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MI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315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14例、正常体重组(18.5 kg/m22)137例、超重组(25 kg/m2≤BMI<30 kg/m2)115例、肥胖组(30 kg/m2≤BMI<35 kg/m2)34例和严重肥胖组(BMI≥35 kg/m2)15例,分析各组基线资料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与BMI的关系。结果:2年随访结果显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组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0%、32.1%、13%、5.9%和6.7%,其中超重及肥胖组的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01),但严重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是否参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从江苏省高邮地区采用电脑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自然人群,最终4 508名纳入研究。采集人口学特征信息、身体测量指标、血常规、生化、病史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等信息。根据BMI将人群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BMI和baPWV的相关性。中介效应分析探究白细胞计数是否参与BMI与baPWV相关性。结果:多因素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吸烟、饮酒、糖尿病和降压治疗后,与正常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与baP...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质指数(BM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0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根据有无斑块将病人分为斑块组(133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析病人临床资料、BM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斑块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年龄、BMI、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28.3%,BMI≥24.0 kg/m2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49.4%。BMI≥24 kg/m2组较BMI<24 kg/m2组更易形成不稳定斑块(P<0.05),BMI≥28.0 kg/m2组较BMI<28.0 kg/m2组更易形成不稳定斑块(P<0.05);BMI、吸烟、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随着BMI升高,缺血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MI对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并探讨术后肥胖悖论。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6年7月至2022年6月间146例机器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2.9±13.0)岁,男性55例(37.7%)、女性91例(62.3%)。按患者术前BMI水平分三组:偏瘦组(BMI <18.5kg/m2,n=17,11.6%)、正常组(18.5≤BMI <23.9kg/m2,n=81,55.5%)、超重及肥胖组(BMI≥24kg/m2,n=48,32.9%)。多变量分析比较不同BMI组的临床结局。结果:不同BMI组术前资料显示: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糖尿病、LAD、TG、HDL、淋巴细胞数(lymphocyte count,LY)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临床结局显示超重及肥胖组术后发生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0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0kg/m2)、超重组(23.0 kg/m2≤BMI<27.5 kg/m2)和肥胖组(BMI≥27.5 kg/m2),比较三组临床病理因素,并分析BMI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正常体重组37例(34.6%),超重组54例(50.5%),肥胖组16例(14.9%)。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5.3%、81.9%、74.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对5年生存率有影响(均P<0.05)。BMI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P=0.039),对5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BMI增加,5年生存率呈上升趋势(69.2% vs 72.0% vs 93.8%,P=0.239)。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BMI非独立危险因素(P=0.343)。 结论BMI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 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 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卒中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对康复进程以及其卒中后康复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卒中于广东燕岭医院住院的患者共95例,本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三组,其中18.5 kg/m2≤BMI<25 kg/m2为正常组(n=40),25 kg/m2≤BMI<30 kg/m2为超重组(n=37),BMI≥30 kg/m2为肥胖组(n=18),记录三组患者康复干预前、干预后及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 结果三组患者干预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干预3个月肥胖组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显著低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而肥胖组的手、前臂和下肢Ashworth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 结论超重及肥胖的BMI降低了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影响了生活能力、四肢功能及平衡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 纳入女性RA患者(RA组)402例和健康女性(对照组)98例。根据BMI将RA组患者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62例)、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221例)及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2,119例),再根据是否合并肌少症将RA组患者分为肌少症组(247例)和非肌少症组(155例),根据是否合并OP将RA组患者分为OP组(158例)和非OP组(244例)。采用直接节段多频率生物电阻断法测定四肢和躯干骨骼肌质量,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疾病活动性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关节功能分期、X线分期及Sharp评分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影响因素。结果 RA组患者除L1外各部位BMD及SMI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MI对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发症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过食管ESD治疗的病例的一般信息、病变信息、手术信息和并发症信息,并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其中低BMI组(BMI<18.5 kg/m2)患者16例,正常BMI组(18.5≤BMI≤23.9 kg/m2)患者167例,高BMI组(BMI>23.9 kg/m2)患者130例,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比较不同分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手术情况的差异,不同分组并发症的差异先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再使用由P<0.2的变量作为调整变量构建的校正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来验证。结果 根据BMI区分的三组患者在有无高血压史和病理类型构成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体重指数与固有肌层损伤和术后发热的减少有关,其他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于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检测仪测算的相位角(PhA)在超重和肥胖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63例营养科就诊患者,其中体质量指数BMI≤23.9 kg/m2(正常组)161例、24 kg/m2≤BMI<28 kg/m2(超重组)179例、BMI≥28 kg/m2(肥胖组)323例,采用InBody 770多频分段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检测仪检测三组PhA、体脂肪相关指标、人体肌肉质量相关指标及人体水分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hA与超重和肥胖患者体脂肪相关指标、人体肌肉质量相关指标及人体水分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肥胖和超重患者PhA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hA对超重和肥胖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PhA水平高、体脂肪相关指标、人体肌肉质量相关指标及人体水分相关指标水平高;与超重组比较,肥胖组PhA水平高、体脂肪相关指标水平高、人体肌肉质量相关指标及人体水分相关指标水平高(P<0.01)。PhA与超重和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腺体积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初诊T2DM患者125例作为疾病组,根据BMI将疾病组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4 kg/m2)77例、超重组(28 kg/m22)35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13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轻度升高组(53例)、中度升高组(40例)和显著升高组(32例);另选取11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根据疾病组患者随访期间有无并发症发生,将其分为发生组(46例)和未发生组(79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胰腺体积、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β细胞指数(HOMA-β)]、实验室检查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淀粉酶(AMS)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及随访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胰腺体积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他生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体重指数(BMI)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艾滋病住院患者482例,按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3.9 kg/m2)、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2),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MS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纪群  王咏波 《临床内科杂志》2019,36(11):755-758
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及腰围(WC)2型糖尿病(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变化及肥胖对TSH、TH的影响。方法 收集住院T2DM患者275例,根据BMI不同将其分为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88例)、超重组(24kg/m2≤BMI<28kg/m2,90例)和肥胖组(BMI≥28kg/m2,97例),比较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再根据性别和WC不同将其分为M1组(男性WC<85cm)、M2组(男性WC≥85cm)、F1组(女性WC<80cm)、F2组(女性WC≥80cm),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患者的TSH水平明显增加(P<0.05)。F2组TSH水平明显高于F1组和M2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M2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BMI与TSH呈正相关(r=0.25,P<0.05),TC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呈负相关(r=-0.39,P<0.05),BMI、WC与FT4(r=-0.31,r=-0.29,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是TSH的独立相关因素,WC是FT4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肥胖T2DM患者TSH水平升高,FT4下降,女性较男性腹型肥胖者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肝硬化患者的SIDO和并发SBP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80例肝硬化患者中27例SIBO阳性,阳性率33.75%(27/80),按Child-Pugh分级分组,分为A级、B级、C级三组,其SIBO阳性率分别为14.8%(4/27)、29.6%(8/27)、57.7%(15/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健康对照组25例SIBO全为阴性,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中有25例SIBO阳性,阳性率为43.1%;22例未并发SBP患者2例存在SIBO阳性,阳性率为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并发SBP且SIBO阳性的25例患者,经2周治疗后有20例SIBO转阴,其中并发SBP的有2例,而在治疗后SIBO仍然阳性的5例患者中,并发SBP者有4例。结论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高,并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SIBO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肝硬化伴SBP者SIBO发生率增加尤为显著。治疗SIBO能显著减少SB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HF)程度的关系。[方法]将81例CHB患者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SIBO情况,分为SIBO阳性组(56例)、SIBO阴性组(25例),并与同期门诊体检22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的SIBO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再分别将CHB患者经肝脏穿刺取肝脏组织进行纤维化程度分期,同时静脉血检测患者的血清肝纤4项,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 CHB组SIBO发生率为61.9%(56/81),健康对照组发生率为4.5%(1/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CHB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随着HF病理组织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呈渐进性增高,SIBO阳性组与SIBO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HB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随着血清肝纤4项指标数值水平增高呈渐进性增高,SIBO阳性组与SIBO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常合并SIBO,SIBO随着HF程度加重而加重,在临床上对CHB患者诊治SIBO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平将观察对象分成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且以IASBPD<10 mmHg为正常,IASBPD≥10 mmHg为异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分组与IASBPD≥10 mmHg风险的关联。将BMI分组与性别、年龄的交互项带入模型中以检测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高血压、踝臂血压指数≤0.9的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6 191例。校正潜在的混在因素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总人群中BMI与IASBPD呈正相关(β=0.154,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 方法随机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就诊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并行胃镜检查的3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下有RE表现者232例(研究组),胃镜检查无异常者共121例(对照组),检测2组身高、体质量,并算出BMI。 结果研究组BMI均值为(23.03±3.84)kg/m2,对照组BMI均值为(24.65±4.16)kg/m2,研究组BM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与BMI有关,RE严重程度与BMI的分级之间有关(χ2=49.581,P<0.05)。 结论BMI可以作为RE的预测指标,可能在预防诊断RE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脑卒中管理质量评估登记研究(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数据库中TOAST分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3410例,其中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182例、正常体质量组(BMI 18.5~23.9kg/m~2)1639例、超重组(BMI24.0~27.9kg/m~2)1212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377例。终点事件包括12个月时全因死亡、死亡或严重残疾、感染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结果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低体质量组12个月时累计全因死亡率升高(19.1%vs 6.7%,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变化无显著差异(6.0%和3.8%vs 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体质量组为参照,低体质量组12个月累计全因死亡(HR=1.91,95%CI:1.22~2.98,P=0.004)、12个月时死亡或严重残疾(OR=1.50,95%CI:1.05~2.14,P=0.026)及感染并发症(OR=1.92,95%CI:1.21~3.06,P=0.006)的风险更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低体质量伴随脑卒中预后不良风险升高,但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正>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ight change and metabolic control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fter 1 year treatment under the standardized metabolic disease management model.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7 to November 2021,950 patients with T2DM in the Standardized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of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in this research and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BMI 18.5-23.9 kg/m2),overweight (BMI 24.0-27.9 kg/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住院高血压患者中真性难治性高血压(RH)检出率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合并心脑血管病(CCVD)的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年龄≥18岁的高血压患者并筛出真性RH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原发病、合并症、血清学化验检查指标、血压控制情况、降压药应用情况等。根据是否合并CCVD分为CCVD组(n=543)及非CCVD组(n=527),分析CCVD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8 360例,分为表观RH(n=1 566)、真性RH(n=1 070)、假性RH(n=146),占高血压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8.53%、5.83%、0.80%。年龄<30、30~<40、40~<50、50~<60、≥60岁住院高血压患者中合并真性RH患者占0.39%、0.88%、1.69%、3.95%、15.12%。体质量指数(BMI)<18.5、18.5~<24.0、24.0~<28.0、≥28.0 kg/m2住院高血压患者中合并真性RH为1.21%、3.6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