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二维灰阶(2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定性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对照,得出超声对肾细胞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66例肾细胞癌中,超声正确诊断59例,误诊4例,漏诊1例,未能定性诊断2例,超声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8.5%(65/66),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4%(59/66)。结论超声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超声体检普查对于肾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大量健康人群进行肾癌普查以及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癌的超声表现及特征,及肾脏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评价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肾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声像图和彩色血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细胞癌超声表现多边界清晰,以实质性低回声或等回声为主.结论;肾癌是比较常见的泌尿系肿瘤,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以早期检出较小的肾癌.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见的肾肿瘤包括源自肾实质的肾癌、肾母细胞瘤以及发生于肾盂肾盏的移行细胞乳头状瘤。成人恶性肿瘤中肾肿瘤仅占2%~3%,其中绝大部分是肾癌,肾盂癌少见。医学影像学上以显示囊性为主伴或不伴实性成分的肾癌称为囊性肾细胞癌,临床上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近年来有增多趋向。本文对本病的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超声诊断现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囊性肾细胞癌的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肾细胞癌的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敏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122-12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超声诊断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肾癌的超声诊断图像,对比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9例肾细胞癌患者,经超声诊断出45例,符合诊断率为91.84%。结论:超声检查对肾细胞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无症状肾细胞癌和小肾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3年1月-2010年5月间来我院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8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无症状性肾癌均为单侧发病,病灶直径最小1.5cm,最大6.3cm,肿瘤内部表现为低回声的32例,高回声的21例,内部回声不均质的15例,内部见丰富血流信号的35例,周边见血流信号环绕21例,内部见稀疏血流信号的12例,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37例,颗粒细胞癌21例,未分化癌10例。结论实时超声检查是筛查早期无症状性肾癌,包括小肾细胞癌的有效方法,超声肾细胞癌内部回声与肿瘤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内部的组织结构有关超声联合其它影像检查,特别是增强CT等有助于对肾细胞癌进一步明确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一冰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52-152
目的:评价超声对偶发肾癌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偶发肾癌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1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出术。10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1例颗粒细胞癌,1例囊性肾癌。结论:超声是偶发肾癌最简单、最经济、最适合普查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肾细胞癌静脉瘤栓形成方面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39例肾肿块,观察是否有静脉瘤栓及其浸润程度。瘤栓的诊断标准包括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增粗,管腔内充满实质样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部分及全部缺失。结果39例肾癌中,超声检出肾静脉瘤栓5例,术后病理检出肾静脉瘤栓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静脉瘤栓的准确性为97%,敏感性83%,特异性100%,阳性预期价值100%,阴性预期价值97%。超声诊断6例瘤栓侵及下腔静脉及1例侵及右心房均得到病理证实。结论对于肾细胞癌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静脉瘤栓方面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螺旋CT检查后的一个重要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8.
肾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肾癌的诊断分期对于肾癌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在肾癌诊断中意义重大,优于其他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肾肿瘤的组织定性困难,对小肿瘤易漏诊。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MRI很难作为常规性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治疗局部进展性肾癌公认的方法。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治疗是目前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成熟。干细胞移植、靶向抗原、肿瘤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探究肾癌的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肾癌( crenal carcinoma)又称肾腺癌、肾细胞癌等,左右肾发病率相似,约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比例2:1,病因未明。 1临床特征:典型的肾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腹部包块及疼痛,又称为肾癌三联症,临床不到15%的出现率;咯血、神经麻痹,病理性骨折及转移部位出现疼痛等转移症状约10%的出现率。肾癌的肾外表现又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贫血、发热、恶病质、溢乳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钙、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淀粉样变性、肝细胞异常、凝血机制异常、神经肌肉病变、红细胞增多症等改变。肾癌常表现单个肿瘤位于单侧肾脏,肾癌大体标本表现为实性肿瘤呈类圆形,切面可有坏死、钙化和出血常呈黄色,瘤体外包假包膜;少数囊状结构。肾癌病理组织呈多样性表现常可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的透明细胞癌;还可见颗粒细胞癌和梭形细胞癌(恶性度高少见);源于集合管上皮的嫌色细胞癌更少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应用B型超声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50例其中包括肾癌37例,肾盂癌13例。B型超声诊断符合率,肾癌为92.1%,肾盂癌为76.9%。与X线肾盂造影进行对比分析,B型超声诊断对于肾癌优于X线造影,对肾盂癌则不及X线逆行造影。阐述了肾肿瘤的声象图特点,分析了B型超声诊断漏诊与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增强扫描技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4年于南京军区总医院行C 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病例资料86例,在C 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上对肾细胞癌各病理分型的肿瘤强化模式、大小、肾周改变、邻近脏器及静脉的受侵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征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组86例肾癌中,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Xpll.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未分类肾癌2例。<3 cm的肾癌16例、>3 cm的肾癌70例。肾癌多为富血供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各病理亚型的增强方式存在差异。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能够对肾癌进行更加明确地术前诊断以及病理预测,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层CT用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日至2018年01月20日我院收治确诊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共19例,嫌色细胞癌患者21例,11例为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术前患者均接受了多层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关于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以及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析之中,女性患病几率明显更高,组间存有明显差异(P0.05);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发病率明显低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间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透明细胞肾癌应用多层CT进行诊断,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在临床诊断之中难以被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肾癌是一类具有多种组织类型及不同遗传背景的癌症.目前至少有10种类型的肾细胞癌.其中最常见的是透明肾细胞癌,其次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细胞癌.而其它的较少见.由于肾癌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现在已发现了很多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突变都可导致肾癌.而且不同类型的肾癌,其致癌基因也不同.如VHL基因突变一般引起透明肾细胞癌,而FH基因则导致乳头状肾细胞癌.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的肾癌相关基因的数目也在增加.如最近的外显子组序列分析就找到了一批与透明肾细胞癌有关的基因,包括PBRM1、BAP1、SET2和JARID1c等重要的肾癌相关基因.有些透明肾细胞癌同时带有两个以上基因的突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肾癌基因及各类肾癌标记将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小肾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杰  夏术阶  高鹏  鲁军  唐孝达 《广东医学》2004,25(7):751-752
目的 探讨小肾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分析 6 0例直径≤ 4cm的小肾癌病例 ,分析小肾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合并疾病 ,比较B超、CT、MRI、DSA、IVP及ECT在诊断小肾癌中的特点和作用 ,随访观察各种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B超、CT、MRI、DSA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准确性分别为 85 7% ,96 3% ,82 3%和 10 0 % ,而IVP及ECT只能作为辅助检查。该 6 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 ,其中行肾肿瘤剜除术 6例 ,行腹腔镜手术 3例 ,3例先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然后行肾切除术 ,2例行肾肿瘤剜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为肾癌 ,术后 1周再次行肾切除术 ,行肾癌根治术 14例 ,行单纯肾切除术 32例。病理诊断 :透明细胞癌 5 0例 ,颗粒细胞癌 1例 ,混合型 (透明细胞癌 颗粒细胞癌 ) 6例 ,其他类型 3例。随访 4 6例 (76 7% ) ,随访时间 3个月至 7年。术后存活 5年者 14例。结论 B超、CT、MRI是诊断小肾癌最常用最准确的方法 ,更小肾癌需结合DSA检查和病理检查 ;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治疗方法是小肾癌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肾癌是肾细胞癌的简称,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占全身肿瘤的1%~3%[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有多项影像检查技术应用于肾癌的诊断中,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综合应用,使肾癌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笔者就肾癌影像学诊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1例超声漏诊小肾癌患者,并通过文献回顾探讨超声诊断小肾癌的方法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 报告1例超声漏诊小肾癌病例的诊治过程,回顾199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国内超声诊断小肾癌的相关文献,总结小肾癌的超声诊断方法及漏诊、误诊原因.结果 患者首次超声检查漏诊右肾占位,仅检出左肾占位,首次超声复查未改变检查设备仅改善检查条件仍未检出右肾占位,后连续2次更换成像质量更高的超声设备,同时改善检查条件,最终超声诊断为双肾占位,恶性可能.术后病理双肾占位均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检索共获得37篇超声诊断小肾癌相关文献,计1611个小肾癌病例.小肾癌超声回声类型以高回声[39.4%(329/836)]和低回声[39.0%(326/836)]为主,血流分布以病灶实质内树枝状血流信号最常见[44.7%(220/492)],超声造影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且不同病理类型的小肾癌其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c2=37.58,P=0.01).常规超声诊断小肾癌的灵敏性与超声造影、CT平扫+增强、MRI平扫+增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96).小肾癌常规超声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15.3%(139/908)、1.8%(17/919),误诊疾病以肾错构瘤最常见[47.3%(52/110)],漏诊因素主要包括超声设备图像质量、小肾癌的相对位置、操作医师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等.结论 小肾癌的回声类型、血流特点、造影剂充填和消退速度均呈现不同特点.超声设备条件可能影响小肾癌的筛查效果,超声医师充分了解设备性能并全面把握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小肾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对1997~2006年收治的8例囊性肾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囊性肾癌5例,CT诊断囊性肾癌6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肿瘤2例;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8例获随访,7例生存至今。结论:囊性肾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后应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或部分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能谱CT在肾癌病理分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5例肾癌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然后利用GSI后处理软件,测量病灶内感兴趣区的碘-水浓度、水一碘浓度、能谱曲线及40~140keV下的CT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能谱CT的表现。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40~140keV下的CT值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之间水浓度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和碘含量,能谱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在肾癌中表达情况,探讨p27Kip1在肾癌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肾癌(肾透明细胞癌69例,肾颗粒细胞癌20例,混合细胞癌11例,未分化癌9例)p27Kip1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p27Kip1表达与肾癌Robson分期的关系。结果:肾癌p27Kip1阳性表达率为37.6%例肾透明细胞癌p27Kip1阳性表达与Rob  相似文献   

19.
莫彩建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96-97,161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囊性肾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诊断结果。结果CT误诊2例,包括单纯肾肿癌变和多房囊性肾癌各1例。诊断准确率为86.7%。结论CT对于单房囊性。肾癌诊断效果较好,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诊断为非单房囊性肾癌的良性患者,我们建议结合其他诊断方式,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肾脏偶发小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对192例肾脏偶发小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诊断为肾脏透明细胞癌160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8例,后肾腺瘤14例。术中冰冻病理报告为后肾腺瘤、术后病理报告为透明细胞癌3例,术前诊断肾癌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肾癌、后肾腺瘤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为主58.1%(93/160),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表现为高回声为主44.4%(8/18)。CT扫描肾癌增强扫描CT值略高于后肾腺瘤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肾脏边缘突向肾外部分大于肿瘤1/2者占83.3%。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生存率与保留肾单位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而且保留肾单位手术后仅1例再发肾癌。结论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判断肾脏偶发小肿瘤的性质,肿瘤位于肾脏边缘突向肾外部分大于肿瘤1/2者可能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脏偶发小肿瘤应该采取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