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思邈的医德理论对医德规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道德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各种医学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医学家孙思邈以德修身、以德养性,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修养,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文章从两个方面告诫医者: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这篇专门论述医德修养问题的文章,为当时和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建设树立了榜样,制定了规范。  相似文献   

2.
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医生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医学道德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医家,以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而流芳百世。在医德方面影响力最大的,当首推中国的孙思邈和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孙思邈的医德论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科学之父,其誓言已经成为西方众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的宣誓词。两者的医德观,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医德的理念,其共同的医德理念认为,品行兼优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准则,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这些医德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医学生培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医学教育中,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将医德教育融人到医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医学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思邈医学美学思想述评马周周教务处《大医精诚》一文,是唐代名医孙思逸论述医术和医风医德修养的,通篇虽只字未提美字,但稍加留意会发现它充满了古代医学美学观念。以下试作分析。大医要精要诚。“精”指精湛的技艺,“诚”指高尚的品德。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技...  相似文献   

4.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一文,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所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一篇关于传统医德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论述的传统医德原则和规范,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1994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六版),以及其它一些医古文书籍,如  相似文献   

5.
发扬传统优秀医德张继东我国古代名医很重视医德修养,许多医籍在开卷首篇大都论及医德。古代医家的优秀医德内容丰富,值得借鉴和学习,应予继承和发扬。1.仁术救人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贵...  相似文献   

6.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医务管理等医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人命至贵,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宋代的林逋也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系。”因此,医务人员应注重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医德。我国古代医家积累形成了丰富的优秀医德思想和意识,这些思想和意识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医德,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一、普同一等仁术济世历代名医都强调对病人不分贵贱贫富,都要关心体贴,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说不论患者贵贱贫富、年龄老幼、容  相似文献   

7.
医德观念是指人们衡量、评判医疗卫生行为是否道德的观点。它随医学科学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命、健康认识的深化而发生着深刻转化。1生死观念的转化 传统的生死观念为“生命神圣观”,这种观念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只有无条件地维持和延长人的生命才是道德的。这在国内外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论述,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德国名医胡弗兰德在《医德十二箴》中指出:“即使病人膏育,无药救治时,你还是应该维持他的生命,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不人道。当你不能救他时,也应该安慰他…  相似文献   

8.
"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著有《大医精诚》一文专论医德,影响历代医家。本文从"志存救济"的医学目的论、"精勤不倦"的医术学习论、"无欲无求"的医德规范论三方面论述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义备急千金要方》及《丁金翼方》各30卷;“思邈通百家说……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新唐书·孙思邈传》).提出了“心小、胆大、行为(品行端正)、智园(思考周密”的医德思想修养准则。孙氏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备急千金要方》小有着详尽的阐述.虽时隔千年,至今读来仍倍觉亲切,深感祖国古代医家医德之高尚,为人之可敬。孙思围相出,医道是比较难的,立志要当好一个医生,首先要注意两条: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因为医道是“至精…  相似文献   

10.
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医德与医术是分不开的,从来都是对医生要求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正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早就指出的“大医”必须“精诚”的观点。因此,对青年医学生的培养,必须既重视医术的提高,又要重视医德的教育,以培养出具  相似文献   

11.
中华医学会纪念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逝世1300周年学术会议,已于1982年11月2日至8日在西安隆重召开。这是医学史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孙思邈是一位具有高尚医学道德的伟大医家,探讨孙氏医德思想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会代表认为:孙氏医德在我国古代传统医德思想中具有代表性,其优良和精悴部分,不但应当继承,而且必须继承。这对树立社会主义新医德,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德与医生职业相伴而生,自从医疗业和医学产生以来就有人提倡医德。我国古代医家著作里有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和优秀的医德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皇帝内经》,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明代龚迁贤的《万病回春》等著作里都有丰富的医德内容。南宋医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在谈到医德时说:“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廉恭,动须礼节,举乃和要,无自忘尊,不可骄饰。”又说“医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等。总结古代优秀的医德传统,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本文浅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习生是未来的医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已有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与现实发生冲撞 ,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如何 ,不但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人才 ,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水平和质量。1 医德的社会历史性  仁爱乃医学的应有之义。医学起源于生产实践的同时 ,医学道德也就逐步形成。古往今来 ,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是医德高尚的典范。祖国医学有“医乃仁术”的传统观点 ,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就提出医生应“救贫贱之厄”,“留…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着每个人的灵魂,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民拥戴的好医生。笔者根据医院存在的各种现象和病患者对医生的不同反映,认为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认真,和医心仁爱等 4方面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 4个要素。 一是医技精湛。 医技精湛,就是医务工作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孙思邈《大医精成》云:“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生只有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才有救死扶伤的能力。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病患在身,苦不堪言,甚至生死攸关的病人,所以光有德而无才,或光有一腔热忱…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医德与医务人员成才的"哑铃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乃仁术” ,祖国医学自古以来 ,就有重视医德的良好传统。历代名医不仅仅以高超的医疗技术著称于世 ,同时也以良好的医德名垂青史。扁鹤、华陀、董奉、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现代医学界的名医吴登云等也是“德术双馨”的先进典型代表。医术 ,是科学水平问题 ;医德 ,是精神境界问题。对医务工作者来说 :“医术是根本 ,医德是灵魂 ,只有魂本结合 ,方可走向成功”。医务工作者虽说成才、成功之路有千条万条 ,但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医德的自律和修养。也就是说医德与成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为了把二者间的关系 ,说得…  相似文献   

16.
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情志传递法:唐代孙思邈是我国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平生最重视行医者的修养,认为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可增加病人对治疗的受入性。他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精——技术要精, 诚——医德高尚来赢得病人的信赖和配  相似文献   

17.
陈霞 《医学与社会》2007,20(5):20-21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医德修养的名篇,该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关于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作者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品德高尚,作者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诊治上要做到“纤毫勿失”,同时在作风上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炫耀自己,诽谤他人,谋取财物。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医务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培养、医术的精益求精、医德修养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8.
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传统良医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良医”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考察多种典籍的有关记载可知,当时良医纯粹是基于医术的精良而作出的判断。传统医学名著中最早论及医德的,是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自序”则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晋代杨泉首次明确地将医德内涵纳入良医概念,实现了传统良医论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的嬗变。其后,唐代孙思邈对良医概念的道德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扩充,而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系统地总结了祖国传统医德规范,被西方学者推崇为世界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医德教育创新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生应力求成为德高、医精、学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其中“德高”是灵魂和核心。医学生是向医生过渡的阶段 ,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厚德济人”的良好医德 ,我们设立医德医风教育德育示范基地 ,把医德教育当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通过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医德教育 ,把社会主义医德理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学生内在的医德修养 ,使医学生能够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1 构建立体化的医德教育格局首先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 ,建立合理的机构设置。设立医德医风教育基地 ,以基地…  相似文献   

20.
医学与其它科学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德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认为:“医之道,必须先正己,然后正物”。就是说医师行医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在浩瀚的中医典籍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有关医德的论述以及古代医家的许多嘉音懿行。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提出的“视医五则”可以说是古代医家之医德的概括。 1.对于病人必须有同情怜悯心情,体会病人的痛苦古代称医术为仁术,即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其服务对象直接是“人”。故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也,愿为活人”。因此作为医家对“人”对“生命”必须有无限的热爱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