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依据Danis-Weber分型对各型骨折进行讨论总结。结果保守治疗对于A型腓骨撕脱骨折并非理想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决定;对于单纯B型骨折,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结果;当C型骨折位置较高、不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当位置较低影响踝关节稳定时,需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骨折,首先应明确骨折是否为稳定骨折,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关系及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急性腕舟骨骨折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与急性腕舟骨骨折相关的文献,并对其发病特点、骨折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腕舟骨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分为无移位稳定性、有移位不稳定性等类型。CT 最具诊断特异性,而 MRI 敏感性最高。对于稳定或隐匿性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多能获得愈合;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确切。结论急性腕舟骨骨折应早期诊治,并根据骨折位置及稳定程度选择适当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对其发展历史、手术方法、术后问题、适应证以及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术式之一,手术包括距下关节融合和植入骨块矫正后足畸形两部分。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矫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并发症,恢复距骨、跟骨的高度以及矫正距骨倾斜角的丧失,缓解疼痛。该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相对满意,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病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存在术后骨不愈合及植入骨块吸收等缺陷,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距骨骨软骨病损(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年 OLT 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各种外科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结果OLT 的外科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包括骨髓刺激术、骨软骨移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生物制剂辅助治疗等修复或重建技术。各种方案均有不同的适应证和局限性。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治疗 OLT 的临床疗效也会逐步改善。结论OLT 的治疗仍存在许多难点和争议,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 8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 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 Böhler 角、Gissane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 VAS 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价疗效。 结果5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7 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24 h 及 1 年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24 h 及 1 年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 年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 1 年 SF-36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8 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 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类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过伸型膝关节损伤的一种,是膝关节在过伸位(<0°)遭受暴力导致的特殊骨折类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 4 种类型,即胫骨平台边缘撕脱骨折、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前外侧平台压缩骨折和双髁骨折。损伤结构遵从对角线机制,即前侧压缩、后侧牵张。胫骨平台前侧的骨折范围越小,则伴发后侧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过伸型胫骨平台单髁骨折以前内侧面压缩(边缘小片骨折或大块骨折)和后外侧角牵张破裂为特征,治疗上需同时兼顾骨折和韧带损伤。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以后侧干骺端皮质的张力性破裂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反屈和压缩为特征,恢复正常的后倾角是手术治疗关键。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尚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成人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与成人慢性骨髓炎相关的文献,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成人慢性骨髓炎,病原学检查结果是选择抗生素的依据,影像学检查具有特异性。治疗方式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其中局部治疗是根治的关键。结论成人慢性骨髓炎应早期诊断,根据患者解剖和生理分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关文献,对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及骨折分型、腕关节镜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法、合并相关软组织损伤的诊治以及该术式优势与不足等进行总结。结果腕关节镜作为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微创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精确地观察关节内受损情况;而且在镜下实施操作既能避免二次破坏血管、神经、肌腱等,又能对关节内存在损伤的韧带、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以及腕骨脱位等实现一期修复重建,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泛、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结论腕关节镜技术具有传统 X 线片、CT、MRI 及关节造影等检查不具备的优势,且腕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锁定钢板的治疗现状、锁定钢板的不足与对策、锁定技术的进展、锁定钢板与数字骨科技术 4 个方面,总结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结果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棘手,外侧锁定钢板作为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最常用固定方式,仍面临着较高治疗失败率。双钢板可改善粉碎性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但何时选择双钢板固定仍缺乏具体量化标准。远皮质锁定螺钉可改善骨折断端间的微动、促进骨痂生长,显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双相钢板是对传统锁定钢板的优化,但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其效果。数字骨科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锁定钢板内在缺陷是影响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预后的因素,通过对锁定技术的优化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望降低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理念的变化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历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时间轴的顺序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转变,手术治疗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因微创和生物力学的优势而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的髓内固定系统仍不能实现重建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所以在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面仍有失败风险。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变革与发展,是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生物力学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内固定器械将依据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支撑和二次稳定的治疗原则更新迭代,最终实现提高骨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跟骨载距突(sustentaculum tali,ST)解剖特点及跟骨后距下关节面 ST 螺钉固定恒定骨折块(constant fragment,CF)的安全入口位置和植入方向。方法从 2016 年 1 月—4 月收治并行足踝 CT 扫描的 10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中,纳入 33 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资料。男 18 例,女 15 例;年龄 18~60 岁,中位年龄 41.0 岁。骨折侧别:左侧 16 例,右侧 17 例。将 CT 扫描原始数据导入 Mimics 17.0 软件,建立跟骨三维模型;测量 ST 上缘长度、下缘长度、中线长度及高度、ST 中线与足底水平面成角,ST 螺钉入口(P’点)位置、植入角度相关参数以及 ST 螺钉长度。比较不同性别及侧别间各测量参数的差异。结果跟骨 ST 上缘长度为(16.60±2.23)mm、下缘长度(20.65±2.90)mm、中线长度(20.56±2.62)mm、中线高度(9.61±1.36)mm,ST 中线与足底水平面成角(23.43±3.36)°。P’点至跗骨窦最低点垂直距离为(3.09±1.65)mm、水平距离为(14.29±2.75)mm,P’点至距骨外侧突顶点距离、后距下关节面软骨下骨距离以及跟骰关节面水平距离分别为(11.41±3.22)、(6.59±2.22)、(34.58±3.75)mm。ST 螺钉与足底平面成角(–1.17±2.07)°、前倾角(16.18±2.05)°。ST 螺钉长度为(41.64±3.09)mm。其中,男性 ST 上缘长度、下缘长度、中线长度和高度,P’点至距骨外侧突顶点距离、后距下关节面软骨下骨距离、跟骰关节面水平距离,ST 螺钉前倾角及长度,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以上测量参数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跟骨骨折复位后采用经跗骨窦最低点平行足底后方约 14 mm、上方约 3 mm 确定入口,男性前倾约 17°、女性前倾约 15° 植入 ST 螺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认知存在不足,形成诊疗规范对促进疾病预后意义重大。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会定期发布《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总结骨肿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在 2020 年 11 月最新发布的指南中描述,软骨肉瘤、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联合放疗或靶向治疗;Ewing 肉瘤和骨肉瘤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可用于治疗骨高级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对于复发性肿瘤,可以采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进行控制。新版指南为骨肿瘤的规范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诊断及治疗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容易漏诊,需要结合患者主诉、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必要时手术探查明确。稳定骨折后是否需要修补三角韧带仍存在争议。结论三角韧带是稳定内侧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对于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合并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仍需进一步标准化,并根据术中踝关节稳定情况决定是否修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骨折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骨折分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颈与转子间的解剖分界、股骨转子间线及关节囊附着、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股骨近端粉碎骨折,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比例有逐渐增高趋势,但其概念和含义并不明确。按股骨颈骨折的部位、骨折中心位置和骨折复位后股骨距或前内下角皮质能否直接接触砥住,可以将其分为 3 种亚型:① 节段性股骨颈骨折(股骨颈为头下型骨折,同时具有两个独立的骨折中心);② 股骨颈骨折向转子间外上方延伸(股骨颈为经颈型骨折,一个骨折中心);③ 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向股骨颈内下方延伸(粉碎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转子间骨折变异类型,一个骨折中心)。在治疗上需兼顾两个解剖部位特征,通常需结合多种内固定方法或采用关节置换辅助内固定技术,才能获得较好效果。结论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骨折,在临床诊断、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法上尚缺乏共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截骨矫正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6 月—2017 年 5 月收治的 10 例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21~67 岁,平均 45.8 岁。骨折至畸形矫正手术时间为 9~60 个月,平均 20.9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1±1.2)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8.5±12.3)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为(46.7±10.5)分。10 例行距骨颈内侧撑开截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 2 例联合距下关节融合及跟腱松解延长术,2 例联合跟骨截骨外移术,2 例联合跟腱松解延长术。结果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72 个月,平均 38.0 个月。末次随访时,X 线片测量第 1 跖骨长轴与距骨长轴夹角从术前的(−9.6±4.5)° 增加至(1.3±2.7)°,跟骨长轴与胫骨长轴夹角从术前(−12.0±7.4)° 增加至(−1.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17,P=0.000;t=5.711,P=0.000)。VAS 评分为(1.6±1.0)分,AOFAS 评分为(88.3±5.4)分,SF-36 评分为(85.4±9.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3.703,P=0.000;t=14.883,P=0.000;t=16.919,P=0.000)。X 线片及 CT 复查示术后 2~4 个月距骨及跟骨截骨矫形部位骨性连接。 结论对于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患者,如距骨周围关节软骨形态良好宜行解剖复位重建,以尽量保留足部功能,采用距骨颈内侧撑开截骨治疗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