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血浆脑钠肽水平,研究血浆脑钠肽水平与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入住本院的81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1例。81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选取非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无任何1支病变超过50%)20例作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狭窄组分为一支病变组21例,2支病变31例,3支病变组29例。冠状动脉造影时经造影导管于主动脉根部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脑钠肽水平,比较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的BNP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平均血浆脑利钠肽明显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5),UA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主动脉根部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别为(78±32)pg/ml,(155±83)pg/ml,(381±119)pg/ml。提示血浆BNP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而加重。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BNP水平越高。血浆BNP水平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危险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双盲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与全麻下全髋置换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 IL- 6 )、白细胞介素 - 8( IL- 8)、白细胞介素 - 10 ( IL- 10 )水平的动态变化 ,分析手术麻醉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 ASA ~ 级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病人 ,按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及全麻组 (每组 15例 ) ,记录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与输血量及不同时间 ,外周血清中 TNF-α、IL - 6、IL - 8、IL - 10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两组 TNF-α没有明显变化 ;硬膜外麻醉组 IL -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明显升高 ( P<0 .0 5 ) ;IL -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仍高于正常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 P<0 .0 5 ) ;全麻组 IL-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升高 ,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但明显小于硬膜外麻醉组同时点值 ( P<0 .0 5 ) ,IL-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恢复于术前水平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手术创伤可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不足 ,全身麻醉能更好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IL)-6-572C/G、IL-1β-511C/T及IL-10-592C/A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437例接受PCI并进行冠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66例)和非再狭窄组(27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L-6启动子(-572)、IL-1β启动子(-511)及IL-10启动子(-59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1)2组IL-6-572C/G、IL-1β-511C/T及IL-10-592C/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术前狭窄程度、靶病变长度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能危险因素(均P<0.05),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直径为ISR的可能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IL-6-572C/G、IL-1β-511C/T及IL-10-592C/A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再狭窄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选取CHD患者7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检测外周血中VEGF和IL-6的水平,并与5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者进行对比。结果 CHD组患者术前外周血VEGF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CHD组,CHD组术后1 h外周血VEGF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72 h和7 d较术前明显下降,但是其表达明显高于CHD组。术后72 h和7 d完全血运患者VEGF和IL-6水平明显低于不完全血运患者。结论血清中VEGF和IL-6水平是反映CHD患者冠状动脉炎症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术后VEGF和IL-6水平有助于PCI效果判断。  相似文献   

5.
石大环  李济福 《中国医药》2009,4(8):860-86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 选定ACS患者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40例(SA组)及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完全随机将ACS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组与SA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IL-6[SA组(29.2±22.1)ng/L、ACS组(49.3±29.6)ng/L、对照组(4.5±2.9)ng/L]、IL-8[SA组为(0.37±0.05)ng/L、ACS组为(0.58±0.09)ng/L、对照组为(0.14±0.05)ng/L]及hs-CRP[SA组为(1.31±0.64)mg/L、ACS组为(28.35±21.02)mg/L、对照组为(1.19±0.92)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组与ACS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IL-8及h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越鞠丸对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炎性因子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7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越鞠丸。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及PCI术后48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越鞠丸对老年UA患者血脂影响不明显,对炎性反应及炎性因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s-CRP、IL-6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变化不明显(P>0.05),PCI术后48 h,两组三项指标均明显升高,治疗组hs-CRP、IL-6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UA患者PCI术前口服越鞠丸短时间内可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术后可明显降低hs-CRP、IL-6升高幅度,可作为老年UA患者PCI手术前后辅助治疗药物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白晓谊  刘美霞  米杰 《河北医药》2006,28(12):1138-1139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6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PAPP-A和IL-6水平.结果 ACS组PAPP-A和IL-6的浓度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CS患者PAPP-A和IL-6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62,P<0.01).结论 PAPP-A和IL-6是与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任玮  左丽  申延伟 《贵州医药》2004,28(1):30-31
目的了解心绞痛(CSA)发病与IL-2、TGF-β的关系。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31例进行比较。结果 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心绞痛患者血浆中IL-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TGF-β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血浆中IL-2和TGF-β含量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P<0.01)。结论 IL-2、TGF-β与心绞痛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静脉推注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UA患者90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优化药物治疗,前列地尔组在此基础上术前3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 μg 溶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 mL稀释后静脉推注,术后连用4 d。术前、术后24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白细胞介素(IL-6)、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有75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前列地尔组37例,对照组38例,术后24 h 2组患者CK-MB、cTnI、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又明显高于前列地尔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前列地尔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通过改善冠脉微循环灌注,调控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减少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按照其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5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观察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心肌梗死(AMI)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浓度比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1)。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及AMI组的hs-CRP水平比SA组明显升高,AMI组比UA组显著升高。结论 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洛伐他汀早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94例UA患者随机分为5组,A组18例常规治疗,B组19例加用罗格列酮4mg.d-1,C组18例加用罗格列酮8mg.d-1,D组20例加用洛伐他汀20mg.d-1,E组19例加用洛伐他汀40mg.d-1;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为对照组。各组在治疗1周前、后均测定血清TNF-α、IL-6及血脂水平。结果:UA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SA(P<0.05);罗格列酮治疗后TNF-α、IL-6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洛伐他汀治疗后TNF-α、IL-6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以40mg.d-1组作用更明显;TNF-α、IL-6与血脂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UA患者TNF-α和IL-6水平。其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能使UA患者获益更大。但罗格列酮在早期治疗中未见明显抗炎作用,可能需长期治疗才能得益。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管内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再对犯罪血管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部位的斑块特性、血栓形成、重构(正性、负性)面积. 结果 UA患者病变血管面积、斑块面积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大于SA患者(P<0.05),软斑块、正性重构更多见于UA患者(P<0.05). 结论 UA患者和S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软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正性重构更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MGB1-IL-23/IL-17A炎症轴与PCI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行CAG或PCI患者130例.设对照组(SO)、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术前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术前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白介素23(IL-23)和IL-17A水平.电话随访患者1个月、6个月和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嘱病人1年后入院行CAG检查,评价支架情况.结果 吸烟史和性别与冠心病发生显著相关.SAP组和ACS组患者HMGB1、IL-23和IL-17A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O组患者;且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血清HMGB1、IL-23和IL-17A的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患者.结论 HMGB1、IL-23和IL-17A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HMGB1对PCI术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冠心病患者的hs-CRP、IL-8、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手术前(T1),手术后第1天(T2),第3天(T3),第7天(T4)和1个月(T5)的hs-CRP、IL-8、Il-6水平。同时测定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任何时间点的hs-CRP、IL-8、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可导致hs-CRP、IL-8、Il-6水平的变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故hs-CRP、IL-8、Il-6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评估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03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均行左室造影(LVA)。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其余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组(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对其中的7例SA患者、27例UA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观察冠心病患者LVEF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AMI组LVEF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1);UA组与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中重度狭窄组LVEF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LVEF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但在SA、UA患者中,LVEF水平不能反映斑块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PCI治疗的围术期内静脉泵入尼可地尔对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20例行择期P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尼可地尔组60例。比较两组PCI术前及术后狭窄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记录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和术中无复流现象(NRP)的发生率。比较两组PCI术后24 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率,PCI术前及术后24、48、72 h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PCI术前及术后4 h内完善心电图所记录的QT间期及校正的QT间期时长。结果 PCI术后尼可地尔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高于对照组,cTFC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无复流概率高于尼可地尔组(P<0.05)。PCI术后尼可地尔组再发心绞痛患者数量,术后24 h、48 h的cTnI水平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72 h的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术后QT间期及校正的QT间期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围术期静脉泵入尼可地尔能够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减少再灌注心肌损伤,从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栓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反应(UA)的临床疗效,探讨IL-6在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抗栓号对UA患者IL-6的影响。方法:50例U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抗栓号+化学药基础治疗)及对照组25例(化学药基础治疗),对照观察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6测定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6无显著性差异(P=0.067)。结论:炎症反应物在UA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栓号治疗UA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