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菊  梅群超  黄婷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57-59,89,9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片10mg,对照组每晚服用一片安慰剂,两组的疗程均为24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时患者血脂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通过彩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治疗组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颈动脉斑块大小和CI 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24周时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具有降脂和抗炎作用,并降低CI MT,减少颈动脉斑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183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98例,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均连续治疗、观察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分型,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的观察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血清TC、LDL-C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mRS评分、MBI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分型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分型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预后,在缩小并稳定颈动脉斑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四项、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超声影像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有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P<0.05),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下降,一氧化氮(NO)升高(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斑块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通过改善CAS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达到减小CAS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的17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72和无斑块组100例,另以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人群Hey、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斑块厚度(IMT)、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斑块组患者血清Hcy、APOB、IMT、TG、BMI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而APOA明显下降(P <0.05);血清Hey水平与IMT值、APOB、IMT、BMI、TG变化呈正相关,而与APOA值呈负相关(P<0.05);一年后,斑块组患者发生糖尿病下肢微血管病变、合并肾病、眼部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血清Hey水平高者预后更差。结论血清Hey水平对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脑梗死但未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后检测患者血糖、血脂、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糖、TG、TC、HDL及LD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三指标均呈现明显的两两线性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011年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在入院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1](IMT)。结果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MT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梗死患者间断使用低分子肝素,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和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并具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7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37例)和低分子肝素组(41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颈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①治疗前比较,两组间颈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76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VP)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分别给予CAR及美托洛尔(MET)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血清PAPP-A、hsCRP、oxLDL,并通过彩色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声学密度定量(AD)值及斑块数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斑块AD值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1),但以CAR组更显著(P〈0.01);治疗后CAR组与MET组VP数量分别减少3与2个(P〉0.05);两组血清hsCRP、oxLD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以CAR组更显著(P〈0.01),CAR能明显降低血清PAPP-A水平(10.24±1.21)mlu/LVS(8.83±0.81)mlu/L,(P〈0.01);治疗前后血糖、心率、血压变化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APP-A与斑块AD值呈负相关(r=-0.6107,P〈0.01),而与hsCRP呈正相关(r=0.7638,P〈0.01)。结论CAR较MET有更强的稳定斑块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给予普伐他汀(20mg/天)口服;B组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治疗12周及24周后,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脂的改变。结果:普伐他汀在治疗12周时,TC、LDL-C也有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缩小。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MIT斑块面积和易损斑块比率均明显改善(P<0.05),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较长时期服用20mg/天普伐他汀,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0.
隆仙琴  武心萍 《医学信息》2010,23(4):964-96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将299名患者分成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结果 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比无颈动脉斑块组的患者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cy、LP(a)、hs-CRP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用药对冠心病患者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与8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TC、TG、LDL-C水平及炎性因子hs-CRP、IL-6和TNF-α水平较均治疗前下降,而HDL-C水平则升高.且经过联合用药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炎症因子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提高胆固醇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心绞痛患者11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n=5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n=58),平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后,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以及斑块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统计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UA组发现斑块187个,SA组176个,均以软斑块为主,两组不同类型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发生部位主要在颈动脉分叉处。UA组较SA组的软斑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最大峰值强度比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达峰时间缩短;UA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等特征性改变,可为心绞痛的筛选类型鉴别及据此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需要急诊溶栓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18例)、稳定性斑块组(2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Spearman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OX2和MyD8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显著升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X2和M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量化分析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8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每天20mg阿托伐他汀口服)及对照组(口服等剂量安慰剂)各43例,斑块总计125个,随访观察约1年,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类型,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观察斑块内造影剂灌注情况,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斑块达峰时间(TTP)、最大峰值强度比(IMAX)、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组间比较,量化分析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软斑数量较治疗前减少,斑块内TTP、IMAX、AUC均较治疗前升高或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可为临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6—2017-06本院接诊的9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养心定悸胶囊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颈动脉斑块形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半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vs 72.92%,P0.05);两组胸闷、心悸、气短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斑块数量、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vs 12.50%,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9.09%vs 26.09%,P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联合西医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炎症水平和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DM2)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控制血糖,每晚给予辛伐他汀片20mg口服,持续12周.观察患者血脂、hs-CRP、TNF-α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患者经辛伐他丁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中老年人脑中风患者颅内及颈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方法应用2.5MHz探头和10MHz线阵探头分别观察155例不同类型脑中风患者和80例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颅内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结果 (1)各型脑中风组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斑块有109例出现(70.3%),而对照组仅4例(5.0%)出现斑块;(2)各型脑中风组颈内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ICA)较正常组减低、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较正常组明显升高;(3)脑梗死组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流速(TAVMCA)较正常组低,脑出血组TAVMC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混合性中风组可出现TAVMCA升高或降低两种情况. 结论中老年人各型脑中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斑块出现率高及斑块所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对脑中风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联合检查颅内动脉和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协助诊断不同类型脑中风,对其疗效观察,预防复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钴铵对H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科住院的48例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和缩小斑块等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予甲钴胺500 ug口服,3次/d,连用6个月。分别在住院第2 d、4 w后、8 w后、3个月、6个月,检测2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B超行颈动脉斑块。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颈动脉斑块显著缩小。结论降低血浆Hcy水平,可缩小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ACS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普伐他汀20mg,1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MMP-9和IL-1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浆MMP-9和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总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比较基本相似(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普伐他汀对ACS患者外周血MMP-9和IL-18的表达有一定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