存活情况,4、8 周取材采用 micro-CT 检测标本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组织学观察(HE、Masson 染色)分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及成骨作用。 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取材时间点。micro-CT 显示,术后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逐渐增多;同一时间点 B、C 组较 A 组明显,且随着 P24 浓度的增加,C 组新生骨形成更多。术后各组 Tb.Th、Tb.N、BMD 逐渐增加,除 A 组 Tb.Th 外,其余各指标 4 周与 8 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 组 Tb.Th、Tb.N、BMD 明显高于 A 组,C 组高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观察示,B、C 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成骨效果随 P24 浓度升高而增强。 结论P24 多肽有助于提升 CS-TBA 水凝胶的异位成骨作用,且 10% 浓度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淫羊藿苷对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自噬和外泌体分泌的影响。方法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取的股骨头中分离 BMECs,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干预(设为 A、B、C、D 组),在此基础上再用 5×10−5 mol/L 淫羊藿苷干预(设为 A1、B1、C1、D1 组),24 h 后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 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LC3B)及死骨片 1(p62)的表达。从经淫羊藿苷处理(干预组)和未经淫羊藿苷处理(未干预组)的 BMECs 中提取外泌体,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其直径和浓度,BCA 法检测外泌体总蛋白质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外泌体 CD9、CD81、TGF-β1 和 VEGFA 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将 BMECs 分为 3 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离经或未经淫羊藿苷处理的 BMECs 分泌的外泌体,与 BMECs 共培养;空白对照组为单纯 BMECs。氢化可的松处理后,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LC3B 和 p62 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观察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随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各组 LC3B-Ⅱ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p62 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激素浓度下,淫羊藿苷干预后,LC3B-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62 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干预组外泌体浓度显著高于未干预组(t=−10.191,P=0.001);两组外泌体直径和总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干预组和干预组 CD9 和 CD81 蛋白均高度表达;干预组 VEGFA/CD9 和 TGF-β1/CD9 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P<0.01)。外泌体共培养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中 p62 蛋白相对表达量呈递增趋势,LC3B-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呈递减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化可的松处理 12、24 h 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划痕闭合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氢化可的松处理 4、8 h 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小管分支长度和管腔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淫羊藿苷及 BMECs 产生的外泌体能改善低浓度激素诱导的 BMECs 自噬,对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治疗 MutchⅠ、Ⅱ型孤立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15 例 Mutch Ⅰ、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9 例,女 6 例;年龄 29~62 岁,平均 45.1 岁。致伤原因:摔伤 9 例,交通事故伤 6 例。MutchⅠ型 4 例,Ⅱ型 11 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0 d,平均 4.5 d。采用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复位固定治疗。结果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6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无切口感染、骨折块复位丢失、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骨折愈合时间 4~8 个月,平均 6.5 个月。1 例术后第 1 天即出现腋神经麻痹症状,予以营养神经治疗,2.5 个月后症状消失;3 例出现轻度肩峰下撞击,待骨折愈合后提前取出钢板,患者肩关节外展时疼痛及异响消失。末次随访时,采用 Costant-Murley 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为 88~100 分,平均 96.8 分;获优 8 例,良 7 例,优良率 100%。患者于术后 8~16 个月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无再骨折发生。结论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治疗 MutchⅠ、Ⅱ型孤立性肱骨大结节骨折安全、固定可靠,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股骨近端骨小梁的三维结构,为理解骨小梁的结构与力学功能、股骨近端骨折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 6 具成人股骨近端标本,利用手工刮除法建立骨小梁的大体标本。对标本进行 micro-CT 扫描,将 CT 图像输入 Mimics18.0 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含有骨小梁三维结构的股骨近端数字模型。对数字模型进行观察,了解骨小梁的空间分布,不同骨小梁与股骨近端骨面和相关解剖标志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了骨小梁的大体标本和数字模型。股骨近端骨小梁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组,其中水平骨小梁起自股骨大转子下缘,沿股骨颈方向朝前上内方走行,终止于股骨头内下方;垂直骨小梁起自小转子下缘及股骨距内上部,发出后呈近似圆锥状放射向股骨头内上方走行,与水平骨小梁在股骨头中心区交叉融合。水平骨小梁走行过程中与股骨大转子骨面的距离为 17.3~26.8 mm,平均 22.66 mm。在股骨头内,水平骨小梁与垂直骨小梁融合为一类球体,其到股骨头骨面的距离在不同截面有所不同:在矢状面,其与股骨头骨面的距离为 6.3~7.2 mm,平均 6.88 mm;在冠状面,其与股骨头后侧骨面距离较小,部分与骨面融合,与前内侧距离较大,为 5.8~7.6 mm,平均 6.32 mm;在横截面,与股骨头骨面的距离为 5.6~6.3 mm,平均 6.30 mm。垂直骨小梁与水平骨小梁斜向交叉,两者的夹角为 129~150°,平均 140.67°。结论股骨近端骨小梁具有独特的空间构型,是股骨近端的主要支撑结构,恢复骨小梁结构完整是股骨近端骨折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定位信号肽偶联核激酶底物短肽(nucleus localization signal linked nucleic kinase substrate short peptide,NNS)修饰壳聚糖(chitosan,CS)(NNSCS),介导人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将重组质粒 GV268-miR-140 和空质粒 GV268 分别与 NNSCS 复合形成 NNSCS/pDNA 纳米复合物。取新生新西兰大耳白兔膝关节软骨,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软骨细胞。取第 2 代软骨细胞分为 3 组:正常细胞对照组(A 组)、NNSCS/GV268 空质粒转染组(B 组)、NNSCS/GV268-miR-140 转染组(C 组),B、C 组细胞分别以 NNSCS/GV268 及 NNSCS/GV268-miR-140 纳米复合物瞬时转染。转染后,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外源 miR-140 的表达;Annexin Ⅴ-FITC/PI 双染色法及 MTT 法分别检测外源 miR-140 对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活力的影响;RT-qPCR 检测软骨细胞中 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4 (histone deacetylase 4,Hdac4)基因表达。 结果RT-qPCR 检测示,C 组外源 miR-140 表达水平较 A、B 组明显上调(P<0.05)。与 A、B 组比较,C 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加,细胞内 Sox9、Aggrecan 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Hdac4 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A、B 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NSCS 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软骨细胞并高效表达,高表达的 miR-140 能提高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为其用于治疗软骨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式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重建方式的相关文献,从保留踝关节术及非保留踝关节术两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除了常规的同种异体骨移植、带血管自体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移植、瘤段灭活回植、牵张成骨及骨搬运技术外,临床已逐渐开始应用膜诱导成骨技术、人工肿瘤干假体、3D 打印金属骨小梁假体、踝关节融合术、人工肿瘤踝关节置换术。另外,因胫骨下段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较长,骨缺损修复重建后的功能恢复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式已获得长足进步,但对于最佳方式仍存在争议。随着近年来 3D 打印技术及各类术前模拟技术的出现,个性化、精准化修复重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成为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比较多肽通过非共价与共价两种不同结合方式,以及利用羧基(-COOH)和氨基(-NH2)两种不同官能团与材料结合,对兔颅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3 月龄雄性普通级新西兰白兔 21 只,将左右两侧顶骨编号 1~42 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5 组,对照组(A 组,6 侧)及材料 1、2、3、4 组(分别为 B、C、D、E 组,每组 9 侧)。所有动物均制备直径 12 mm 颅骨缺损模型,分别将 BMP-2 非共价结合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COOH+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BMP-2 非共价结合的 MWCNT-NH2+PLLA、BMP-2 共价结合的 MWCNT-COOH+PLLA、BMP-2 共价结合的 MWCNT-NH2+PLLA 植入 B、C、D、E 组缺损区。术后 4、8、12 周取材行 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定量分析骨组织再生体积与总体积比值并测量骨密度值;样本切片行 HE 染色和 Masson 三色染色组织学观察,定量分析新生骨组织体积比。 结果CT 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E 组骨缺损被逐渐填充,术后 12 周时 E 组骨缺损被完全填充。HE 染色和 Masson 三色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骨组织体积逐渐增大,术后 12 周 D、E 组出现了再生成熟骨组织。定量分析显示,术后 4、8、12 周,各组骨组织再生体积与总体积比值、骨密度值、新生骨组织体积比随时间增加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各时间点从 A~E 组也呈逐渐增加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共价结合方式并利用 -NH2 将多肽与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最好的骨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对姜黄素(curcumin,CUR)进行改性,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 HA/CUR 后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将 HA 与 CUR 成酯化共价结合制备 HA/CUR,观察其性状并行红外光谱测试。然后,将 HA、CUR 以及 HA/CUR 按照 5%(W/W)分别与 CPC 混合,制备 HA-CPC、CUR-CPC、HA/CUR-CPC,行凝结时间检测、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可注射性能、压缩强度测试;以单纯 CPC 作为对照。取新生 SD 大鼠颅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取第 2 代细胞分别与上述骨水泥复合培养,经扫描电镜观察、活/死细胞荧光染色、细胞计数、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免疫荧光染色、ALP 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评估 HA/CUR-CPC 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 结果红外光谱测试显示 HA 及 CUR 成功共价结合。骨水泥观测显示,HA/CUR-CPC 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压缩强度以及可注射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 HA/CUR 散在分布于 CPC 表面。骨水泥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后,扫描电镜显示成骨细胞黏附于 HA/CUR-CPC 且形态良好,具有成骨细胞的生长特征;HA/CUR-CPC 组细胞存活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OPN 免疫荧光染色、ALP 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程度均强于其他组。 结论HA/CUR-CPC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增强其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