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地区2012年-2017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确诊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进行描述性分析,用成组t(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治愈组和死亡组治疗前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在大连地区高发时间为7-9月,北三市区为高发地域,农民或无业人员为高发人群,且年龄集中在55~75岁,病死率为10.69%~25.71%。治愈组和死亡组患者年龄及治疗前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LDH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OR=1.345,P=0.017)、APTT(OR=4.810,P=0.007)是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结论在大连地区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明显。患者治疗前的PT、APTT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影响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6年5月,苏州市吴中区发生SFTS确诊病例2例,男、女各1例,为兄妹关系,均在医院照顾过患该病的母亲(死后被推断为SFTS),因接触其血性分泌物而感染。结论这是一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SFTS监测,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开展院内感染控制,避免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  相似文献   

8.
正血小板是一种独立的血液成分,既履行生理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的任务,又参与凝血和多种炎症反应,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起重要的作用。机体正常的凝血和止血功能依赖于一定数量、功能正常的血小板,临床上,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11日,浙江省兰溪市MJ镇MW村村民胡某某出现耳后肿块,自觉发热,就诊于兰溪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后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4月18日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经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后,仍救治无效,于4月18日23时死亡.该病例发病前有野外作业史,就诊时有耳后肿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2~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测标本83份,2012年、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51.81%(43/83),经显著性检验x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算检测阳性率2012~2013年保持稳定。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9月入院的SFTS患者,按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 纳入69例合格病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0例,病死率为28.99%。高龄、存在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及出血表现者病死率高(均有P<0.05)。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死亡组入院48 h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Z=-6.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是SFTS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 SFT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AST、CKMB和LDH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其预后独立影响因子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建议诊疗过程中使用SOFA评分指导病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     
  目的  了解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地区家养动物(牛、羊、狗和鸡)中的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率、流行情况。  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FTSV-IgG抗体。  结果  2017年共采集家养动物血清样本346份,共计4种动物,SFTSV血清为52.89 %(183/346):羊,牛,狗,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3 %,64.63 %,21.59 %和40.91 %。不同乡镇的羊和狗SFTSV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狗和羊的SFTSV 血清阳性率在不同月龄时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SFTSV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应考虑改善家养动物的饲养环境,使用化学药品杀灭蜱虫控制蜱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济南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性,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济南市2011-2013年SFTS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和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采用RT-PCR方法进行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和MEGA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济南市共确诊95例SFTS病例,检测出3只蜱虫样本中的SFTS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章丘市。对SFTS布尼亚病毒的S片段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2012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安徽、江苏、河南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2013年SFTS布尼亚病毒基因与山东本地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结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夏秋季多发;中老年农民为主,具有明显职业性;发病范围逐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活跃。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麝鼳、褐家鼠、小家鼠等6种。野鼠密度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密度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鼠SFTSV带毒率为6.90%,家鼠为7.87%;野鼠心、肝、脾、肺、肾、脑均带有病毒,且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带毒;家鼠多为单一脏器感染。病毒核酸的基因测序与Gen Bank公布的SFTSV的N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结论东海县6种鼠类除小仓鼠外,其余5种均携带SFTS病毒,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但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mall mammals as host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we tested serum samples from rodents and shrews in China, collected in 2013. SFTSV antibodies and RNA were detected, suggesting that rodents and shrews might be hosts for SFTSV.  相似文献   

18.
胡艳  岑章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6,(19):3601-3603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病例县区分布图,各种率差异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2011-2015年信阳市共报告SFTS病例3 373例,发病率波动在7.22/10万~19.80/10万;死亡49例,病死率为1.45%。病例集中在商城县、光山县和浉河区,占总病例数的70.29%。4-10月发病较多,占97.18%;5-7月为发病高峰,9月出现次高峰。病例年龄平均61岁,主要集中在40~79岁年龄组,占89.42%。女性发病率16.33/10万,高于男性的10.08/10万(χ2=190.341,P<0.001)。农民发病3 241例,占96.09%。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病例中新布尼亚病毒的检测阳性率为61.09%,其中60~99岁最高为68.07%,不同年龄组病例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66,P<0.001)。结论 信阳市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性,人群普遍易感,农村中老年女性高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就诊的273例SFTS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FTSV),通过ELISA检测SFTSV-IgM和IgG抗体,采用Human BioPlex ProTM Assays 17-Plex Panel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对确诊病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SFTS患者中180例SFTSV核酸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95%CI:1.03~1.13)、淋巴结肿大(OR =3.75,95%CI:1.45~9.66)、下呼吸道感染(OR=3.57,95%CI:1.40~9.11)、肌酐(Cr)>97 mmol/L(OR=4.10,95%CI:1.55~10.82)及意识障碍(OR=3.35,95%CI:1.21~9.29)与重症病例发生显著相关.年龄≥60岁(OR=1.06,95%CI:1.00~1.12),下呼吸道感染(OR=4.33,95%CI:1.35~13.93),Cr>97 mmol/L (OR=10.14,95%CI:3.19~32.21)及意识障碍(OR=3.47,95%CI:1.03~11.72)与死亡病例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60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Cr>97 mmol/L、意识障碍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予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因素和病毒扩散方式,探讨该病人-人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分析可能的传播因素因果关联。结果 疫情涉及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系父子关系;首发病例由蜱虫叮咬感染,2名续发病例感染源于接触首发病例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途径除与蜱虫叮咬有关外,也与接触病例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