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4 月—2016 年 5 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 14 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13~26 岁,平均 18.5 岁。左膝 9 例,右膝 5 例。髌骨脱位 2~5 次,平均 3.3 次;首次脱位至该次就诊时间为 4~60 个月,平均 19.7 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膝关节 X 线片、CT、MRI 检查示骺板均已闭合;3 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 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比较手术前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以及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2 个月,平均 34.6 个月。术后复查 X 线片及 CT 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8 个月。术后 1 d 及 1 年时 TT-TG 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 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及 1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ujala 评分、Tegner 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 1 年及 2 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探讨其用于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15 年 1 月—6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2 例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巾钳复位组(对照组)和三维捆扎复位组(试验组),每组 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4 个月,平均 12.4 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00;t=6.585,P=0.000)。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8)。术后 6 个月试验组膝关节 HSS 评分为(91.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P=0.004)。 结论与传统巾钳复位技术相比,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在不影响骨折愈合情况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青年及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6 年 8 月接受 OAT 治疗的 43 例(43 膝)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0~40 岁 23 例(青年组)、40~60 岁 20 例(中年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0,P=0.001);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以及软骨损伤侧别、部位、面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采用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 检查观察术后供区及受区的修复情况。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 年,平均 3.6 年。 两组术后 2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 2 年时,青年组 Lysholm 评分及 IKDC 评分明显优于中年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年,MRI 复查示两组受区、供区修复良好。 结论根据患者软骨质地、厚度、弹性及损伤面积,关节镜下 OAT 可用于治疗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20 年 8 月,结合 Ilizarov 技术使骨块近弧形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 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40~61 岁,平均 49.3 岁。病程 2~72 个月,平均 16.1 个月。均为外伤导致跟骨骨髓炎,其中高处坠落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感染波及距跟关节 4 例,距跟关节已融合或部分融合 2 例。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后足功能,并与术前评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6.0 个月,平均 16.3 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跟骨骨髓炎伴缺损畸形一期截骨滑移 5 例,跟骨骨折感染清创术后原骨块病灶清除后直接滑移 1 例;骨块滑移时间 28~62 d,平均 38.7 d;滑移距离 3.1~5.2 cm,平均 3.6 cm。1 例患者因术后时间较短,跟骨滑移部骨质尚未愈合,未拆除外固定架(未参与临床评分),但足部外形、复查 X 线片及带架行走等情况满意。其余 5 例带架时间为 6~8 个月,平均 6.5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可见足部恢复三点着力负重,纵弓可见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明显内外翻。Maryland 评分为(80.8±4.7)分,较术前(33.6±4.3)分显著改善(t=−35.782,P=0.000),获优 3 例、良 2 例;AOFAS 踝-后足评分中位数为 84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9,86)分,较术前评分[中位数为 33.5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1.3,37.5)分]显著改善(Z=−2.023,P=0.043),获优 4 例、良 1 例。其中疼痛、步行距离、摆脱助行工具、上下楼梯、畸形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距下、足跗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消失。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可以优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尽量模拟跟骨原形态重建,是一种有效、经济、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截骨间隙的处理原则和临床观点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与 OWHTO 截骨间隙相关的文献,对截骨间隙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截骨间隙骨延迟愈合、不愈合是 OWHTO 主要并发症。以 Tomofix 为代表的锁定钢板具有角稳定特点,能更好地维持截骨端稳定性,促进截骨间隙愈合,避免矫形角度丢失。截骨间隙处理方式有无骨移植、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骨替代材料移植和增强骨愈合的因子移植。对截骨间隙<10 mm 者,无骨移植可达到良好愈合;对于肥胖、外侧合页断裂、截骨间隙较大或矫正角度>10° 者,应考虑行骨移植治疗。在截骨间隙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下,自体骨移植仍被认为是治疗金标准。截骨间隙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选择碎片状松质骨或楔形松质骨较好,联合锁定钢板技术也能达到较好骨愈合。截骨间隙应用钙磷类骨替代材料具有骨传导好、生物相容性佳、可吸收的特点,同时应用锁定钢板技术,能实现截骨间隙更好的骨愈合。增强骨愈合的因子对 OWHTO 截骨间隙愈合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截骨间隙骨愈合还与撑开间隙大小和外侧合页是否断裂相关。结论截骨间隙不管使用哪种方式进行处理,OWHTO 均能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和缓解疼痛。OWHTO 截骨间隙处理方式何者更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两种去抗原异种骨支架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和煅烧骨的理化性能、免疫原性及成骨能力。方法取成年猪股骨,通过除去异种骨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的方式,分别制备异种 DBM 和煅烧骨。测量并计算两种材料的密度、pH 值,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并测量孔径,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成骨细胞增殖实验、DNA 残留检测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两种材料的安全性、成骨活性及免疫原性。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 6 周龄雄性 SD 大鼠颅骨直径 5 mm 全层缺损(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术后 4、8 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 扫描和 HE 染色观察评价材料对大鼠颅骨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煅烧骨比较,DBM 密度较小,亲水性较差;两种材料 pH 值在 5.5~6.1 之间,孔径介于 160~800 μm 之间。两种材料均无细胞毒性且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培养 1、4、7 d 成骨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 DBM 组均显著大于煅烧骨组(P<0.05)。两种材料 DNA 残留量远低于 50 ng/mg 干重,且均不会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术后 4 周 DBM 组和煅烧骨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煅烧骨组显著高于 DBM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8 周,3 组间 BV/T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 染色示,术后 4、8 周,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被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缺损明显,未见骨长入;DBM 组和煅烧骨组缺损均已被不同程度修复,可见大量新骨生成,DBM 组材料降解性优于煅烧骨组。 结论两种异种骨支架理化性能及降解性略有差异,无免疫原性,且均能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的80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手术时年龄18~45岁,平均2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肩关节脱位3~50次,平均8次。术前行肩关节X线片、MRI、CT扫描及三维重建,前方关节盂骨性缺损面积为25%~45%,平均27.3%。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和外展90° 外旋)、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Rowe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肩关节再次脱位。术后移植物均发生部分吸收,1周及3个月CT示移植物吸收比例<30%。术后1年CT三维重建示所有移植物已愈合至关节盂,前方关节盂骨性缺损面积均≤5%(0~5%,平均3.2%)。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外展90° 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 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外展90° 外旋活动度较健侧受限(6.7±5.1)°。 结论关节镜下Pushlock免结锚钉软式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伴严重骨缺损效果良好,该方法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软骨损伤评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 17 例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患者。男 2 例,女 15 例;年龄 15~33 岁,平均 19.3 岁。致伤原因:扭伤 14 例,膝关节过伸、内翻暴力致伤 3 例。骨软骨骨折部位:髌骨 8 例,股骨外髁 4 例,股骨内髁 1 例,胫骨平台 4 例。新鲜骨折 15 例,陈旧性骨折 2 例。术前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31.6±2.3)分。14 例骨软骨骨折切开复位后,根据骨质情况分别选择可吸收棒(9 例)、可吸收软骨钉(3 例)或可吸收缝线(2 例)固定;3 例骨块位于胫骨内侧平台边缘非负重区直接取出。结果术后 1 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再次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 年,平均 13 个月。14 例行内固定患者中,13 例骨折愈合良好,1 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未愈合;3 例非负重区骨软骨取出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 1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91.3±1.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7.136,P=0.001)。 结论对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骨软骨骨块带有全层松质骨时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点状松质骨时可直接取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1 月—2017 年 6 月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治疗的 28 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26 例,女 2 例;年龄 22~59 岁,平均 41.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3 例,高处坠落伤 9 例,重物砸伤 4 例,碾压伤 2 例。病程 4.5~17.0 个月,平均 7.1 个月。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长度为 6.5~16.8 cm,平均 10.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 3.5 cm×2.0 cm~18.0 cm×11.0 cm。记录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延长区矿化时间、外固定指数,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 Ilizarov 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对骨愈合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拆除外固定架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65 个月,平均 35 个月。骨搬移时间 41~136 d,平均 60.2 d;外固定时间 7.5~20.0 个月,平均 13.4 个月;外固定指数 1.1~1.9 个月/cm,平均 1.4 个月/cm;延长区矿化时间 6.0~16.5 个月,平均 10.5 个月。术后发生 12 例钉道感染,9 例骨搬移接触断端延迟愈合,2 例延长段出现力线偏移即轴向偏移,1 例出现延长区骨矿化不良,1 例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骨搬移接触断端再骨折。无感染复发、截肢、血管神经相关并发症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分标准:骨愈合获优 17 例、良 7 例、可 4 例,优良率 85.7%;功能恢复获优 15 例、良 10 例、可 3 例,优良率 89.3%。结论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双节段骨搬移可有效减少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时间,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时保留腓骨或截断腓骨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4 月—2014 年 4 月,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并随访达 1 年以上的 41 例(41 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19 例术中保留腓骨(A 组),22 例术中行腓骨截骨(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期、病因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结果。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55 个月,平均 36.6 个月。A、B 组各 1 例因疼痛及活动受限,行踝关节融合术,排除末次随访评价。X 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A 组愈合时间(3.6±0.4)个月,B 组为(3.9±0.7)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2)。末次随访时,两组 TAS、TLS、TT、T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B 组 TT、TC 改善程度优于 A 组(P<0.05)。两组 AOFAS 评分、AOS 疼痛及功能评分、踝关节 RO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 Takakura 分期,A 组改善率为 55.6%,B 组改善率为 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 结论对于腓骨相对较长或影响术中胫距关节复位者,踝上截骨术中同时行腓骨截骨后 TT 及 TC 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踝上截骨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单纯载抗生素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比较,探讨载重组人 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BMP-2)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0 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与对照组(采用载抗生素 CPC),每组 4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以及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病灶清除后,两组植入对应 CPC 修复骨缺损并外固定。比较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患者住院时间、取出外固定架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髓炎治愈率、修复骨容积。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8.4 个月。两组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 1 周与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1 例胫骨骨髓炎切口出现无菌性渗液,经口服氯雷他定后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各 1 例胫骨远端骨髓炎复发,对照组 1 例肱骨骨髓炎复发;试验组骨髓炎治愈率为 97.5%(39/40)、对照组为 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修复骨容积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及 CT 复查示两组患者骨缺损均修复。试验组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有效,能加速诱导骨原位再生修复骨缺损,减少创伤,缩短疗程,恢复良好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 23 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 19 例,女 4 例;年龄 19~54 岁,平均 37.8 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 5.2~8.1 cm,平均 6.5 cm。既往手术 2~4 次,平均 2.5 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 7~23 个月,平均 11.8 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6 年,平均 4.8 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 65~120 d,平均 75.6 d;外固定时间 75~145 d,平均 97.8 d;骨折愈合时间 4~17 个月,平均 8.7 个月;外固定指数 18~28 d/cm,平均 22.4 d/cm;愈合指数 31~52 d/cm,平均 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 15 例、良 8 例,功能达优 18 例、良 5 例,优良率均为 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 65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8 例,女 37 例;年龄 46~75 岁,平均 53.2 岁。左膝 30 例,右膝 35 例。病程 3~7 年,平均 4.0 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 X 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 1 例出现ル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术后 12 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 MPTA、FTA、PTS 及 KV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 12 个月 HSS 评分以及 KSS 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 1 周、6 个月及 12 个月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 CT 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75 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 CT 数据,其中男 32 例,女 43 例;年龄 65~98 岁,平均 79.8 岁。根据 2018 版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2.2 型 46 型,31-A2.3 型 29 例。对 CT 数据进行分割建模、模拟复位等影像处理技术,测量其前内侧角处骨皮质的厚度,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并观察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形态。结果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为 51.8~72.6°,平均 62.4°;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为 17.6~−47.3°,平均−15.8°;前内侧角处骨皮质厚度为 3.6~6.1 mm,平均 4.4 mm;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为 14.3~21.2 mm,平均 16.8 mm。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有 3 种形态:① 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57 例(76.0%);② 与股骨颈轴线相垂直,7 例(9.3%);③ 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包括反向成角),11 例(14.7%)。结论CT 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形态和骨折线的走向,能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对手术选择皮质支撑复位的形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下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1 月—2018 年 7 月,收治 15 例下肢恶性肿瘤患者。男 12 例,女 3 例;年龄 9~21 岁,平均 12.3 岁。骨肉瘤 11 例,尤文肉瘤 4 例。肿瘤部位:股骨中段 8 例,股骨下段 4 例,胫骨中段 3 例。病程 2~6 个月,平均 3.2 个月。手术彻底切除肿瘤,遗留骨缺损长度为 8~23 cm,平均 17.7 cm。以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其中 8 例股骨缺损者联合瘤体骨灭活后回植。结果手术时间 180~390 min,平均 280 min;出血量 200~480 mL,平均 3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24 个月,平均 14.5 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除 1 例随访 2 个月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2.3 个月。术后 3 个月,移植腓骨均有活跃代谢,患侧骨代谢值为 111~257,平均 184;健侧为 127~259,平均 193;健患侧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 Enneking 评分为 20~30 分,平均 24.6 分。随访期间无供区踝关节不稳、疼痛及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发生。结论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下肢恶性肿瘤术后骨缺损,可显著降低骨不愈合率,恢复良好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时相骨水泥推注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采用 PKP 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219 例 OVCF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推注骨水泥时相不同分为观察组[116 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湿沙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和对照组(103 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拉丝期 PMMA 骨水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 T 值、骨折椎体、责任椎术前骨折严重程度、责任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 1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脊柱 X 线片及 CT,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责任椎再骨折率及邻近椎体骨折率。 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53±0.45)mL,与对照组(4.49±0.57)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8,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3.3 个月。观察组共 95 例(81.9%)骨水泥分布范围大于椎体横断面积 49%,对照组 72 例(6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P=0.037)。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 及 3 个月观察组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观察组 18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 8 例、椎旁渗漏 6 例、椎间盘渗漏 4 例),对照组 22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 9 例、椎旁渗漏 8 例、椎间盘渗漏 5 例),两组各种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 5 例(4.3%)、对照组 12 例(11.7%)发生责任椎再骨折,观察组 6 例(5.2%)、对照组 14 例(13.6%)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χ2=4.661,P=0.031)。 结论PKP 术中湿沙期骨水泥推注有利于骨水泥均匀分布、强化责任椎、缓解术后近期疼痛、降低责任椎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采用 OWHTO 治疗的 61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47 例;年龄 44~60 岁,平均 52.8 岁。体质量指数为 19.1~34.7 kg/m2,平均 25.3 kg/m2。左膝 27 例、右膝 34 例。病程 1~9 年,平均 5.3 年。骨关节炎分期:Ⅱ期 33 例,Ⅲ期 28 例。术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0±3.7)分,行走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6±1.0)分。 结果手术时间为 49~85 min,平均 66.5 min;切口长度为 10~13 cm,平均 11.0 cm;总显性失血量为 80~210 mL,平均 139.1 mL;术后卧床时间为 1~10 d,平均 4.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7.3 个月。术后 3 个月 X 线片测量示胫骨平台负重区为 60.3%~66.8%,平均 63.4%。术后 3、6 个月,膝关节 HSS 评分分别为(79.1±4.2)、(85.3±3.1)分,VAS 评分分别为(1.7±0.7)、(0.6±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WHTO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力线纠正理想,并发症较少,但应注意术前需要精确测量术中张开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对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2019 年 3 月行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的 57 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27 例,女 30 例;年龄 44~57 岁,平均 52.4 岁。病程 3~6 年,平均 3.6 年。Kellgren-Lawrence 分级:Ⅰ级 21 例,Ⅱ级 36 例。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0°~8°,平均 1.36°;内翻畸形 5°~10°,平均 7.60°。术前关节镜评估软骨损伤国际软骨修复分级系统(ICRS)分级为Ⅰ级 11 例,Ⅱ级 42 例,Ⅲ级 4 例。术前及术后 3 个月、1 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 Lysholm 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及胫股角(femoral tibial angle,FTA)。内固定物取出时再次行膝关节镜探查软骨修复情况,选取再生等级和成熟等级进行软骨分级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缓解,力线矫正达术前设定目标。术后 3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 VAS 评分、Lysholm 评分、HSS 评分及 IKD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均逐渐改善,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mMPTA 和 FTA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内固定物取出时关节镜下再次评估,软骨再生分级为Ⅰ级 10 例、Ⅱ级 47 例;在Ⅱ级软骨再生膝关节中非成熟软骨再生 18 例、成熟软骨再生 29 例。各 ICRS 分级的软骨再生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176,P=0.916),软骨成熟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00,P=0.005)。 结论关节镜结合 HTO 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症状及功能,并能一定程度促进关节软骨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伴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联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伴关节盘移位20例(27侧)。男15例,女5例;年龄8~65岁,中位年龄40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 3例,摔伤14例。其中,单侧骨折13例,双侧骨折7 例;骨折分型:A型5侧,B型22侧。单纯髁突囊内骨折14侧,髁突囊内骨折伴下颌颏部骨折12侧、下颌角骨折1例。最大开口度5~20 mm,平均9.7 mm。受伤至手术时间4~20 d,平均11.6 d。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骨折复位及关节盘复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通过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功能障碍指数(clinical dysfunction index,Di)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影像学复查示26侧骨折达解剖复位、1侧达基本复位;关节盘复位达优25侧、良1侧、差1侧,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有效率达96.3%。患者咬合关系稳定程度基本达到伤前水平,切口瘢痕隐蔽。开口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达32~40 mm,平均36.8 mm;17例最大开口度≥35 mm。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评价Di 0级 8侧、DiⅠ级18侧、DiⅡ级1侧。术后出现2例开口偏斜、1例关节弹响、2例暂时性患侧额纹消失,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伴有关节盘移位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采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