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端侧吻合移植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感觉 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能性。方法:用新西兰兔25只,将兔的一条耳大神经作为供神经,在别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按神经移植体埋入皮瓣后时间分为1、2、4个月3个实验组,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对照组组,每组动物5只。用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再生形态和分布;用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结果:(1)感觉 神经端侧吻合后1个月,供神经的轴突即可 相似文献
2.
端侧神经吻合侧支发芽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耳大社是经构成及端侧神经吻合口再生轴突的来源,方法:利用兔耳大经端侧吻合模型,以辣根过氧化物醇(HRP)逆行示踪技术供神经轴突长神经的过程,神经元细胞标记特点和计量分析。结果:兔耳大神经主要来地C2、C3背根神经节的纤维,以C2为主,第6周开始,在供神经背根节内出现阳性细胞,受神经侧一直未出现,被标记细胞分大、中、小三型,以小型细胞标记的最多,结论: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轴突能发生侧支,跨跨吻合口长入受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耳大神经构成及端侧神经吻合口再生轴突的来源.方法利用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模型,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供神经轴突长人受神经的过程、神经元细胞标记特点和计量分析.结果兔耳大神经主要来源于C2、C3背根神经节的纤维,以C2为主,第6周开始,在供神经背根节内出现阳性细胞,受神经侧一直未出现,被标记细胞分大、中、小三型,以小型细胞标记的最多.结论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轴突能发出侧支,跨越吻合口长入受神经. 相似文献
4.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 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5.
端侧吻合移植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能性。方法 :用新西兰兔25只 ,将兔的一条耳大神经作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按神经移植体埋入皮瓣后时间分为1、2、4个月3个实验组 ,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对照组 ,每组动物5只。用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再生形态和分布 ;用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结果 :(1)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1个月 ,供神经的轴突即可长入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随时间延长 ,再生轴突数量逐渐增多。(2)再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植入失神经皮瓣后 ,供神经的轴突能长入神经移植体 ,并最终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未梢。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长段距离的神经缺损,陈旧性神经损伤缺损.神经移植术后供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等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大进展.为克服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电刺激对周围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兔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术后给予神经电刺激,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神经组织学、电生理和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术后3,5,15周组分别为(65.32&;#177;6.36),(71.53&;#177;7.89),(81.62&;#177;8.63)个/高倍视野]均高于对照侧[术后3,5,15周组分别为(45.28&;#177;5.13),(59.68&;#177;4.26),(65.87&;#177;3.84)个/高倍视野],检测术后15周组颊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为(28.6&;#177;1.4)m/s,而对照侧为(17.2&;#177;2.6)m/s,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t=2.852,P&;lt;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神经电刺激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靶器官功能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以后,神经远端与健康神经行端侧吻合,靶器官定期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再生及靶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NGF组,NS组及正常组。前两组切断右下肢腓神经,远端同健康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手术当天开始右小腿外侧注射NGF200U,1次/d,持续两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S),分别于12周后行胫前肌湿重、电生理、再生神经、靶肌肉组织学检查。结果:胫前肌湿重NGF组为(0.80&;#177;0.14)g,高于NS组(0.59&;#177;0.12)g(T=5.60,P&;lt;0.01)术后12周NGF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3.77&;#177;0.35)mV],潜伏期[(5.595&;#177;0.893)ms]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6.50&;#177;2.53)m/s],均优于NS组[(2.53&;#177;0.74)mV,[8.327&;#177;0.802)ms,(19.62&;#177;1.71)m/s,T=9.91,8.04,10.43,P&;lt;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靶器官内注射NGF,能促进神经侧支再生,靶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自体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切断左侧腓神经1cm,造成神经缺损,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桥接缺损。B组:切断左侧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C组:方法同B组,但束膜开窗。各组分别于术后8、12周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自体神经移植体修复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数目、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端侧吻合的外膜、束膜开窗组(P<0.05);外膜开窗组与束膜开窗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其再生神经纤维质量优于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10.
端侧神经吻合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背根神经节及神经纤维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纤维的再生情况。方法利用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模型,以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供受神经节和神经纤维染色。结果供神经侧、术后的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改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筋膜皮瓣静脉回流、恢复腓肠神经供区皮肤感觉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端-端吻合(VA)、腓肠神经-隐神经端-侧吻合(NR).结果本组8例患者,其中5例如行VA、2例加行NR.3例未行VA者术后皮瓣均发生水泡等静脉回流障碍现象;5例加行VA者除1例因手术意外发生皮瓣远端干性坏死外均无静脉回流障碍;2例加行NR者,1例术后2个月皮瓣和足外缘皮肤感觉重现(另1例随访中).结论加行VA可解决皮瓣静脉回流问题;加行NR既不影响隐神经供区皮肤感觉,又可恢复腓肠神经供区的皮肤感觉.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Spasmiccerebralpalsyisoneoftheseriousdiseasesofthenervessystemthatseverelyaffectsgrowingdevelopmentandlimbfunctions.Softtissuerelaxion,selectivespinalnerverootperiph-eralnervebranchamputationorandtendontranspositionarecom-montherapiesatpresent.Postoperativerecurrenceistheshort-comingofsofttissueoperation.Spinalnerverootaputatincouldeffectivelyrelievelimbspasmwhilecontroversyexistsinitslong-termtherapeuticeffect,andtoomuchamputationresultsinweakmuscularforcewhichmightcauseinjuresthatco… 相似文献
13.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合用缓解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合用缓解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9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合用 51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胃复安的 48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 88%,对照组有效率为 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结论恩丹西酮与胃复安合用缓解化疗后消化道反应效果显著,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供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对6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在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血流通路障碍、过敏反应、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包括心理护理,预防用药,保证整个管道系统连接紧密,安装正确,保证采集血管充盈,密切观察患反应等,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相似文献
16.
8h驾驶工作对中年出租车驾驶员腰腿部肌肉sEMG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本研究以驾龄5年以上的中年男性出租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腰部竖脊肌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图相关疲劳指标的变化,以评价8h驾驶的工作负荷对人体相应部位肌肉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30名从业5年以上的中年男性出租车驾驶员(年龄45.6±5.0岁)为司机组,15名中年男性坐姿工作者(年龄46.1±4.8岁)为对照组。对司机组8h驾驶工作前、后及对照组工作前后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双侧胫骨前肌进行1min持续收缩耐力测试,同时使用表面肌电测试系统进行表面肌电测试。结果:8h驾驶工作前后,司机组双侧胫骨前肌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侧腰部竖脊肌各项指标表明,8h驾驶工作能够引发明显的疲劳反应(MF斜率、MA斜率明显增大,P<0.05; MF截距明显降低,P<0.05),左侧疲劳反应大于右侧(左侧MF斜率、MF截距明显增大,P<0.05;左侧MA斜率明显增大,P<0.01;右侧变化不显著);安静状态下,司机组双侧腰部竖脊肌及双侧胫骨前肌的疲劳反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8h驾驶工作负荷能够引发腰部竖脊肌明显的疲劳反应且两侧不对称;长期长时间驾驶能够导致腰腿部肌肉疲劳的慢性累积。 相似文献
17.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功能康复运动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首次发病的10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肢肌张力增高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相同,观察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应用中医推拿治疗。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肢体运动功能积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的变化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上肢总有效率为84.91%,对照组为66.04%; 观察组下肢总有效率为86.79%,对照组为69.81%,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肢肌痉挛状态,疗效优于中医推拿法。 相似文献
18.
宋亚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3):337-338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左脑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智力测验法,蒙眼定距测跳法,顺序数字记忆广度测定法和倒逆数字记忆广度测定法,对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着和对照组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智力测验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体育锻炼对左脑的语言逻辑、数据处理、推理等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良的FLAG[氟达拉宾(fludambine) 阿糖胞苷(arabinosyl cytosine)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简称FLAG]方案即应用标准剂量阿糖胞苷及在化疗前不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以治疗难治与复发性白血病33例,有效率为70%。其主要毒副反应为强烈的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化疗后第2周为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关键时期,此时白细胞、血小板均为最低值,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认真查体,及时发现感染灶,配合医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治疗及保护性隔离,加强饮食宣教及皮肤护理,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神经生理学的交互抑制理论为指导,探讨纠正脑卒中下肢呈非典型运动模式的方法。方法:从当地医院住院1个月的348例脑卒中患者中,共选出下肢呈非典型伸肌运动优势模式和屈肌运动优势模式43例(约12.36%)。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ROM训练、ADL训练等方法进行,但实验组增加了交互抑制理论指导的训练,然后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两组的Fugl-Meyer下肢功能积分、Carr-Shepherd平衡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提高(P<0.01),并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躯干为主导的矫正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屈曲模式及非典型伸肌模式,有利于提高肢体随意运动、平衡能力及步行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