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钊 《西部医学》2010,22(9):1656-1656,165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他症状包括四肢改变,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冠状动脉扩张。结论综合多方面的临床资料,对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及儿童,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较前上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全球大部分地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少于典型川崎病,所有临床表现不一定同时出现,临床上误诊可能性增加。现将56例不典型川崎病病例与同期发生的87例典型川崎病病例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结果,为早期诊断不典型KD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4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KD的6项典型临床表现,44例患儿仅发热一项为100%,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早期仅具备黏膜炎、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指端皮肤改变中的1~3项.44例初诊为各系统急性炎症性疾病,确诊时间5~22 d.不典型KD典型临床症状出现较少、较晚、程度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伴有多脏器损害、指端膜状脱皮及WBC、CRP、ESR、α2球蛋白增高者,应注意追踪、随访,尽早或多次作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提高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日益增多,由于临床特征的非特异性,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如何在门诊治疗工作中早期发现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9月一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56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病情,并对比典型川崎病,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以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的56例病例,通过病例分析回顾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典型川崎病进行对比。 结果 在56例病例中,本病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且发热的发生率最高,与典型川崎病比较,则临床表现较少,冠脉损害发生率高。结论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诊断难度,应增加认识,提高诊断率,使患者得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 (KD)的发病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而近年有增多的趋势 ,年龄已超出婴幼儿。由于典型症状发生的时间往往超过 10天 ,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而静脉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控制冠状动脉病变 (CAD)的最佳时间需在发病 10天之内 ,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尤其对不典型的KD(即 6条标准不达到 5条的患者 )意义更大。现将我院收集的KD 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为早期诊断寻找临床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住院患儿 19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 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 11例、女 8例、年龄 3个月~ 14岁 ,入院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在我国已非少见 ,诊断上虽有统一标准 ,但由于部份病例症状的不典型性 ,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自 1998年以来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 6例 ,女 4例。年龄最小的 4 6天 ,最大的 12月。1 2 临床表现 急性期 :发热 10例 (10 0 % ) ,均持续 5天以上 ;眼结膜充血、唇红干裂 10例 (10 0 % ) ,杨莓舌 9例 (90 % ) ,皮疹 4例 (40 % ) ,所有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在亚急性期均出现手足端膜状脱皮。1 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  相似文献   

9.
江萍 《西部医学》2010,22(9):1645-1645,1647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方法,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水平,降低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方法对2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不典型川畸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 24例川崎病均符合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结论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水平,可以降低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罗兆清 《四川医学》2001,22(9):845-846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 ,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的疾病 ,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CAD) [1] 。在应用阿斯匹林的同时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早期使用 ,对缩短疗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川崎病 7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4 8例 ,女 30例 ,发病年龄 7月至 6岁 ,其中 <1岁的 10例。1.2 临床表现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入院时发热 ,病程 3~ 10天 ,均为不规则热或稽留热 ,体温 >39℃ ,皮诊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 ,出疹时间多在病程的3~ 5天。 5 3例有球结…  相似文献   

11.
不完全性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表现等临床特征,探讨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分析弼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30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方法。结果对两组病例临床实验室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具有相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有助于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5例川崎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本病主要及次要症状的发生率,重要症状,体征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及治疗转归,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本院7年6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水平及预后情况,规范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抽调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7年间收治的60例川崎病住院病历及门诊随访病历登记。结果 我院住院患儿病人呈明显逐年增加,且该病在本地区呈现春夏交季及冬季两个发病高峰,1-5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1.3:1。急性期43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有24例出现冠脉异常,占56%。恢复期彩超随访仍有7例冠脉异常,占16%;住院患儿发病10天内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为45%。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疾病,5岁以下发病率高,心脏后遗症多,目前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早治,降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29例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婴儿KD中非典型病例发病率高,心脏受累较普遍,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持续5d以上,同时有系统组织炎症的实验室指标而不能用其它疾病解释时应警惕KD。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廖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17-118
目的分析d~JLJil崎病的误诊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诊断收治的JlI崎病误诊患儿共5例。结果首诊误诊率达51.6%,误诊原因除各种不典型症状外,还可因该病伴随的非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而误诊。结论临床工作中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快确诊,减少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多脏器损害情况,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8例患儿中5岁以内占76·5%,男女之比为1·43∶1,可致多脏器损害,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为主,最严重为冠状动脉病变,占33例(48·5%)。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各系统症状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恢复。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了解川崎病的多系统损害,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用药,减少多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9.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2d;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CAL),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各组CA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治疗川崎病,能更好的退热,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