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口腔门诊工作中,口腔科门诊患牙科畏惧症率很高。Moore等(1993)对645名丹麦成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有牙科畏惧症,weinstein等(1993)对3041名日本中学生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88%有牙科畏惧症,42.2%属于高度牙科畏惧症。国内洪烔等(1996)对280例口腔修复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中38%有牙科畏惧症。如何解决该项心理问题成为口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心理护理能大大减轻患者牙科畏惧症。1 语言方面1.1 安慰 安慰性语言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使恐惧的患者获  相似文献   

2.
王永会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16-1116
目的 探讨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86例口腔修复牙科畏惧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首先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牙科焦虑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行治疗前的牙科焦虑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对患者实行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牙科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患者的效果较为显著.结论 对于口腔修复牙科畏惧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行为特点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治疗前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对患儿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6级分类法。结果 309例患者有牙科畏惧症者250例,发生率为80.91%,其中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72.38%。结论 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家长的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采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牙科畏惧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谢彩云 《中国校医》1999,13(5):386-387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术会关于对儿童身心发展和精神卫生行为研究的规划精神,结合多年从事儿科临床实践,设计18项学龄儿童不良心理行为调查表,对于儿童不良心理行为作了一些分析处理,报告如下。1调查对象对1998年1-12月由儿童家长陪同,一道来门诊的6-13岁学龄儿童,三种教育方式,各选80名为调查对象,全部进行问卷[1]调直。其中表1所示18项不良心理行为每项定量标准为:每学期出现1-2次或不出现为正常;每月出现1~2次为偶发;每周出现1-2次或经常出现确诊为不良心理行为。2结果与分析2.1调查结呆在240名被调查的学龄儿童中,均…  相似文献   

5.
郑娟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104-104,107
目的分析临床口腔修复病患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病原因以及行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份收治的70例患有显著牙科畏惧症病患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将70例牙科畏惧症病患展开分组,即观察组35例以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仅作常规口腔修复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在常规口腔修复治疗的同时加以干预措施。观察及比较对照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组病患的牙科恐惧症相关情况基本一样,通过卡方检验后发现差异无显著性,即P0.05;在经过临床干预之后,观察组的全部病患的紧张、恐惧及焦虑等相关症状的得到显著的缓解,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0.01。结论临床上,患有牙科畏惧症的病患,往往需要相关干预措施才可以减轻病患的恐惧心理,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口腔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02例心理门诊来访的学龄儿童心理治疗情况分析,寻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方法]2005年3月~2008年3月来心理门诊进行心理治疗,资料较全的102例学龄儿童,在治疗结束或治疗脱落后半年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就治疗目标症状、家庭情况、治疗情况、治疗脱落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家长求助的目标症状中学习问题占52.0%、核心家庭占52%、由母亲陪伴来访的占53.9%、治疗次数≤5次的有68.6%、治疗时间≤2个月占64.7%、家长合作性差的占31.4%、较好的占27.4%、家长感觉治疗无效的22.5%、有效的47.9%,治疗结束21例、治疗脱落81例,脱落原因中自认好转不需要来的23.5%、认为无效果占13.4%、其他以各种理由推托.目标症状与治疗效果和家长的合作性无关(P>0.05).治疗效果与家长合作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提高家长对心理治疗和技术认知水平的同时,要加大对儿童心理治疗师的专职培训,以适应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 龋齿是口腔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如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就会进而发展为牙髓炎症,此时患者牙髓已经感染,虽经治疗保留患牙,但由于已失去牙髓的营养而严重影响患牙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让龋齿患者在牙髓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宁市学龄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方法:于2008年以西宁市小学为总体样本,随机整群抽取两所普通小学1~5年级学生90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调查行为问题。结果:以P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总分≥13分为行为问题阳性,共筛查出206例(27.0%),其中女生91例(11.9%),男生115例(15.1%)。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男生A行为明显多于女童;女生N行为多于男童(χ2=11.772,P<0.01)。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低、伙伴关系不好、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好、父母期望高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西宁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生理测试法观察有无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6~7岁符合标准的乳磨牙中龋初诊患儿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龋洞充填术。A组给予心理干预,B组无心理干预。分别在T0(分诊时)、T1(治疗开始时)、T2(治疗开始后5 min)、T3(治疗结束5 min)不同时间点测患儿的血压、脉搏。结果二组患儿在T0时的各项生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儿在T1时生理值均较T0时升高,B组升高较A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儿在T2时生理值均较T1时有所下降,A组下降较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儿在T3时的生理值均降至最低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儿牙科诊疗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儿童牙科畏惧症。  相似文献   

10.
潘鑫 《中国卫生产业》2012,9(21):140-140
目的 就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口腔修复治疗,对他们不进行任何的干预措施.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消除他们的牙科畏惧症.结果 100例治疗组满意人数100例,满意度为100%,而100例对照组满意人数84例,满意度为84%.结论 实施干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较为愉快状态,有效地克服牙科畏惧症,病情取得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曹 《中国校医》2000,14(4):311-312
本文对学龄儿童适应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探讨影响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关因素 ,着重从教育入手 ,培养儿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取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小一年级入学新生共 14 8人 ,其中男 73人 ,女 75人 ,平均年龄为 6 .9岁。1.2 方法1.2 .1 适应行为的评定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心理所修订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此量表由 5 9个条目构成 ,分为 8个分量表 ,即感觉运动 ,生活自理 ,语言发展 ,个人取向 ,社会责任 ,时空定向 ,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1.2 .2 相关因素的评定 采用作者自编的相关因素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 ,年龄 ,出生史 …  相似文献   

12.
儿童牙科畏惧症23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儿童牙科患者术前畏惧症状况 ,为实施必要的心理指导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牙科焦虑量表对 2 3 0例 5~ 12岁牙科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 88.68% ,年龄越小 ,程度越高 ,女童多见于男童 ,畏惧症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且受到不同因素影响。 【结论】 改善牙科诊疗软硬件的同时 ,术前给于必要的心理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治疗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产生,提高儿童牙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对178例牙病患儿在治疗前后实施心理疏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心理疏导在儿童口腔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患儿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心理疏导之前。结论心理疏导可有效减少或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对1961名城乡7~12岁学龄儿童进行行为评价。结果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37%和19.26%,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婴幼儿期疾病、学前是否寄养、母孕期不良因素、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学优秀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中优秀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特征。方法:向优秀生家长发放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收回后对有效量表进行分析。结果:优秀生中不同年龄存在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结论:即使优秀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家长应重视对他们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马静娴  阙荣萍 《现代保健》2013,(21):139-140
目的:探讨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松江区一年级6~7岁儿童,随机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学诱导介入。结果:通过心理学诱导,窝沟封闭操作效率有所提高。结论:临床医疗活动中心心理诱导对提高窝沟封闭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浙江省安吉县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Children’s dental fear,CDF)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家庭口腔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月—2023年6月随机抽取安吉县6所幼儿园的288名学龄前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参照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中文版将288名儿童分为CDF组(n=151)与非CDF组(n=137),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CDF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OR=2.381)、口腔科就诊史(OR=3.663)、磨牙症(OR=2.944)、主要抚养人(OR=0.428)、父母教养方式(OR=0.563)、父母牙科畏惧情绪(OR=2.254)是学龄前儿童发生CDF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长应提高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社区及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宣教力度,以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降低CDF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现况调查了解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分布状况,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总体现患率为9.19%,其中男性为11.76%,女性为6.59%,男∶女=1.7∶1,农村∶城区=2.84∶1,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总体构成为"A行为""N行为""M行为",其中男性儿童为"A行为""M行为""N行为",女性儿童则为"N行为""M行为""A行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单亲家庭呈正相关,而与父母对儿童教育所花精力及对儿童采取说理沟通教育方式呈负相关。【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年龄和家庭环境因素相关联,构建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是保障少年儿童行为健康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铅水平对学龄儿童注意力和行为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6月因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而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智力低下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儿童除外)418名,对所有儿童进行血铅测定,采用持续性操作测试进行注意力测试,同时家长根据儿童情况进行Conners问卷评估。比较不同血铅水平儿童的注意力及行为方面的差异。结果 (1)高血铅组儿童轻-中度、重度注意力缺陷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血铅组;高血铅组儿童的错误数、反应时间多于低血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漏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onners问卷评估显示高血铅组儿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总分的得分均高于低血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焦虑等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高的血铅水平会导致学龄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和行为异常,宜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温州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温州市龙湾区3所在园儿童人数大于150人的幼儿园,对在园的480名4~6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使用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食用甜食可以导致龋齿”和“龋齿可以引起牙龈发炎”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儿童家长对口腔疾病知识的后5题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持积极态度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的儿童家长在“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保护孩子六龄牙很重要”“定期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乳牙龋齿应及时充填”“乳牙缺失应及时制作间隙保持器”持积极态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刷牙频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93,P<0.001);干预后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率(41.04%)明显高于干预前(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9,P<0.001);干预后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饭后刷牙/漱口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甜点食用频率≥1次/d”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32,P<0.001);干预后儿童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8,P<0.001);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分别为65.63%、82.08%,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67,P<0.001)。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