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滕州市近10年麻疹发病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麻疹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滕州市 1994~2003年麻疹发病资料按不同年份、季节、发病年龄、地区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流行高峰期为每年的 4~6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患病年龄大龄化趋向,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提高麻疹疫苗初免及时率和疫苗接种质量,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麻疹发病原因和流行特征 ,为麻疹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阳谷县 1999~ 2 0 0 3年麻疹疫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1999~ 2 0 0 3年麻疹专报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 42例 ,麻疹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 ,3、4月 ,占全部病例的 76 19% ;7~ 12岁占 47 62 % ;42例患者中有麻疹基础免疫史的 4例 ,无免疫史 15例 ,免疫史不详的 2 3例。 [结论 ]基层儿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不及时及免疫空白是造成麻疹暴发和散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切实做好儿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 ,杜绝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3.
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应用,麻疹流行特点发生改变.发病年龄呈两极发展,婴幼儿和成人的发病率增高,出现"双相移位"现象[1,2];由散发病例转为爆发流行;由城市转向农村.为了解青岛市成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测麻疹流行趋势,控制成人麻疹的爆发流行,我们对青岛市1994-2003年麻疹发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麻疹至今仍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也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近年来WHO及全球顾问组多次提到麻疹的控制与消除,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许多国家都将麻疹列为近期消除的疾病。为预测和防止我市麻疹流行及为将来消除麻疹做准备,现将1994~1997年我市麻疹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和标本收集 对全市各医院按常规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均按统一个案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部分病例采急性期血液2ml,分离血清后置-20℃待检。同时分别对3个麻疹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1~6岁健康儿童1…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兴宁市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8年兴宁市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2例,确诊45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1.97/10万。石马、水口、罗岗3处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合计发病33例(占73.33%),5、6、9、10月合计发病33例(占73.33%),儿童和学生合计发病36例(占80.00%),男性21例、女性24例,14岁以下28例(占62.22%),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0例(占22.22%)。2007年发生2起暴发,发病7例。[结论]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发病率较低,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2000~2004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麻疹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0~2004年麻疹的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结合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和强化免疫情况对麻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4年深圳市共报告麻疹病例3 37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06/10万。全市6个区均有病例发生,宝安、龙岗2区发病率较高;流动人口病例占91.83%;流行模式主要为散发;3~8月为发病高峰期,占总发病数的69.40%;8月龄至6岁和20~29岁两个年龄段为麻疹高发年龄,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8.12%和25.98%;84.34%的麻疹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深圳市麻疹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维持高水平麻疹接种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免疫接种工作,及时制定免疫方案是控制麻疹疫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东莞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2005-2011年麻疹发病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莞市2005-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7 923例,死亡病例2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31.57/10万、18.24/10万、32.35/10万、25.64/10万、3.69/10万、1.26/10万和0.75/10万。每年4-7月为高发季节,期间报告病例4 646例,占总病例数的58.64%;病例大部分为外省户籍(77.81%);病例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最多(55.02%%),其后依次为工人(17.39%)、学生(8.14%);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 813.28/10万),15~19岁和20~24岁两个年龄段病例数自2009年后显著增加。结论东莞市2005-2011年麻疹发病呈先高后低趋势,发病仍属小年龄人群发病模式,年轻成人病例构成有上升趋势。今后有必要对一些新出现易感年龄段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麻疹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麻疹持续流行的高峰已经削平 ,流行强度已经缩小 ,发病年龄呈现向小月龄和大年龄的前移和后移趋势。针对这些流行特征 ,为探索其流行因素 ,研究消除麻疹的策略 ,现将本市1952~2000年的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来自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其他流行病学资料来自本站计免科。1.2统计分析所有数据汇总后应用PEM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流行强度1952~1966年的年均发病率为594.4/10万 ,历史最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平罗县1957~2001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疹是常见的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后,麻疹的流行与爆发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麻疹的发病率一直维持在0.88/10万左右。为了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发病率,为制定防治措施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平罗县1957~2001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We describe a case of blastomycosis in an 8-year-old boy with Blastomyces-associated osteomyelitis and possible pulmonary involvement. We also identify 309 cases of blastomycosis in Ontario that were seen during a 10-year period, 57% of which occurred from 2001 to 2003. The overall incidenc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0.30 cases per 100,000 population. Most patients were from north Ontario (n = 188), where the incidence was 2.44 cases per 100,000. The incidence in the Toronto region was 0.29 per 100,000. Thirteen percent of cases occurred in children <19 years of age. These findings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known cases in Ontario and Canada. Clinicians may encounter persons infected with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and must be familiar with its signs and symptoms and be aware of locations, such as northwestern Ontario, where disease is endemic or hyperendemic. We advocate resuming blastomycosis as a reportable disease in Ontario to facilitate tracking cas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宁强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宁强县2003-2009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病例以10~15岁学生为主,2006年之前年发病率稳定在12.62/10万以下,之后逐年上升并维持在20/10万以上,发病高峰在3~6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集贸聚集、省县交界乡镇及农村学校为主。结论宁强县近年来麻疹发病逐渐增高,应加强基础免疫、复种免疫,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99~2003年麻疹流行情况与防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9~2003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广东省麻疹防制策略。方法 对广东省1999~2003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东省1999~2003年头确诊17968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深圳和广州,病例数占全省的56.5%(10152/17968);每年的3~6月为高发季节;1~3岁年龄组儿童为发病最多的人群,占总病例数的33.1%(5948/17968);全部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有16 058例,占总数的89.4%,仍是发病主要人群;全省共报告麻疹暴发64起,其中26起暴发持续时间超过21d;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占广东省的麻疹病例总数的52.9%(9390/17737)。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麻疹初始免疫工作和后续强化免疫活动,加强和完善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和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麻疹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03-2006年东莞市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东莞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2003-2006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市2003-200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27起,中毒人数2 154人,年均发病率为8.32/10万,病死率为0.28%;中毒多发生在第3、4季度;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为主,占45.67%,其次是有毒动植物性,占31.49%;中毒的食物品种以四季豆最多见,占29.92%(38/127);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占73.23%,其次是饮食服务单位,占15.75%,发生在家庭的中毒事件较少,但其发生中毒的死亡情况最为严重。结论东莞市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情节最为严重;加大食品卫生的宣传力度,加强工厂食堂的卫生管理,提高人们群众的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及麻疹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 ~ 2010年麻疹流行病及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 - 2004年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后,2005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49/10万,2008年反弹到3.11/10万,再次开展麻疹后续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再次下降到2010年的0.22/10万.从2005年开始,风疹病例占报告疑是麻疹病例的比例逐渐升高.贵州省麻疹病毒流行的型别未发生改变,2004年分离到5株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2007 -2010年分离到20株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结论 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及成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发病率一定会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1994~2003年钦州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发生的一般规律 ,寻找降低反应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调查 1994~ 2 0 0 3年钦州市预防接种发生异常反应个案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钦州市 1994~ 2 0 0 3年的 10年间 ,常规使用 12种疫苗 ,发生反应的有 6种 ,总发生率 7 88/10万 ,以狂犬疫苗发生率最高 ,各种疫苗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种疫苗随接种针次增多 ,异常反应发生率也高。异常反应以局部反应伴发热为主 ,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较复杂 ,为减少反应发病率 ,应以提高疫苗质量 ,加强接种人员培训等方面为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1998~2003年麻疹病原学监测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有效的麻疹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1998~2003年麻疹病毒分离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实验室确诊率、标本阳性检出率、病毒分离成功率等指标评价监测工作。结果153例麻疹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112例,确诊率为73·20%。1998~2003年病毒分离成功者15例(16株),占确诊病例总数的13·39%,病毒分离成功率随病例出疹天数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麻疹确诊病例尿液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9·63%,显著高于咽拭子中的检出率(7·48%)。此外,23例同时收集有咽拭子和尿液标本的确诊病例中,病毒分离成功率为34·78%,尿液和咽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09%(6/23)和13·04%(3/23)。结论增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对麻疹病例的鉴别能力,同时采集咽拭子和尿液标本,加强与医疗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出疹3d内合格标本采集率,切实保证标本储存、运输条件,对超过急性出疹5d的标本不再进行病毒分离。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1) To estimate the relative risk of stroke among various groups of professional drivers; (2) to determine if any excess risk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infarction or haemorrhage; (3) to estimate the relative risk ratio for stroke among professional drivers living in Greater Copenhagen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outside the metropolis.

Methods

A cohort of 6285 bus drivers, 4204 car, taxi, and van drivers, and 25 879 heavy truck and lorry drivers were followed up for hospital admission due to stroke and sub‐diagnoses in the period 19942003. Using hospital admission for all economically active men as the standard, the standardised hospitalisation ratios (SHR) were calculated, taking age and county into consideration.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 SHR for stroke among all groups of professional drivers (SHR = 132; 95% CI 121141). Among car, taxi, and van drivers the SHR was 157 (95% CI 132189), among bus drivers it was 139 (95% CI 119163), and among heavy truck and lorry drivers it was 124 (95% CI 113136). The excess risk for all groups of professional drivers was highest for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SHR = 139; 95% CI 124155) and lowest for non‐trau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SHR = 113; 95% CI 96133). The excess risks for al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than for non‐trau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relative risk ratio (RRR) 1.23; 95% CI 1.011.51). The RRR of stroke among driver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ed to rural areas was 1.13 (95% CI 0.941.36). The RRR for stroke among car, taxi, and van drivers compared to drivers of heavy trucks and of lorries was 1.28 (95% CI 1.031.57).

Conclusion

All groups of professional drive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The excess risk is more due to cerebral infarctions than to non‐traumatic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The risk of stroke is higher among drivers carrying passengers than among drivers carrying good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