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青年及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6 年 8 月接受 OAT 治疗的 43 例(43 膝)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0~40 岁 23 例(青年组)、40~60 岁 20 例(中年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0,P=0.001);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以及软骨损伤侧别、部位、面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采用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 检查观察术后供区及受区的修复情况。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 年,平均 3.6 年。 两组术后 2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 2 年时,青年组 Lysholm 评分及 IKDC 评分明显优于中年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年,MRI 复查示两组受区、供区修复良好。 结论根据患者软骨质地、厚度、弹性及损伤面积,关节镜下 OAT 可用于治疗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 Müller-Weiss 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5 年 6 月—2017 年 2 月,对 14 例(14 足)保守治疗无效的 Müller-Weiss 病患者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男 3 例,女 11 例;年龄 35~56 岁,平均 46.2 岁。左足 6 例,右足 8 例。Maceira 分期:Ⅲ期 5 例,Ⅳ期 9 例。病程 4~12 年,平均 7 年。术前摄 X 线片测量 Saltzman 位后足力线为(9.8±2.8)°,侧位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为(14.7±5.1)°,侧位距骨第 1 跖骨角(Meary 角)为(4.8±2.8)°,正位距骨第 1 跖骨角(talar 1 meta-tarsal angle,T1MA)为(25.0±7.3)°;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1.5)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为(58.8±17.6)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4~27 个月,平均 22.3 个月。术后 2 例出现足内侧麻木感,2 例切口感染;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为(1.6±1.3)分,AOFAS 评分为(90.6±2.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8.18,P=0.00;t=–6.95,P=0.00)。X 线片复查示,患者距舟关节及跟骨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测量 Saltzman 位后足力线为(–2.5±2.7)°,侧位 CPA 为(25.0±5.2)°、Meary 角为(2.6±2.1)°,正位 T1MA 为(8.1±3.8)°;除 Meary 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5)外,Saltzman 位后足力线、CPA、T1M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3,P=0.00;t=–8.89,P=0.00;t=8.05,P=0.00)。 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 Müller-Weiss 病患者,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 年 1 月—2016 年 4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 14 例。其中男 12 例,女 2 例;年龄 25~61 岁,平均 39.8 岁。踝关节感染原因:外伤 12 例,其中高处坠落伤 5 例,摔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扭伤 1 例;血源性 2 例。入院前曾行手术 0~8 次,平均 3.7 次。术前改良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30.25±3.54)分。病程 1~30 个月,平均 10.3 个月。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干预。1 例患者诉行走时间>30 min 后出现踝关节周围轻度疼痛及肿胀,未行特殊处理;患者术后出现 0~3 次不同程度针眼红肿情况,经相应处理后缓解。1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7 个月,平均 16.8 个月。除 2 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分别为 6、8 个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 6~14 个月,平均 9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均恢复行走功能。拆架后改良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为(70.92±1.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2,P=0.000)。 结论结合 Ilizarov 技术行胫跟或胫距跟融合同期治疗踝关节感染并骨缺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骨 Cage 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使用同种异体骨 Cage 行 TLIF 的 30 例患者(38 个节段)临床资料。男 25 例,女 5 例;年龄 44~72 岁,平均 56.9 岁。腰椎间盘突出症 20 例,腰椎滑脱 7 例,腰椎管狭窄 3 例。手术节段:单节段 22 例,L3、4 4 例,L4、5 13 例,L5、S1 5 例;双节段 8 例,L4、5~L5、S1 6 例,L3、4~L4、5 2 例。病程 6~36 个月,平均 12 个月。术前,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 3、6 个月摄正侧位 X 线片及行 CT 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 3 d、3 个月、6 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 结果手术时间 2.1~4.3 h,平均 3.1 h;术中出血量 150~820 mL,平均 407.5 mL。3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5 个月,平均 16.4 个月。1 例术后 6 个月出现 Cage 下缘碎裂,不伴 Cage 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 Cage 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 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评分及 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 3 个月(P<0.05);术后 6 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及 CT 三维重建示,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 55.3%(21/38)、92.1%(35/38)、100%(38/38)。术后 3 d、3 个月、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 3 d 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种异体骨 Cage 在腰椎 TLIF 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陈旧性跟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病理解剖、分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陈旧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解剖改变是多方面的,因此其手术治疗方法呈多样性。除经典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术式外,微创技术、外固定支架、3-D 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体化治疗仍值得更深入研究,对于早期陈旧性跟骨骨折以及陈旧性跟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软骨前体细胞(cartilage progenitor cells,CPCs)及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 CPCs、miR-140 及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CPCs 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性、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其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其他组织来源 MSCs。CPCs 与 OA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 OA 软骨损伤部位自主活化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方面并不能达到软骨完全修复的要求。miR-140 具有软骨特异性,参与 OA 发病机制,具有抑制 Notch 信号通路、诱导活化 CPCs 并增强其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关节腔局部给药是目前治疗 OA 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节腔注射 miR-140 虽然对大鼠软骨退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也存在非靶向聚集、生物利用度低及清除快等问题,基于关节软骨特性构建具有良好安全性、软骨靶向性且能高效递送 miR-140 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CPCs 主要分散在软骨表层,而 OA 软骨损伤也开始于该层,因此强调 OA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结论miR-140 具有诱导活化 CPCs、促进 OA 早期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进一步探索 miR-140 在 OA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研发基于 miR-140 的新的 OA 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Ilizarov 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 9 例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7 例,女 2 例;年龄 11~46 岁,平均 25.6 岁。其中 4 例桡侧棒球手畸形并大段骨缺损,4 例桡骨远端短缩桡偏畸形,1 例桡骨远端短缩并尺桡骨桡偏弯曲旋前畸形,均伴有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 6 个月~6.2 年,平均 1.5 年。骨缺损长度(桡骨短缩畸形骨缺损按短缩计算)1.4~6.8 cm,平均 3.6 cm。彻底清创后以 Ilizarov 环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 7 d 以 0.8~1 mm/d 速度进行骨搬移或骨延长,分 4 次完成,缓慢矫正畸形并修复骨缺损;并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在搬移或延长过程中逐渐调整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36 个月,平均 23 个月。桡骨骨缺损全部愈合,远端畸形矫正,愈合时间 92.4~138.6 d,平均 104.7 d;外固定指数 32.6~51.1 d/cm,平均 40.2 d/cm。外固定拆除术后 2 个月腕关节屈曲(42.6±3.1)°、背伸(48.5±4.7)°,掌倾角(11.5±1.3)°,尺偏角(21.2±3.7)°;肘关节屈曲(128.2±6.4)°、背伸(3.2±2.1)°;前臂旋前(71.5±4.3)°、旋后(38.2±6.5)°;腕、肘关节背伸及前臂旋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 Gartland-Werley 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获优 3 例,良 5 例,可 1 例。4 例出现针孔感染,抗炎换药或更换针后治愈。3 例骨对接处未愈合,行植骨愈合;4 例桡骨力线偏移,换针调整后畸形矫正。 结论Ilizarov 技术能同期矫正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并修复骨缺损,是治疗此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 Binder 综合征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7 年 6 月,收治 8 例 Binder 综合征患者。男 3 例,女 5 例;年龄 16~31 岁,平均 22 岁。患者面部均呈 Binder 综合征典型表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将肋软骨雕刻为鼻背盖板、鼻小柱支撑及鼻基底填充进行移植。手术前后摄患者正面观、侧面观以及基底观标准照片,测量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术式修复 Binder 综合征的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急性期感染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6 个月,平均 18 个月。术后 1 例出现上唇异物感,1 例发生胸廓切口瘢痕增生。术后患者鼻部形态明显改善,鼻与上唇及面部的协调关系恢复。6 例完成术后参数测量,术后 6 个月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鼻背长度、鼻尖突出率和鼻根突出度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柱-小叶比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 Binder 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鼻部及中面部外观,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7 年 1 月,应用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 11 例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18~42 岁,平均 26.1 岁。致伤原因:运动伤 3 例,摔伤 7 例,重物砸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8 个月,平均 8.9 个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握力、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以及 Mayo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上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 35~63 min,平均 48 min。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20.7 个月。X 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 12~25 周,平均 15 周。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于术后 10~12 个月取出,平均 11.2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握力以及腕关节屈曲、桡偏、尺偏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9,P=0.824);上述指标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yo 评分、VAS 评分、DASH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镍钛记忆合金两脚固定器联合松质骨移植治疗舟骨陈旧性骨折并骨不连可获得较好疗效,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跟骨载距突(sustentaculum tali,ST)解剖特点及跟骨后距下关节面 ST 螺钉固定恒定骨折块(constant fragment,CF)的安全入口位置和植入方向。方法从 2016 年 1 月—4 月收治并行足踝 CT 扫描的 10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中,纳入 33 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资料。男 18 例,女 15 例;年龄 18~60 岁,中位年龄 41.0 岁。骨折侧别:左侧 16 例,右侧 17 例。将 CT 扫描原始数据导入 Mimics 17.0 软件,建立跟骨三维模型;测量 ST 上缘长度、下缘长度、中线长度及高度、ST 中线与足底水平面成角,ST 螺钉入口(P’点)位置、植入角度相关参数以及 ST 螺钉长度。比较不同性别及侧别间各测量参数的差异。结果跟骨 ST 上缘长度为(16.60±2.23)mm、下缘长度(20.65±2.90)mm、中线长度(20.56±2.62)mm、中线高度(9.61±1.36)mm,ST 中线与足底水平面成角(23.43±3.36)°。P’点至跗骨窦最低点垂直距离为(3.09±1.65)mm、水平距离为(14.29±2.75)mm,P’点至距骨外侧突顶点距离、后距下关节面软骨下骨距离以及跟骰关节面水平距离分别为(11.41±3.22)、(6.59±2.22)、(34.58±3.75)mm。ST 螺钉与足底平面成角(–1.17±2.07)°、前倾角(16.18±2.05)°。ST 螺钉长度为(41.64±3.09)mm。其中,男性 ST 上缘长度、下缘长度、中线长度和高度,P’点至距骨外侧突顶点距离、后距下关节面软骨下骨距离、跟骰关节面水平距离,ST 螺钉前倾角及长度,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以上测量参数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跟骨骨折复位后采用经跗骨窦最低点平行足底后方约 14 mm、上方约 3 mm 确定入口,男性前倾约 17°、女性前倾约 15° 植入 ST 螺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5 年 1 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 KOA 患者 15 例(15 膝)。其中男 7 例,女 8 例;年龄 45~64 岁,平均 55 岁。左膝 6 例,右膝 9 例。病程 2.0~9.5 年,中位病程 6 年。患者均经 6 个月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6.2±8.8)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为(59.3±5.7)分,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定量表评分(KOOS)为(44.3±7.2)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75±21)°。X 线片测量关节间隙为(2.5±0.4)mm。根据 Kellgren-Lawrence 分级标准,Ⅲ 级 11 例、Ⅳ 级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外固定支架钉道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5.5 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及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后 12 个月 VAS 评分、WOMAC 评分、KOOS 评分分别为(20.9±7.8)、(38.2±5.5)、(92.1±6.9)分,膝关节 ROM 为(118±14)°,均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13,P=0.000;t=10.317,P=0.000;t=18.564,P=0.000;t=6.599,P=0.000)。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个月关节间隙为(3.8±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0,P=0.000)。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 Ilizarov 牵伸术治疗 KOA,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利于软骨组织修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 Wnt 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生发展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软骨、软骨下骨的双靶向调控和两者间信息交流对 OA 进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查阅近年在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OA 和非 OA 状态下 Wnt 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调控作用及软骨与软骨下骨间信息交流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Wnt 信号可通过依赖 β-catenin 的经典或不依赖 β-catenin 的非经典 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联,调控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影响软骨及骨的代谢。过度激活 Wnt 信号可加重软骨 OA 样退变,并且 Wnt 信号通路可激活下游蛋白 Wnt1 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 1 调控 OA 进展,还可通过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不同细胞间建立的缝隙连接,直接进行分子交流调控 OA 的发生发展。关节腔内注射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SM04690 可以抑制 OA 进程;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Dickkopf 可以拮抗 VEGF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并抑制其基质的分解代谢。结论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可调控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代谢和功能及两者间信息交流,因此在 OA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 OA 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时保留腓骨或截断腓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4 月—2014 年 4 月,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并随访达 1 年以上的 41 例(41 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9 例术中保留腓骨(A 组),22 例术中行腓骨截骨(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期、病因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结果。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55 个月,平均 36.6 个月。A、B 组各 1 例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行踝关节融合术,排除末次随访评价。X 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A 组愈合时间(3.6±0.4)个月,B 组为(3.9±0.7)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末次随访时,两组 TAS、TLS、TT、T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B 组 TT、TC 改善程度优于 A 组(P<0.05)。两组 AOFAS 评分、AOS 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 RO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 Takakura 分期,A 组改善率为 55.6%,B 组改善率为 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 结论对于腓骨相对较长或影响术中胫距关节复位者,踝上截骨术中同时行腓骨截骨后 TT 及 TC 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踝上截骨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趾间关节融合术矫治趾间关节畸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趾间关节融合术相关文献,对其适应证、融合方式、固定方式、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趾间关节融合术适应证为锤状趾、爪形趾、槌状趾等足趾畸形。从融合面不同形态来看,融合方式包括端-端融合、榫卯融合、球窝融合及 V 形截骨融合。固定方式分为经皮克氏针固定、钢丝缝扎固定及骨髓内固定三类,骨髓内固定物种类繁多。趾间关节融合术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及一般外科手术后并发症三大类。结论趾间关节融合术是矫正部分足趾畸形的一种良好术式,但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不容忽视,临床上仍缺乏有关趾间关节融合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4 月—2016 年 10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男 35 例,女 18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 33.1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7 例,摔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扭伤 6 例,运动伤 4 例,砸伤 7 例。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 44 例,旋前外展型Ⅲ度 9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0 d,平均 7 d。术后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摄双侧踝关节 X 线片和 CT,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以及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为 55~90 min,平均 72.5 min;透视次数 5~13 次,平均 8.9 次。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5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48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健、患侧 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及后间距、外踝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踝关节失稳发生,5 例踝关节出现退变(Kellgren-Lawrence Ⅱ级)。AOFAS 评分为 85~95 分,平均 90.84 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 15~25°,平均 20.24°;跖屈 30~50°,平均 42.56°。疼痛 VAS 评分 0~5 分,平均 1.23 分。 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能充分显露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修复踝关节周围骨-韧带损伤,有助于下胫腓联合和胫距关节解剖复位,降低术后踝关节退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