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每到秋季,许多人就会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枯、干咳少痰、烦躁不安等等,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该如何克服“秋燥症”,中医教你. 早睡早起 由于秋季天气较凉,风声较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宜早睡早起,使意志安逸宁静.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相似文献   

2.
养生在金秋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但每到秋季,许多人就会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烦躁不安等等,这就是祖国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如何克服“秋燥症”,笔者介绍六种办法,读者不妨一试。 1、要早睡早起。由于  相似文献   

3.
秋高气爽话燥症文/安瑞金秋时节.神清气爽。世每一到秋季,很多人就会感到卜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长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以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主的外感疾病。燥为秋今主气,其气清肃,...  相似文献   

4.
秋天,秋高气爽,很多人会感到干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常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到时令燥气之邪,以肺系症状表现为重点的外感疾病。 燥为秋令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逢久晴未雨,气候干燥,这时,人就易受燥  相似文献   

5.
《医药与保健》2012,(8):49-49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人咳嗽的主要原因。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  相似文献   

6.
何美珊 《健康天地》2009,(10):90-91
<正>燥,为秋季的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容易耗人津液。刚经受过酷暑"折磨"的体质,初秋又遭秋燥的夹击,于是我们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涩、咽干口渴、音哑便秘等阴虚火旺的症状。有的人还会出现燥咳症状,如干咳少  相似文献   

7.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邪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邪“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起咳嗽的主要表现。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  相似文献   

8.
秋季防病莫大意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秋天需预防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1.秋燥症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  相似文献   

9.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秋季防病治病,最重要是御"燥"和滋润,下面介绍几款汤水伴您好度秋.  相似文献   

10.
食疗防秋燥     
秋季,阳气渐衰,阴寒日生,天气转凉,气候干燥。燥气为主气,容易伤害清肃濡润的肺脏,发生“秋燥症”。该症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喉干燥、口渴头疼、无汗发热等。凉燥症状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疼和轻微发烧等。不论温燥还是凉燥,都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  相似文献   

11.
岩艳 《食品与健康》2007,(10):16-16
调养起居1秋季气候干燥,但清晨却多是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一日当中最为舒适的时候。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据有关专家对  相似文献   

12.
郭海婴 《长寿》2010,(8):50-51
秋风乍起,天气渐凉。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之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老年人的阳气逐渐衰退,再加上气候逐渐转凉,很容易得病。因此。老年朋友应注意——  相似文献   

13.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秋季防病治病,最重要是御“燥”和滋润,下面介绍几款汤水伴您好度秋。  相似文献   

14.
<正>每到秋季,许多人就会感到身体不适,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枯、干咳少痰、烦躁不安等,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中医养生讲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相应地微调自己的生活方式,采用恰到好处的养生方法,才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5.
秋季来临,人们常见所谓"秋燥"和"秋燥证",都是中医学的概念,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称"秋燥",发展为疾病状态时称为"秋燥证"。  相似文献   

16.
正酷热的夏天即将结束,迎来了云淡天高的秋季。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此后,天气由热变凉,秋风送爽,空气逐渐变得干燥。即使偶尔降雨,也不能缓解秋天干燥的气候。随着秋季气温、空气湿度的下降,有些人会出现干咳无痰、口唇干燥、咽喉干痒、皮肤干燥甚至便秘的症状,这就是所谓的"秋燥"。秋燥原因应知晓祖国医学认为,秋季是燥气主令。燥为秋季的主气,秋燥则是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初起邪在肺卫,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咳嗽等表证,并有  相似文献   

17.
<正>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伤肺,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又是致病因子,秋燥时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最易伤人津液,即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则出现"燥象":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燥邪伤肺,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肺为娇脏,其气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外邪侵  相似文献   

18.
秋季天高气爽,雨水较少,空气中水分减少,空气干燥,秋季,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乾 《保健医苑》2014,(10):40-41
<正>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常,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温燥多见;秋分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  相似文献   

20.
饮食防秋燥     
徐标 《食品与健康》2006,(10):36-37
秋风萧瑟,干燥是秋季的主要特点。因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秋燥易与温热结合而侵袭人体,多见温燥病症;晚秋已有临近冬初之寒气,秋燥易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凉燥病症。秋燥会导致咽燥、鼻燥、燥咳、皮肤燥痒及肠燥便秘之类疾患,或诱发哮喘、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秋季预防“秋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