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丽平  钟振东  傅荣 《四川医学》2013,(8):1081-1084
目的本动物实验采用比格犬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考察迪康可吸收聚乳酸(PDLLA)骨折内固定螺钉对股骨外髁松质骨骨折修复的影响。方法 4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术后2、4、8、12、24、36、48周,每组6只动物。手术复制股骨外髁骨折模型,左侧(实验组)采用可吸收复合螺钉内固定,右侧采用PDLLA骨折螺钉内固定。术后各时间段处死受试犬,X摄片观察骨折恢复情况,解剖取股骨和螺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检测螺钉质量、抗弯强度和重均分子量,计算生物吸收率、强度衰减率和生物降解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所有动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吸收复合螺钉和PDLLA螺钉治疗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可吸收复合螺钉的初始抗弯强度及植入前12周时高于PDLLA螺钉,生物降解较PDLLA螺钉缓慢。结论实验提示可吸收复合螺钉具备良好的内固定疗效和生物相容性,其在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方面较PDLLA螺钉具备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接触法(MTT法)和直接接触法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MTT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0、50%和100%),于接种后第2、4、7天通过MTT法显色,在酶标仪45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直接接触法:将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L929细胞,实验组为L929细胞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共培养,逐日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发生的变化,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结果 随道时间推移,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对L929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P<0.01),在第2、4、7天各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L929细胞增殖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的浓度无明显相关;L929细胞在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表面粘附生长,随时间推移,粘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数量及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评分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为0级.结论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制备好的纯聚己内酯和壳聚糖增强聚己内酯2种材料放入0.9%生理盐水中获取两者的浸提液,然后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源试验、过敏试验;将2种材料分别植入白兔背部(n=6),术后2、4、8、12、16、24周取材,观察一般组织情况及纤维包膜形态和厚度.结果: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浸提液无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症反应,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这些反应与纯聚己内酯无显著差别.结论: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作为胸壁缺损修补材料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聚己内酯(PCL)螺钉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评价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3D打印设计制作多孔PCL螺钉,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HA涂层。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后肢建立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左右侧随机植入含HA涂层(实验组)及不含HA涂层的(对照组)PCL螺钉,术后6、12周分别处死10只,取膝关节,制备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物标本,通过Masson染色、Micro-CT检测、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螺钉与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结果:Masson染色结果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周围均有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并向螺钉孔隙内生长,但实验组新生骨小梁的量和深度均优于对照组。Micro-CT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界面骨隧道内新生骨逐渐增加,且实验组周围新生骨量多于对照组。与术后6周相比,两组术后12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均升高,骨小梁分离率降低;术后6、12周,实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周实验组最大拉力峰值均高于对照组[(39.98±5.32) N vs(27.46±6.95) N,(...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的力学性能、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基于比格犬股骨骨折固定模型,连续观察12周,考察螺钉弯曲强度及其衰减率和生物吸收率(BAR),应用X线摄片、光镜和电镜观察骨折固定、骨小梁、骨痂等生长情况,并与第一代PDLLA螺钉比较。结果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的弯曲强度在第2、4、8、12周时均高于第一代螺钉,弯曲强度衰减率均低于第一代螺钉;两种螺钉的弯曲强度术后前8周衰减较快,8周后衰减趋于平缓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重塑改建;同时两种螺钉在各时间段的生物吸收率无差异;另外与第一代螺钉比较,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动物更早出现骨组织损伤后坏死组织,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的变化,且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更明显、典型,X光片也提示骨折临床愈合更早。结论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能更好的满足临床上对骨折内固定材料力学强度的要求,另外更有利于纤维性和骨性骨痂等骨组织愈合指标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塞来昔布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作用。方法 :建立 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L5全椎板切除实验模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塞来昔布 (10mg/kg·d)口服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术后 2、4、8周处死动物取材 ,通过粘连韧度、组织学、透射电镜等手段 ,检测塞来昔布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硬脊膜外粘连较对照组稀疏 ,创伤后炎性反应抑制明显。结论 :塞来昔布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6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分为两组,实验组喂以含1%胆固醇及3%猪油的饲料;对照组喂以标准颗粒饲料。动物分别于2、4、8、12及16周以空气栓塞处死。切取主动脉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通过对实验动物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探讨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变与病灶形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CAM表面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CAM表面修饰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n-HA/PA66.观察术前,术后2、4、8、12周静脉血碱性磷酸酶(ALP)值;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兔子,进行X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等观察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兔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无体内植入材料脱落.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术后4周就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Lane-Sandhu法X线片和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实验组ALP值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ALP值均升高,术后8周达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接近于术前,静脉血ALP值在术后第2、4、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AM表面修饰m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n-HA/PA66.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Ρ<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股骨骨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深低温冷冻与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山羊股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只山羊造成右侧股骨骨折.双侧股骨分别进行深低温冷冻与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在术后3、6、12、24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X线片,血管墨汁灌注.四环素荧光标记,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以及骨板存活情况。结果 未骨折一侧术后3周,骨折一侧术后6周移植骨板出现再血管化。术后3~6周,骨折一侧移植骨板四环素荧光标记比未骨折一侧弱;而6周以后骨折一侧明显增强。术后12周骨折愈合,移植骨板与宿主骨骨性连接。术后24周移植骨板和宿主骨融为一体.骨折一侧移植骨板再塑性能力强,股骨皮质厚度增加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移植骨板与宿主骨整合后能增加局部骨量储备,增强股骨强度。  相似文献   

12.
BONEREMODELINGAFTERINTERNAIFIXATIONWITHPLATESOFVARYING DEGREESOFSTIFFNESS:AQUANTITATIVE HISTOLOGICAL ANALYSISChenYongqiang;(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外置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力学分析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接受锁定钢板外置手术的23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所有病例采取急诊清创缝合、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术.所有病例至少在随访时钢板已拆除1年.同时对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进行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探究钢板与胫腓骨不同距离下整体结构稳定性.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拆除钢板时间6.3个月,其中由于血运严重破坏造成延迟愈合4例,不愈合1例(经骨折断端清理联合内固定已治愈).经过有限元生物力学评估,相同外力作用下骨折间隙随钢钉跨度增大有增加趋势,整体刚度有下降趋势.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存在于钢钉根部,且随着钢钉跨度增大有加剧趋势.结论 锁定钢板外置可以对骨折段进行有效固定,能够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缩短愈合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降低骨髓炎发病率,为临床治疗下肢骨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人工骨和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胫骨平台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后,18例行人工骨(β-TCP)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行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随访12—24个月,根据Merchant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x线表现评价胫骨平台术后塌陷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按Merchan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平台术后再塌陷〉2mm的患者自体骨组有13例,占本组患者总数的86.7%,人工骨组12例,占66.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骨组胫骨平台术后再塌陷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至12周,而人工骨组再塌陷时间多在术后6周至6个月,后者发生再塌陷时间较前者明显延迟。结论人工骨植骨钛板内固定在预防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再塌陷较白体骨植骨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飞  许建中  王序全  周强 《重庆医学》2005,34(7):986-987
目的观察Orion、Zephir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1例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结果 38/41例(92.7%)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Orion钢板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Ⅰ期骨性融合.在最长36个月的长期观察中未发现融合椎体相临节段明显的退行性变及钢板下骨质疏松.结论两种椎前路自锁钢板均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能保证颈椎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在肠吻合术中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 iofragm entab le anastom osis ring,BAR)与常规手工缝合以及线形吻合器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评价BAR在肠吻合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98例肠吻合术病例,分为BAR组186例,手工缝合组177例,线形吻合器组1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吻合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吻合口炎症、狭窄发生情况。结果:BAR组手术时间(102±16)m in;手工缝合组(121±15)m in;线形吻合器组(105±18)m in。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BAR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手工缝合组发生1例;线形吻合器组未发生;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BAR组发生梗阻1例,线形吻合器组发生1例,两者通过保守治疗均治愈;手工缝合组发生2例,1例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生其他与吻合有关的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BAR组(67.2±4.6)h;手工缝合组(70.2±5.8)h,线形吻合器组(63.2±6.2)h,以上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镜随访436例,观察术后吻合口炎症发生率:BAR组3.0%(5/164),手工缝合组47.8%(76/159),线形吻合器组7.1%(8/113),3组间差异显著(P<0.05),BAR组和线形吻合器组吻合口炎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手工缝合组。结论: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无线肠道吻合方法,减少了手工缝合引起吻合口炎症的发生,可作为传统手工缝合和线形吻合器等同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接骨板固定对兔股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只,随机分为三组,于15动物右后肢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分别作涂层钛板,普通钛板和不锈钢接骨板内固定,并在两种钛板组股骨缺损处填塞HAHA块状人工骨,术后各组周、周、周、周和周分批处死动物,经大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2481216结果:涂层钛板具HA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显著的骨传导作用,周围新骨生成的速度与质量、数量均优于另外两组。结论:涂层钛板固定与周HA围组织结合牢固,固定可靠,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对山羊股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12只山羊的双侧股骨分别随机行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和锁定板固定。术中保留骨折间隙2mm,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4只,其中1只截取固定骨段作组织学观察,另3只动物取出双侧股骨,行影像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①影像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组较锁定板组骨折线模糊、消失。术后12周,两种接骨板固定骨折断端均愈合良好。②力学实验:术后4周与8周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组的抗扭力学强度均显著性大于锁定板组(配对t检验,P<0.05)。术后12周,两种接骨板的抗扭力学强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及8周时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组骨折愈合的速度及质量均优于锁定板组,术后12周,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组出现成熟的骨单位,锁定板组为规整的板层骨结构,哈弗氏系统排列规整,出现较多明显的骨吸收腔。结论滑动加压万向锁定生物金属接骨板对骨折断端进行持续有效加压,骨折愈合速度和质量均优于传统接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3D打印多孔钛金属植入物不同孔隙率对骨长入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组,各6只。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3种孔隙率的多孔钛板:A组35%,B组55%,C组75%,分别将多孔钛板植入兔股骨干置板区域。于术后第4、16周取股骨干标本进行X线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新生骨形成率。结果术后4周,各组钛板周围及与骨面间可见纤维组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X线片见部分钛板与骨面有间隙;术后16周,各组钛板周围及与骨面之间有新骨形成连接,个别钛板被骨痂包裹,X线片见钛板与骨面贴合紧密。组织学观察:A组钛板边缘有新骨生成,但中间孔隙内仅有少量骨组织长入;B组钛板孔隙内部分骨组织长入,但与钛板之间存在一定缝隙;C组钛板孔隙间新骨长入密度较高,且与钛板结合紧密。3组新生骨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均明显低于B、C组(P < 0.01),B组亦明显低于C组(P < 0.01)。结论3D打印多孔钛板的孔隙结构,可以允许新生骨长入;不同孔隙率影响3D打印钛金属植入物的新生骨长入效果,75%孔隙率较35%、55%更有利于骨长入,可与经适当处理的皮质骨表面实现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