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凡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上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脑实质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常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归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范畴。我科自2001年5月~2003年11月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国内仅有8例报告。我院1960~1983年6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79例,其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3.9%)。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国内仅有8例报告。我院1960~1983年6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79例,其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3.9%)。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pin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指软脊膜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直接流入脊髓蛛网膜下腔,本病较为少见,不足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例的1%[1]。现对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7岁。因剧烈背痛1h入住心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入院查体:BP 170/110 mm Hg,神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征象。方法 :收集 90例 1d~ 2岁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平扫资料 ,并对其不同出血和积血部位形成的不同CT图像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与 30例成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对照。结果 :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三个特殊CT征象 :(1)矢状窦旁征 (“空三角”) :血液积聚于矢状窦及窦汇旁6 3例 (70 % ) (2 )天慕缘征 (“Y”征 ) :血液积聚于小脑天幕缘上下 4 5例 (5 0 % )。 (3)边缘模糊征 :血液积聚于纵裂池内 ,深入至大脑半球内侧面脑沟内 72例 (80 % )。结论 :以上三个特殊征象对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下肢深静脉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34.2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GCS评分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因素复杂,临床应提前做好预后评估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急性期(发病72 h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建立前的患者123例,建立后的患者146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Fisher分级等基线信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时间和结果,如发现责任动脉瘤给予动脉瘤处理的时间、发病前和出院时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预后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预后、平均住院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的建立使早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建鹏  王浩馨  陈爱梅 《临床荟萃》2012,27(16):1425-1426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检查能清楚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和范围,确定有无并发症及其程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和必查项目。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因可分创伤性、自发性二大类。近年来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增多,CT表现多样,且多合并复合型颅脑损伤。本研究报道138例,对其CT表现特征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蒲亨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48-1050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两大类。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出血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病变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种是脑实质病变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分析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死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Logistic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分析2组年龄、血压、手术时期等基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预后良好60例,预后不良38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50岁、血压等级、Hunt-Hess分级、APACHEⅡ评分、再次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再次出血及年龄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由专业的影像学医生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31例(51.67%)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并发脑挫裂20例(33.33%)、并发硬膜下血肿6例(10.00%)、并发硬膜外血肿2例(3.33%)、并发脑内血肿1例(1.67%)等其它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出血31例(51.67%);与脑沟出血14例(23.33%)、天幕缘出血12例(20.00%)、脑室出血3例(5.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熟悉CT特点,对于疑似病例,应结合其它临床检查和患者的临床症状明确确诊,及时的采取对症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0例,均接受C T A与D S A检查,对比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统计分析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的结果、图像质量。结果:160例患者中,CTA检查阳性59例,阴性101例;DSA检查阳性61例,阴性99例。与DSA检查对比,CTA检查的敏感度为95.1%(58/61),特异度为99.0%(98/99),准确度为97.5%(156/160),阳性预测值为98.3%(58/59),阴性预测值为97.0%(98/101)。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图像质量优良率98.8%(158/160)、97.5%(156/16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大耳白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术后兔基底动脉的血流峰速的观察发现,(1)动物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为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高峰。(2)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监测、治疗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有很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改变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非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分别与对照组IMT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组、非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及对照组双侧IMT分别为(1.37±0.04)mm、(1.41±0.06)mm及(1.13±0.14)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IMT改变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ubendymal hemorrhage, SEH/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近年来由于产科监护技术的发展及新生儿加强护理病房(NICU)的建立,由产伤引起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早产儿,尤其多见于孕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天麻熄风汤与尼莫地平联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02-01—2018-02-10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4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实施天麻熄风汤与尼莫地平联合防治以及常规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80.11±35.11)U/L、肌酸激酶(CK)(1 670.25±1 015.70)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麻熄风汤与尼莫地平联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自1718年尸检报道2例,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但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室出血(IVH)的研究甚少。IV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SAH的常见并发症之一。SAH合并IVH,增加了SAH的致残率与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