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丽娜  黄艳 《贵州医药》2012,36(11):1050-1051
血液净化技术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血液净化装置,去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进步,血液净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血液净化装置在小型化、高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迅速,应用领域逐渐拓宽.目前小儿血液净化治疗已成为小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等疾病的主要抢救措施.现将我院35例患儿实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影响血液标本质量因素分析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血液标本质量因素,保障血液分析质量。方法对血液标本的采取、血液标本类型、血液标本的处理等方面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因素是影响临床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结论对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血液安全至关重要,血站应该保证发出的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当建立质量投诉、不良反应监测和血液回收制度;但是血液在采集、检测、制备、储存、运输及临床输血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血液不适合输血,造成各种血液质量问题.本中心2007年起建立和实施血液质量投诉的处理程序,对已供应临床的血液进行质量监控,笔者整理并统计福州地区2008―2015年血液质量反馈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捷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51-152
目的对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采取2012年1—12月一整年期间血站采集的20844袋血液作为研究对象,除正常合格血液样本外,针对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等现象设立专人检查血液采集、运输、储存、制备等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并对样本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记录。结果针对20844袋试验样本中出现的不同血液品种血液报废情统况统计结果合格袋数为19385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93%,不合格报废袋数为1459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7%,其中在不合格报废血液样本中,由于血脂、抗-HIV、抗-HCV异常等其他原因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459袋,占样本总数的2.2%,由于脂血、采集量不足等成份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1000袋,占样本总数的4.8%。结论在血液供应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血液采集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血液保存条件,提高成分制备水平,方能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液灌流与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 69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分组后分别给予血液灌流、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其3月内疗效。结果血液灌流组39例患者中死亡28例,好转11例,有效率为28.20%;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组30例患者中死亡14例,好转16例,有效率53.33%。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有效率较血液灌流有效率高(P=0.034)。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百草枯中毒是比血液灌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宋兵  胡源 《中国当代医药》2014,(17):191-194
体外循环为心血管手术奠定了基础,然而也伴随产生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损伤与消耗。血液保护是伴随体外循环产生的一种临床治疗策略。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血细胞损伤,减少异体输血成为如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目标。本研究重点阐述抗纤溶药物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机制及重要性,对抗纤溶药物的使用历史及各自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血液净化模式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对36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进行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血液透析(IHD)组、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观察治疗前后血乳酸、p H值、血色素情况。结果 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较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的血乳酸下降明显、p H值改善更迅速(12 h即达正常),但CVVH+HP组较IHD组和CVVH组24 h时血色素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血液净化模式中,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血液净化模式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对36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进行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血液透析(IHD)组、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观察治疗前后血乳酸、p H值、血色素情况。结果 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较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的血乳酸下降明显、p H值改善更迅速(12 h即达正常),但CVVH+HP组较IHD组和CVVH组24 h时血色素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血液净化模式中,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影响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份开展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标本,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质控,筛查检验结果不准确的血液标本,并分析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检验, 2000份进行检验的血液标本中,检验准确1957份,检验不准确43份。检验结果不准确血液标本的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当、标本送检不及时、样本量不足、输液侧采集血液、采集不规范、操作不规范占比分别为97.67%、100.00%、93.02%、90.70%、62.79%、69.77%、88.37%、86.05%,高于检验结果准确血液标本的0.51%、0.41%、0.56%、0.36%、0、0.10%、0.2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溶血、凝血、标本送检不及时、输液侧采集血液、操作不规范是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临床要据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积极保证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血液净化模式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对36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进行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血液透析(IHD)组、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观察治疗前后血乳酸、p H值、血色素情况。结果 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组、连续性血液滤过+血液灌流(CVVH+HP)组较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的血乳酸下降明显、p H值改善更迅速(12 h即达正常),但CVVH+HP组较IHD组和CVVH组24 h时血色素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血液净化模式中,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1.
潘庆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725-726
血液细胞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不仅为临床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以及鉴别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基于此,血液细胞检验的准确率对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取得可靠、有效、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预防漏诊及误诊,临床实验室应充分考虑血液检验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对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稀释、血液标本储存、血液检验过程以及血液分析仪等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溶血与否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80例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血液检测样本进行研究,分别记录不同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试验中的凝血检测结果 ,分析并比较其凝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结果 放置4 h血液样本的TT水平(12.31±1.11)s低于放置2 h血液样本的(14.95±1.20)s与放置1 h血液样本的(16.79±1.28)s,放置2 h血液样本的TT水平低于放置1 h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血液样本的APTT水平(31.56±3.62)s高于放置2 h血液样本的(26.03±3.45)s与放置1 h血液样本的(25.23±3.36)s,放置2 h血液样本的APTT水平高于放置1 h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2、4 h血液样本的PT、Fib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5 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低于离心10 min血液样本和离心15 min血液样本,离心15 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低于离心10 min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5、10、15 min血液样本的Fib、TT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检测后,溶血血液标本的PT、Fib、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溶血血液标本,且TT水平明显高于未溶血血液标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和是否溶血都会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把握时间,在标本采集后短时间内进行凝血项目检测。  相似文献   

13.
覃钟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1-3472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HA230树脂型血液灌流器,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液灌流器中,通过接触,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物得以清除,再将净化的血液输同体内.结果:15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液灌流治疗配合药物治疗,除1例肝功能衰竭合并其他并发症死亡,其余14例均好转出院.结论:药物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血液灌流治疗效果的关键,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检查是通过检测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多项指标,从而反映因血液成分变化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有助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丹东地区2014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从而降低血液的报废,保证血液的有效使用。方法对2014年~2015年丹东地区39265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原因归类、统计分析。结果各种原因报废的血液为1040人,血液总报废率为2.65%(血液总报废率=不合格人数/采集全血总人数),其中血液检测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65.19%,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梅毒阳性18.75%、Hbs Ag阳性14.90%、抗-HCV阳性12.79%、ALT升高8.46%、抗-HIV阳性8.46%;另外重度脂肪血19.04%,也是重要的报废原因。结论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做好献血前饮食等注意事项宣传,提高献血前初筛的准确率,做好血液由采到发各个环节的工作,降低血液的报废,保证血液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血液样本检测100例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样本检验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血液样本检验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控制。比较分析两组样本资料的血液检测质量结果,总结出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资料血液样本检验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有检验对象自身因素、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及血液样本采集方法不正确等人为因素。结论血液样本检验过程中,应该重视血液样本采集、送检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规定检验流程实施血液样本检验工作,提升血液样本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探讨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站接受献血的10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抽签随机分组法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500例,采集血液前,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梅毒抗体等),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报废情况,分析报废血液标本的人群分布特点。在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选取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和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各50份,对血液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液标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标本的报废率明显降低(P<0.05)。报废血液标本多见于男性,其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血液标本、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接受ALT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得到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者采血前实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可有效减少血站血液样本的报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的可靠性,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血液报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血液临床检验的实际经验,探讨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l2年6月在我院采集的460份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血液样品进行免疫、生化、血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共收集460份血液标本,其中全血61份,血浆230份,血清169份。通过检验,查出有37份血液样本不合格,血液样品不合格率达到8.04%(37/460)。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合格血液样品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其分为5类:溶血、抗凝剂使用不当、血液凝固、标本量不准及其他,这5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73%、21.62%、10.81%、32.43%、8.11%。结论在采集临床血液检测标本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标本采集规范,保证血液样本的质量,确保能够得到准确的血液检测结果,提高临床的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避免血液报废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血液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正确管理使用血液,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是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焦作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如何加强血液的管理和利用,降低血液报废率,对于保证血液质量、节约血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血液安全、质量管理,安徽省开展了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本文在介绍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现状,提出了医院输血管理系统与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方案,并总结了接口的实施应用效果。血液数据接口对实现医院、采供血结构和管理部门的血液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共享,提高管理水平、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