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表》,对浙江大学1~4年级共87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多数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问题,愿意关心帮助求咨同学,希望咨询师像朋友和家人,相信心理咨询有用,愿意接受时长一小时左右面对面的咨询,希望象征性收费或免费。 相似文献
2.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表》,对2所高职高专院校共876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68.4%的学生认为可解决人的一般心理问题,14.5%的学生认为可治疗“心理疾病”,64.7%的学生认为可促进人的成长;84%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现阶段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仅为5.6%,曾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有84.6%愿意再去心理咨询;87.2%的学生选择以心理学为背景的咨询师;48.6%的学生愿意面对面咨询;76.5%的学生希望一次能够解决问题;86%的学生有咨询愿望,其中64.2%的学生对走进心理咨询室存在种种顾虑。结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大、中学生对心理咨询预期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预期.方法:采用简式心理咨询预期问卷(EAC-B)对298名高中学生和2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在来访者动机、开放性、责任、咨询师的吸引力、咨询过程的即时性和咨询结果维度上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高中生,而在对峙、指导、自我表露和专业性维度上的得分高中生明显高于大学生(F=6.713,P<0.001).女生在来访者的开放性、咨询师的接纳性和咨询过程的具体化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F=1.808,P<0.05).②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只在EAC-B的指导性(t=-0.73,P>0.05)和自我表露(t=-1.88,P>0.05)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均表现为心理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心理系大学生.③没有过咨询经验的学生在来访者动机(t=-2.04,P<0.05)和咨询师的吸引力(t=-2.61,P<0.01)两个维度的得分明显低于有过咨询经验的学生.结论:性别、年龄、是否心理学专业以及是否有过咨询经验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预期. 相似文献
4.
井世洁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2):204-205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分配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回一方面使大学生对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体会到压力、挫折、人际关系等困惑。由于心理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未能顺利应付各种挫折和压力·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1例大学生强迫性神经症的咨询·分析强迫性神经症的产生机制与治疗方法.探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1个菜咨询过程1.l来访者基本情况男·ZI岁·本按你年级电干系学生.家住城市.身体健康·无既注精神病史及家族精神病遗传史。1.2第一次来访l.21主诉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5.
1对象与方法2006年3月将本市70家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顺序编号,随机抽取40家,收回有效资料38份,其中一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18.4%),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17家(44.7%),区级精神专科医院9家(23.7%),其他专科医疗机构5家(13.2%);由培训的调查员到各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填写自制调查表。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等。2结果2.1基本条件7家一级医疗机构均不能全部符合上海市心理咨询机构的基本要求;17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中6家全部符合要求(35.3%);9家精神专科医院7家(77.8%)全部符合要求;5家专科医疗机构有2家(40.0%)全部符合要…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及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健康知识调查表》,从9个方面对北京市6所大学共44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认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与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专业领域本身还是持肯定和重视态度的,但是对于该专业工作的许多具体方面还存在着误解,对于该专业领域的现状也并不满意,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8.
8例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72-472
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有8.5~10万,自杀年龄以20~24岁的年轻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两个高峰。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部分。自杀是指采取有意伤害自身生命的行动而导致伤亡。自杀未遂是指有自杀行为但未导致死亡结局。自杀观念是指有自杀思想但未采取行动[1]。文中的自杀倾向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观念。本文通过个案分析,为尽早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探求相应的措施。1 一般资料8例中大学一年级4人、二年级1人、三年级3人。男生2人,女生6人。1例为学业受挫,2例失恋,其余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以心理健康档案中SCL-90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入组的32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3小时的团体心理咨询;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团体咨询前、结束及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学生施测症状自评量表、帕多瓦量表和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咨询结束及结束3个月后,实验组在SCL-90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内三时间段在SCL-90量表总分和强迫因子得分、Padua量表和完美主义问卷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强迫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基本特点及与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提高其网络心理咨询行为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在2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中选取有心理咨询经历者310人(其中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32人,无面对面经历者278人).选用网络心理咨询态度问卷(OCAS,包含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和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两个维度)、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及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测查.结果: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较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较低.有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低于无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12.9±2.6)vs.(14.0±2.8),P<0.05].大一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低于其他3个年级学生[(17.8±3.0)vs.(18.7±2.6),(19.0±2.2),(19.1±1.7);均P<0.05],大一、大二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高于大三学生[(14.4±3.1),(14.2±2.5) vs.(13.3±2.8);均P<0.05].QZPS的外向性、善良、才干、情绪性和处世态度得分及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网络能力感、行为努力感得分均与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呈正相关(r=0.11~0.29;均P<0.05);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与QZPS的外向性、处世态度得分呈负相关(r=-0.21、-0.16,均P<0.05),而与才干得分呈正相关(r=0.13,P<0.05).结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有较积极的态度,外向性低、高才干的个体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接纳性可能更低;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可能与其人格特征、网络自我效能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基本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在贵州省4所高校抽得459名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442份。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UCLA孤独量表(UCLA)进行测查。M PAI共17个条目分为4个因子,受试对其中8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者。结果:本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29.8%;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性别和新、老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理科大学生的MPAI总分及失控性、逃避性因子分均高于文科生(均P0.01);UCLA得分与MPAI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31,0.19,0.39,0.32;均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及其各子均相关(B=0.18,0.09,0.06,0.03,0.37)。结论: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性别、年级)与手机依赖倾向无密切关系,理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相对较高,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逆境商与成就动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受"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资助的贫困大学生201名;利用"跨校联选课"的上课时间选取非贫困大学生196名。用逆境商(AQ)量表和成就动机(AM)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贫困大学生的AQ量表总分及控制、忍耐、归因因子分和AM量表的追求成功动机、成就动机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AM量表的避免失败动机得分低于贫困大学生(均P<0.01);男性贫困大学生(n=94)成就动机得分高于女性贫困大学生(n=107),而避免失败因子分低于女性贫困大学生(均P<0.05),AQ得分则没有性别差异(P>0.05);贫困生追求成功因子分、成就动机得分与逆境商得分呈正相关(r=0.19~0.34,P<0.01),而避免失败因子分与逆境商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01)。结论:贫困大学生在逆境商、成就动机上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并且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与归因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272人),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的感戴量表总分和感戴广度得分均高于没有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P﹤0.05)。积极归因、领悟社会支持均与大学生感戴呈正相关(r=0.24、0.49,均P﹤0.01);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归因和大学生感戴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1%。结论:积极归因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而提升其感戴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山东省某大学279名在读大学生,运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乐观量表(LOT-R)及归因方式问卷(ASQ)对心理健康状况、归因方式及灵活性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ASQ的正性事件普遍维度和负性事件的内外维度上以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正性事件内外维度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均呈负相关(r=-0.42~-0.14,P0.05或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均呈正相关(r=0.20~0.31,P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呈正相关(r=0.38、0.26、0.33,均P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呈负相关(r=-0.17、-0.29,均P0.01)。回归分析表明,正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相关(β=-1.42,P0.05),归因灵活性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6.12、-5.49、-1.84、2.49、1.67;P0.05或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4.72、3.09、2.63、-1.45、-1.17;P0.01)。结论:倾向于把正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持续的和普遍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倾向于把正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和持久的、把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正性情绪,有着较高的乐观水平;归因灵活性得分低的个体抑郁、焦虑情绪较高,正性情绪、乐观度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张宇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1):61-65
目的:探讨跨性别与顺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选取10个省级行政区域、26所高校中的大学生10 590人(跨性别者30人,顺性别者10 56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S-CS)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跨性别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顺性别大学生(P<0.01或P<0.05),但两组大学生MHS-C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偏重或严重自杀想法的跨性别大学生的比例(20.0%)是顺性别大学生该项比例(1.8%)的11.11倍。结论:跨性别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比顺性别大学生更高、自杀危机的风险更高,但两者在健全人格取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电脑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线索取样,对某大学17名游戏成瘾倾向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干预,并与另外一所大学10名基线水平一致的个体进行对照,在实施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及多种情绪与认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两组后测分数的协方差检验显示,在为期三周的人际团体辅导后,干预组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92.6±16.7)vs.(105.9±13.0)],也低于前测(98.9±16.4)(均P0.01)。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自我负性认知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4±7.9)vs.(13.5±5.6),(39.7±6.4)vs.(49.9±10.3),(15.1±4.3)vs.(19.9±3.0);均P0.01],而自尊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9.3±2.9)vs.(24.6±4.8),P0.01]。结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市2所高校选取421名大学生,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自我分化问卷(DSI)、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自我和谐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0.4%、63.6%和16.0%;自我和谐低分组FACESⅡ-CV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高于自我和谐中间组和高分组,DSI得分在自我和谐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逐步降低(均P<0.01);层级回归发现,在同时考虑自我分化各因子的影响时,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家庭功能亲密度的β值下降且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及与人融合4个因子在家庭功能亲密度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量表(DSI)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SF-36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及自我分化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和情感反应性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自尊得分低于女生(P=0.009)。男女生SF-36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与自我分化的4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6~0.49;均P<0.001),而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45,-0.39;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的自尊在DSI的自我位置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β=0.59,P<0.01)。在女生DSI的其余因子及男生所有DSI因子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未发现自尊的调节作用。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更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女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困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4名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SCSSD)总分<9分]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将其随机分到团体心理咨询组(咨询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人。咨询组接受9次团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处于常态。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后,咨询组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面部表情图片和正负性表情图片识别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内比较结果发现,咨询组在团体心理咨询后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及正负性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团体心理咨询前(均P<0.05);对照组基线与干预后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提升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 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 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 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