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咽炎(chronic pharyngitis)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炎症。在祖国医学称之为虚火喉痹;多因脏腑亏损,津液不足,虚火循经上炎于咽喉:或因风热喉痹,风热乳蛾等失治或治疗不当,令阴液耗损,虚火上炎所致。  相似文献   

2.
范宏涛  陈彩云 《新中医》2003,35(8):14-15
喉痹按病情缓急和病因不同,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分及风热喉痹、风寒喉痹、虚火喉痹等不同证型。急喉痹当从火热论治,其病位在咽,与肺胃关系密切,病因以火热为主,故以寒凉药直折其火,临证分为风热犯肺与肺胃热盛二型辨治:慢喉痹多从虚火论治,其病机关键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同时或伴有气虚、血瘀征象,治以养阴清热为主。临证用药应针对主要病因,选用不同作用的药物,并注意局部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喉痹是五官科常见病之一 ,主要有风热喉痹与虚火喉痹两型 ,其中由风热邪毒侵袭所致者称风热喉痹。自 1 995年以来 ,我们采用自拟的喉痹散外治本病 5 4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 4例中男性 36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1 0~ 75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 2 5天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包括"虚火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等。病因病机为脏腑虚损,耗伤阴分,虚火上炎于  相似文献   

5.
虚火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除潘诚的《喉科心法》中轻轻一笔谈及阳虚喉痹之外,历来都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肾降火、养阴润肺或滋肾润肺论治。而干祖望老师则认为临床上“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干氏“从脾治喉痹”,其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由此可见,有必要对虚火喉痹的观念作一辨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冯超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11):1027-1027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及粘膜下淋巴组织呈弥漫性充血、肥厚、结节等炎症,本病属虚证“喉痹”范畴,多由于肺肾阴虚,阴液耗损,虚火上炎,上熏咽喉所致。病程较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笔者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咽炎为一常见病,主要为粘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认为多由痰热蕴结日久,耗伤肺阴;或由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我们辨证治疗慢性咽炎100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咽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风热喉痹,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虚火喉痹。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喉科心法,单蛾,双蛾》又说:"凡红肿无形者为痹,有形者是蛾"。将咽炎  相似文献   

9.
百合固金汤治疗慢性咽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咽内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常有“吭喀”之动作,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化而来;《素问&#183;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其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慢性咽炎属于中医虚火喉痹范畴。笔者于2005年3月~2007年5月,采用百合固金汤治疗慢性咽炎100例,并取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00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平均38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6个月,平均5年;所有病例,血常规、胸透均正常,局部检查: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熟地、玄参各15g,生地12g,百合10g,麦冬9g,贝母、当归、芍药、桔梗各6g,甘草5g,水煎,早晚分服;加减:如兼见清音不扬或嘶哑,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加蝉蜕、牛蒡子、防风各10g,射干12g;如兼见呕恶口苦,苔黄而腻,脉滑数,用黄芩、贝母、陈皮、茯苓各10g,栝楼皮15g,半夏6g;如胸闷不畅,情志忧郁,脉弦细数,舌质红少苔,加香缘...  相似文献   

10.
脏腑功能失调、阴液亏损、气血失和是虚火喉痹的主要病机。据此,虚火喉痹可大致分为三型,即:心火移肺型、阴虚火旺型、气滞血瘀型。  相似文献   

11.
刘亚梅 《新中医》2010,(4):113-114
<正>慢性咽炎多由急性咽炎迁延、失治而导致,临床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内伤脏腑阴阳气血,有阴虚、阳虚、痰凝、气滞、血瘀等病变,属中医学虚火喉痹、帘珠喉痹等范围,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常在季节交替、外感燥热、多言劳累或过食辛辣等因素刺激下反复发作。笔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辨治分型治疗慢性咽炎,取得较好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咽炎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常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为咽喉科中的常见病。此病多发于成人,病因复杂,治疗棘手,且易复发。相当于中医的“虚火喉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内服中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穴住注射治疗本病,方法简单、痛苦小、患者乐于接受。中医认为喉痹多因风热火毒上攻咽喉,或痰气郁结咽中所致。针刺天突穴可以利咽散结,加之柴胡的疏气解郁散火作用直接作用于病所,直接抑制致病因子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加强治疗效果,达到治愈的目的。自1999年以来我们应用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新 《中医研究》1999,12(6):32-33
1 症状与病因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虚火喉痹,以长期咽部微痛、干燥、发痒、灼热及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本病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为主要病因,也有少数患者属于血虚、阳虚、气虚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脾胃失调所致。因此,将“虚火喉痹”称为“虚证喉痹”,更能广泛包括各类病因所致的慢性咽炎。临床观察证明,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脾胃失调型)疗效显著。2 典型病例陈某,男51岁。症状:咽部轻度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伴咽部干痒、干咳及异物感。平时食后腹胀,大便先硬后溏。有浅表性胃炎史4年。检…  相似文献   

14.
从脾胃辨证治疗虚证喉痹刘大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虚证喉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慢性咽炎一病。本病在症状上主要以咽部微痛、干燥、发痒、灼热及异物感为主,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以往中医对虚证喉痹的辨证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为...  相似文献   

15.
干祖望论虚火喉痹中的脾虚阴火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国丰 《中医杂志》1996,37(3):153-154
虚火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历代中医除潘诚的《喉科心法》中轻轻一笔谈及阳虚喉痹之外,历来都认为是阴虚火旺之故,常以滋阴降火、养阴润喉或滋肾润肺论治。而干祖望教授则认为临床上“真正属阴虚者,十无二三;出于脾虚者,十居八九。”干氏“从脾治喉痹”其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98%,因此他提出一个新的证型,即脾虚阴火证。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在北方地区春秋季节,由于雨水稀少、气候干燥,所以患慢性咽炎的人颇多。中医认为,此病属于"虚火喉痹"的范畴,多由于人体内出现气血郁结和淤滞痹阻而引发的。此病患者在发病之前,往往因脏腑受损或气血阴阳失调而使体内形成内伤,导致其体内的阴气亏虚。到了秋冬两季,干燥、寒冷的环境加重了体内阴气亏虚的症状。这样阴气难以制约,体内虚火上达喉部并熏灼咽喉,就引发了喉痹。而西医认为慢性咽炎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咽炎系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属"喉痹"范畴,有"虚火喉痹"之称.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咽炎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咽炎上的优势.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思路与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认为慢性咽炎是"虚火喉痹",其病因病机为肺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上升、咽喉失养。治宜滋养肺肾、清热化痰、润喉利咽。笔者应用茶水加蜂蜜治疗慢性咽炎,效果明显。治疗方法:待茶水稍晾温后加入蜂蜜(10~20g)冲成一杯蜂蜜水(200~300g),宜在清晨、饭前1h或饭  相似文献   

19.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虚火喉痹范畴.由于脏腑亏损、虚火上炎、熏蒸咽喉或受化学气体.粉尘刺激以及嗜食烟酒辛辣而致。主要表现为咽干灼痛.异物感等.病程冗长,经久不愈.治法虽多,疗效不佳。笔从1994年8月~1995年12月以自拟养阴清热方合妙喉液超声雾化治疗慢性咽炎8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德邦 《光明中医》2013,(12):2486-2487
舌强、虚火喉痹、虚火乳蛾、慢喉瘖等,均为咽喉疾患的常见病、多发病.但是,要临床治愈颇感棘手,用常法难能奏效.笔者遵从〈内经〉"病在上者,下取之……"[1]之意,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而制定的"上病下治" 之法,运用地黄丸(汤)等类方加减以及外用方治疗舌强2例,虚火喉痹8例,虚火乳蛾6例,慢喉瘖5例,均取得明显效果.说明"上病下治" 之法,实乃"治病求本"之法.本文所述的病症,其病位在上(舌、咽、喉),其病根在下.通过求本使问题迎刃而解,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特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