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及sIL-2R的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2 R水平与冠心病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30例 CHD患者 (CHD组 )和 2 6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的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 2 R水平。结果 :CHD组患者 s Fas水平 (ng/ L)为 15 83.4 1± 174 .4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74 .5 5± 142 .4 2 ) ,P<0 .0 1。与对照组比较 ,CHD组患者血清 s IL- 2 R水平 (ng/ L)显著增高 (94 4 .5 0± 395 .5 9vs6 5 2 .4 5± 16 3.36 ,P<0 .0 1) ,且 CHD患者血清 s Fas水平与 s IL- 2 R水平呈正相关 (r=0 .4 18,P<0 .0 5 )。两组血清 s Fas L水平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 s Fas、s IL- 2 R与 CHD有关。高水平的血清 s Fas有可能通过抑制激活的 T细胞凋亡而导致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ICAM- 1 (s ICAM- 1 )、可溶性 Fas(s Fas)和可溶性 Fas L (s Fas L )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 5 6例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组 )和 2 1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清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水平。结果 :鼻咽癌组血清的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 期和 期的鼻咽癌患者的血清s ICAM- 1、s Fas和 s Fas L含量均明显高于 、 期患者 (P <0 .0 1 ) ,而 期患者又明显高于 期患者 (P <0 .0 1 )。结论 :鼻咽癌存在与 s ICAM- 1、s Fas和 s Fas L表达相关的细胞免疫应答异常 ,血清的水平检测可作为鼻咽癌病情评估及随访监测病情变化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 Fas(s Fas)的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iotin- avidin enzyme- linked imm unosorbent assay,BA - EL ISA)检测来自广西的 2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2 8例正常人血清的 s Fas。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 s Fas水平为 (3.6 73± 1 .2 98)μg/ L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1 4 7± 0 .5 2 3)μg/ L (P <0 .0 5 )。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s Fas分别为 (3.6 5 7± 1 .0 99)μg/ L、(3.6 90± 1 .5 31 )μg/ L和 (2 .1 4 7±0 .5 2 3)μg/ L ,其中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分别高于正常组 (P <0 .0 1 )。结论 :血清 s Fas水平增高 ,可能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尤其是 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以下简称再障 )患者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抗原的表达 ,采用体外短期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干扰素γ(IFN γ)对AA患者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抗原表达的影响 ,以探讨Fas介导的凋亡在AA发病中的作用。正常对照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抗原的表达率为 ( 1 0 .0 2± 2 .33) % ,重型再障组(SAA)和慢性再障组 (CAA)分别为 ( 38.2 8± 9.0 1 ) %和 ( 2 6 .6 6± 4 .2 7) % ,SAA组和CAA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 <0 .0 5 ) ;SAA组与CA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含SCF、IL 3、GM SCF和EPO细胞因子组合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 ,加入IFN γ时 ,CD34 + 细胞表面Fas抗原表达稍增高 ,AA患者骨髓在上述相同的条件下 ,CD34 + 细胞表面Fas抗原表达与正常对照骨髓比较显著增高 (P <0 .0 5 ) ,且SAA组明显高于CAA组 (P <0 .0 5 )。实验结果表明 ,AA患者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时 ,IFN γ促使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的表达作用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强。结果提示 ,AA患者骨髓CD34 + 细胞表面Fa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 (DCM)血清 s Fas/s Fas L 水平及其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 EL ISA方法检测 30例DCM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可溶性 Fas(s Fas)、可溶性 Fas配体 (s Fas L)水平 ,并对其中 1 3例 DCM患者 (A组 )和 5例死于非心血管疾病的尸检患者 (B组 )的心肌组织进行原位细胞凋亡 (TU NEL 法 )检测和凋亡细胞的半定量分析。结果 :1DCM组血清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 P<0 .0 1 ) ,并且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随心力衰竭加重而明显升高 (P<0 .0 1 ) ;2 A组的凋亡指数 (AI)明显高于 B组 (P<0 .0 1 ) ,并且 A组中 6例心功能 、 级患者的 AI明显低于 7例心功能 、 级的 AI(P<0 .0 1 ) ,但仍明显高于 B组 (P<0 .0 1 ) ;3AI≥ 1的 DCM患者血清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均明显高于AI<1患者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 (均 P<0 .0 1 )。结论 :Fas/Fas L 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在 DC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凋亡是 DCM的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机制 ,并且血清的 s Fas和 s Fas L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DCM的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FN-γ和IL-10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FN -γ和IL -10含量水平 ,为临床提供资料。方法 对 10 4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外周血IFN -γ和IL -10含量水平。根据IFN -γ值分为 >2 0 0ng/L(第 1组 )、15 1~ 2 0 0ng/L(第2组 )、10 1~ 15 0ng/L(第 3组 )、≤ 10 0ng/L(第 4组 ) ,计算各组检测后 6个月内出现死亡、转移复发的病例数和百分率。结果 第 1、第 2、第 3组IL -10水平低于第 4组 (P均 <0 .0 5 )。 6个月内患者外周血IFN -γ含量越低 ,出现死亡及转移复发率越高 (χ2 =3 5 .42 ,P <0 .0 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FN -γ和IL -10含量水平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付坚 《广西医学》2004,26(3):330-331
目的 检测细胞因子网络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 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 2 1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3(IL 3)、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干扰素γ(INF 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再障患者外周血IL 1 2、INF γINF α水平升高 ,而IL 3水平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对再障患者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再障患者群体的免疫状态 ,对阐明其发病机制、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贫血患者体内瘦素水平的测定 ,了解在贫血状态下是否存在瘦素分泌的异常。方法 分别抽取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含量。结果 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瘦素含量和外周血瘦素含量比 (BM/PB)与正常人接近 (P >0 0 5 ) ,而再障患者两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升高 (P <0 0 1 ) ,而贫血程度与瘦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但骨髓与外周血瘦素含量则高度相关 (P <0 0 1 )。结论 再障患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患者 ,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瘦素明显增多有关。瘦素受体的不完整及造血干 /祖细胞对干细胞因子 (SCF)的反应性降低、破坏了瘦素与SCF协同刺激原始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 ,可能是造成再障瘦素水平高 ,但造血干 /祖细胞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 (IDA)、巨幼细胞性贫血 (MA)、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等贫血患者血浆可溶性 Fas(s Fa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 (ELISA)检测 37例贫血患者 (其中 IDA 2 0例、MA 9例、AA 8例 )及 2 5例正常对照血浆 s Fas水平。结果 :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 s Fa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浆s Fa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 :血浆 s Fas水平升高可见于多种病理状态及机体免疫失衡 ,s Fa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机体免疫、对 Fas/ Fas L凋亡途径的干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患者sFas、sFasL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丁丁  杨洋  杜琼  伍卫林  张玲英 《广西医学》2003,25(10):1857-1859
目的 :探讨 s Fas与 s Fas L 在多发性硬化 (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分析 (EL ISA)法检测 6 6例MS患者血清 s Fas、s Fas L 水平。结果 :MS患者血清 s Fas、s Fas L 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MS患者活动期 s Fas显著高于缓解期(P <0 .0 1) ,而 s Fas L 水平未见显著差异。在 6 6例 MS患者中 ,有 37例 s Fas和 s Fas L 的水平同时升高。结论 :s Fas水平与 MS的炎症程度有关 ,血清 s Fas、s Fas L 检测有助于对 MS病情进展作出判断 ,并为 MS的免疫生物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系列 (IL 1β、TNF α、IL 4、IL 10 )的影响。方法 :将 4 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炎痛治疗组及痹速清合剂治疗组 ,采用佐剂性关节炎 (AA)大鼠模型 ,观察各组对AA大鼠足肿胀、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体重的影响。结果 :痹速清合剂与消炎痛均能显著抑制AA大鼠原发性及继发性关节肿胀 ,显著降低AA大鼠血清IL 1β、TNF α水平 ,升高IL 4、IL 10水平。在降低IL 1β、TNF α水平 ,增加AA大鼠体重方面作用优于消炎痛 (P <0 .0 5 )。结论 :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致炎因子 (IL 1β、TNF α)水平、上调抗炎因子 (IL 4、IL 10 )水平、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机制及环孢菌素A(CsA)对AA患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甲基纤维索法研究了18例AA患者骨髓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形成及其骨髓细胞和血清对正常CFU-GM集落形成的影响,据此对AA按发病机制进行分组,同时加CsA与AA骨髓及正常骨髓共同培养。结果:干细胞缺陷组5例,微环境缺陷组4例,细胞抑制组7例,血清抑制组2例。AA骨髓CFU-GM集落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sA能显著增加AA集落,集族产率(P<0.05);8例AA骨髓CFU-GM集落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sA能显著增加AA集落,集族产率(P<0.05);8例AA骨髓对CsA敏感,其中细胞抑制组6例,干细胞缺陷组2例。结论:本研究可能为预测CsA治疗AA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申淑珍  刘娟  马云  杨瑞  许飞  李玲  白晓川 《重庆医学》2015,(29):4042-4044
目的:研究尾型同源盒基因2(CDX2)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 RT‐PCR方法检测114例初发AML患者及56例诱导化疗后患者骨髓和(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CDX2基因表达,19例随访患者每3个月定期检测CDX2基因表达。8名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和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114例A M L患者和13名对照的骨髓和(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检测到CDX2基因表达。以第一个四分位数为界划分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对照组CDX2基因表达水平均在低表达组,114例A M L患者高表达组90例(78.9%),对照组与A M L患者CDX2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初发患者骨髓和外周静脉血CDX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 r=0.656,P<0.01)。CDX2高低表达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 AML 病例 CDX2高表达78.9%。CR患者 CDX2表达量为化疗前的10.3%~86.2%,且随着疗程增加逐步降低,复发时显著升高。随访6个月以上病例19例,两组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X2表达量变化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持续高表达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之一,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正常AML微小残留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分析我院1980~1985年间27例存活5年以上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自身状况、疾病内在特征及医疗策略等,探讨其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各经典的动物模型证实,阿魏洛芬(FL、100~400mg/kg)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各期炎症变化。与布洛芬和阿魏酸相比(按用药量相当LD50百分率折算),FL的作用较强且安全。该药口服的急性毒性和对胃粘膜刺激性亦明显或稍低于后两药物。其最大治疗量对动物自发活动、行为变化和心血管系统均未见异常。致突变试验阴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40例非何杰金淋巴瘤伴有骨髓受侵患者的临床和骨髓象、血象的动态观察,对非何杰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NHLCL)的诊断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NHLCL不同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指出二者的临床特点。对淋巴结、骨髓、血片中的瘤细胞形态作了初步对比观察。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且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受侵。本组40例死亡24例,失访8例,存活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临床分期慢性肺原性心及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进行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标本进行测定,以呼吸系统急性感染病人的作为对照。结果:代偿期肺原性心脏病病人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CGRP水平无差异,失代偿期病人ET-1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病人(P<0.05),CGRP水平无差异,失代偿期病人ET-1水平显著高于代谢期病人(P<0.05),CGRP水平则显著低于代偿期病人(P<0.01),结论:ET-1及CGRP在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A panel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McAb) from the Wu series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lymphocyte subsets of peripheral blood (PB) from 9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by means of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n 7 of these patients bone marrow (BM) cells were also studied.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as observed in these patients, and the alterations were quite similar in both PB and BM.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WUT 8 + cells (P<0.00l) and a reduced WuT4/WuT8 ratio (P<0.001) were found in patient group. In both PB and BM of patients, WuT 10 + cell cou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P<0.00l).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BM WuT 10 + cells and BM myeloma cells (r= 0.76, P<0.05), whereas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B WuT 10 + cells and BM myeloma cells. The significance of abnormal T-cell subset distribution and elevated WuT 10 + cells in MM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内毒素、内皮素 (ET -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浓度及血浆ALT、AST、TB含量 ,探讨ET - 1、CGRP含量变化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胆管结石病人 5 0例 ,按临床感染症状轻重和手术时机分成择期手术组 (Ⅰ组 )和急症手术组 (Ⅱ组 )。另选择单纯性胆囊结石病人 2 0例为对照组 (control组 )。术中采取胆总管胆汁 ,检测胆汁内毒素、ET - 1、CGRP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结果 :检测发现胆管结石病人术中胆汁中内毒素、ET - 1、CGRP含量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伴随胆道感染程度加重 ,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升高 ,胆汁中ET - 1、CGRP含量也显著升高 ,ET - 1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Ⅰ组 ,但CGRP含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术中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分别与ET - 1、CGR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胆管结石病人胆道感染时 ,胆汁中内毒素对肝胆系统合成和释放ET - 1、CGRP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胆汁中ET - 1与CGRP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